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樂山大佛 世上最大石刻

2024-03-22圖片

世上最大石刻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是依淩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彌勒坐像,始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公尺,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四川省樂山市古稱嘉州,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因盛產海棠,世享「海棠香國」之美譽。宋朝名士楊徽之曾以【嘉州】為題,寫詩贊道:嘉州山水地,三蜀最為美。翠嶺疊峨眉,長讕湧錦水。市區既有淺丘山林,又有沃野平疇,三江繞城而過,四季花木繁盛,「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淩雲大佛之雄奇、峨眉山水之秀美、沙灣郭老之博學,尤為天下矚目,世人景仰。樂山不僅是全國著名風景旅遊城市,而且是別具特色的綠心環形城市。

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小時候在畫報上看到古老神秘的樂山大佛的圖片時,簡直是入神著迷,但那時候根本就沒想到樂山去看大佛。

樂山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樂山大佛通高71公尺,頭高約15公尺,頭寬10公尺,發髻1021個,耳長7公尺,鼻長5.6公尺,眉長5.6 米,眼長3.3公尺,肩寬28公尺,手指長8.3公尺,腳背寬8.5公尺。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公尺。右側是九曲棧道。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頭項上可置圓桌,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膀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余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公釐。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

樂山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範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公尺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前幾年,有遊客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山像睡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

據唐代韋臯【嘉州淩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淩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叠,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淩雲山下當和尚。淩雲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

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誌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他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

現在再回頭談談巨型睡佛,這是一尊全身長達4000余米,由幾座山體組成的巨型睡佛。睡佛四肢齊全,體態勻稱,面目清秀,安祥地漂臥在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輪郭很清楚,頭部的發髻、睫毛、鼻梁、雙唇和下頜維妙維肖,極富神采,一切都是自然天成,令人叫絕。而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

巨型睡佛的發現頗具戲劇性。1989年5月,廣東順德的農民潘鴻忠到樂山旅遊拍下了一張風景照,回家後突然發現山形宛如「健男仰臥」,便寫了一篇【樂山巨佛發現記】發表,一時包括【人民日報】的許多報紙和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新聞單位競相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始料未及的反響,慕名而來的遠近遊人,絡繹不絕。有趣的是潘鴻忠一直否認自己是發現巨型睡佛的第一人。潘鴻忠本來就喜歡考古,他鉆研了古人詠樂山的詩詞後,認為宋代蘇東坡、黃庭堅當時就有所悟,並在詩中有所暗示,只是礙於山上頂之「塔」顯示了睡佛的性別,限於封建禮教不便明言,因為別說佛祖,就是和尚都是要禁欲戒色的。這一點也許是巨型睡佛在民間被湮沒了千百年才突然被人發現的原因。而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樂山大佛正好位於睡佛的心胸部位,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是一句有名的戲言,這睡佛的「佛祖心中坐」絕非偶然,必定是古人匠心有意的設計。

烏尤寺

樂山大佛景區旅遊門票是通票,包含了樂山大佛、烏尤寺、麻浩崖墓,共90元。如果你跟隨旅遊團,一般都偷懶不會去後兩處。雖然要多走點山路,約一個半小時,但還是很值得看一下。

烏尤寺座落在烏尤山頂,烏尤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史記】、【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淩雲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份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我們從陸路登烏尤山,從淩雲山經麻浩東漢崖墓陳列館,十分方便。烏尤寺座落在烏尤山頂,原名正覺寺,建立於唐朝,為唐代名僧惠凈法師所建。現山頂建結茅亭,為「唐惠凈上人結茅處」。

烏尤寺寺門正中書寫「烏尤寺」三個大字,兩側的對聯為: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雲濤堆。山門上還有「青衣別島」、「慈雲」、「法雨」等題字,使氣氛頓然莊嚴、靜穆。

入寺門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過天王殿,迎面是彌陀殿,內供一尊高約5公尺的阿彌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台表示接引眾生,又稱接引佛。身後有48尊塑像,代表著阿彌陀成佛前所發的48願。後為彌勒殿,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分列著四大菩薩。彌勒殿後為韋馱殿,正中塑韋馱像,左右兩側為伽藍、龍神像,這三者都是護法神抵,此殿又稱護法殿。

再後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單據式建築,莊重雄偉。正中「大雄寶殿」三大字為清末名書法家黃雲鵠所書。大殿的門窗壁板上雕刻著富有中國古典風味的花卉圖案,精美別致,與「壯嚴引源」、「見道根源」的匾額和堂柱上各式對聯相輝映,益發典雅華麗。

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文殊和普賢三尊佛像,每尊都高達4公尺,系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貼金,衣紋瀟灑自如,神態慈祥肅穆,具有唐代塑像風格。

殿外左右分立著八角雙檐的鐘亭和鼓亭。鐘樓內懸鐘為明代永樂年問所鑄。殿左的廂房現辟為文物陳列室,展出自漢朝至清朝各種文物近幹件。

大雄寶殿後為如來殿,為清末同治年間重修,雙層結構,上層為藏經,藏有【頻伽藏經】、【日本續藏經】各一部,約萬余卷。殿前兩個撐枋上,雕有淩雲、烏尤兩山的全貌,玲瓏剔透、巨細盡致。殿正中供五尊如來像,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又稱五方五佛,分別為阿閦佛、寶生佛、彌陀佛、成就佛和毗盧遮那佛。兩旁為二十四尊護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羅漢泥塑像,表情動作風趣幽默。

如來殿右側西廊盡頭為觀音殿,殿內觀音菩薩像,高3公尺,造型優美,儀態萬方。如來殿左側東廊盡頭是方丈室。方丈室為一四合小院,幽靜雅致。在如來殿西側有著名的爾雅台,傳為漢代郭舍人註釋【爾雅】的地方。台右側臨江絕壁處有明朝鼓汝實所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字徑達5公尺。為烏尤一景。旁有曠怡亭,是曠覽江山勝跡、怡悅心誌的好地方。再上為山頂花園,登園中八角亭遠眺,峨眉蒼郁的山巒,岷江滔滔的流水,遼闊的原野,三江環繞的樂山市,皆一一收入眼底,真可謂 「江山這邊獨好。」

烏尤寺羅漢堂塑有五百羅漢,為「文革」後所重塑,五百羅漢均高約1.3,形神各異。在烏尤寺山腳下入口處有幾家農家菜,我們下山後已近中午,又恰逢下雨,於是就坐下來吃當地農家菜,本地土雞、三江魚別有特色。

樂山麻浩崖墓風景如畫

到樂山大佛旅遊,盡管門票包含了樂山大佛、烏尤寺、麻浩崖墓,但如果你跟隨旅遊團,十有八九錯過值得一看的麻浩崖墓。麻浩崖墓是古代流行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

麻浩是岷江邊的一處地名,在四川話裏,「浩」常指江面較寬,江流較緩的地方。麻浩就位於岷江東岸淩雲山與烏尤山之間的溢洪道一側,距淩雲山後門不遠,是往返於烏尤寺和大佛之間的必經之地。當地的崖墓依天然的紅色砂巖鑿成,洞內寬敞,有的深達數十米,多為東漢年間所鑿,是古人特有的一種喪葬方式。

樂山的東漢墓廣泛分布在各江河沿岸和山崖上,高者難以攀越,低者深藏地下,而以麻浩一帶數量既多,分布又相對集中,最具代表性。在縱橫500多米的範圍內,墓穴多達數百座,重重疊疊,密如蜂房。當地現已建成「漢崖墓博物館」,集中了從樂山各地收集的大量崖墓文物供人參觀。

距麻浩漢崖墓博物館不足100公尺處,就是很有特色的麻浩漁村。這座漁村建築別致,整體呈船形。兩側店匍多經營鮮魚酒席,但是否全都是出自河中,恐怕就要他細分辨了。街道中間有座閣樓,形體仿佛船上的駕駛室。遊人到此可小憩片刻,品嘗河鮮。附近住有若幹戶漁民,日日在江中打魚。漁村東門正對的江面上漁船三兩,別具畫意。

參觀完樂山漢崖墓博物館,就來到麻浩河上新近建成的濠上大橋。此橋為烏尤寺方丈,已故著名高僧遍能法師發起募資建造,由兩段風雨廊連線中間的高拱橋構成,造型獨特,似一道彩虹橫跨淩雲、烏尤二山,黃瓦朱梁裝點著青山綠水,更顯風光妖嬈。

樂山大佛景區內黃蓮古炮台位於碑林附近,是淩雲九峰上數十座古炮台之一,是當年宋軍抗擊元朝軍隊的主要陣地之一,宋嘉定知府俞興曾親自在此指揮軍隊炮擊元朝軍隊,宋理宗曾盛贊:「俞興嘉定城下之戰,最為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