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大寒節氣裏的「三星高照」是說的什麽?

2024-01-21圖片

大寒是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就在今天1月20日22時07分交節。過了大寒,就離過年越來越近了,所以,下圖這首詩也展現了大家準備過年的喜慶氣氛。

那您知道大寒節氣過後,老北京人都要做什麽?

您了解北京人春節前的掃房有多講究嗎?

大寒節氣,迎來「三星高照」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太陽黃經達300°,於每年公歷1月20日左右交節。大寒同小寒一樣,都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 大寒是天氣寒冷到極致的意思。

大寒節氣歷經「四九」的中後期和「五九」的全程。「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此時已到了與「春打六九頭」相交接的時候。

俗話說:「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節氣過後,一個新的輪回又將如期而至。而這個時段的夜晚,仍然籠罩於冬季星空之下。如果向南面的天空眺望,就會看到三顆分外明亮的星辰。最東邊的是「南河三」,西邊的是「參宿shēn xiù四」,另外一顆就是著名的「天狼星」。 三顆亮星構成一個大大的三角形,這個最具代表性的冬季天象,被稱為「冬季大三角」。

「參宿四」是西方白虎宮第七宿「參宿」當中的一員。「參宿」共由七顆星組成,與西方天文學所說的「獵戶座」相應。

作為「獵戶」腰帶的「參宿一」、「參宿二」、「參宿三」在晚間八點鐘左右,處於正南方的天空上。「三星高照,新年來到。」當它們高掛南天的時候,標誌著新的一年即將來臨。

大寒,老北京人開始準備過年

幾千年以來,中國人總把過年當做件大事。過年之前,每家每戶要做很多準備,要買很多東西。人們把這些過年要買的東西,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幹的、鮮的、生的、熟的,統統稱之為「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老北京的年貨如按大類,可分飲食、衣著、日月、迷信、玩耍、點綴六類。飲食中大路貨如豬、羊肉,雞鴨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雞、凍魚等則都是來自山海關之外的關東貨;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筍、玉蘭片之類,則又是江南的東西。衣著方面,每個時代都是不同的,但舊時除去「旗裝」外,也講究南式。年貨中日用品不少,來自南方的有紙張、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舊時年貨的大宗,如線香、錫箔、木版印的門神、竈王爺,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寶」、「錠子」的錫箔則全部來自南方。玩耍的東西就更多了,兒童的、大人的玩意,都部份南北滿漢。【春明采風誌】中記載:「琉璃、鐵絲、油彩、轉沙、碰絲、走馬、風箏、鍵毛、口琴、紙牌、拈圓棋、升官圖,江米人,太平鼓、響葫蘆、琉璃喇叭,凡是孩子們要玩的東西,買辦一切,謂之忙年。」文中所舉的這些玩意好多現代人已經不知道是什麽了,雖然羅列了很多,但還遺漏了很重要的一些玩耍的東西。如一般人家都要買些爆竹:百響的掛鞭、麻雷子、二踢腳、起花、太平花等等,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間的東西;至於骰子、紙牌等,則是成人的玩具;點綴歲時的清供如水仙頭、佛手,則都是來自南方了。

一進臘月,北京的各個鬧市都是擁擠不堪,都是買年貨的人,但各種東西也都漲了不少錢,商人趁機作一筆好生意。所以,在老北京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

老北京文人會在人多的地方

賣春聯賣畫

【京都風俗誌】中記載「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桌幾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片幅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臘月十五之後,北京城中賣年貨的人星羅棋布,非常多。如果您看到在人群之中,擺上一張桌子,上面有筆墨紙硯寫字的,那是專門買春聯的文人。如果看到掛著色彩鮮艷、畫得很炫目的圖畫的,是賣畫的。

在作家周簡段先生所著的【神州軼聞錄】一書中,他也寫到了老北京臘月辦年貨的情景。每到臘鼓頻催的時候,夙有文化百都之稱的北京,家家戶戶和買賣鋪商都興高采烈的準備過年了。

這時候,在街頭上就會看到許多點綴年華的景色。尤其一過臘月初八,馬路兩旁便道上,便張貼出紅紙條:上面寫著「書春」、「借紙學書」、「結翰墨緣」、「點綴年華」等等。這是當年一般潦倒文人借著除舊迎新,做一些臨時性的筆墨生涯,在街頭上預先貼出的廣告。

到了臘月二十三日前後書寫春聯的業攤一個個的林立街頭。春聯的詞大都是一般內容,像:「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裏杏花紅。」「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等等。不過後來這種「書春」的生意是一年比一年清淡了。

但是,也有一些例外,當時有些文人走出書桌,向臨街各大鋪商,挨門逐戶,求寫春聯。其實這是「文丐」行乞於市,但他每走進一家鋪商,卻深受鋪商歡迎,書後除了付筆資外,有的還備有煙茶招待。

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這裏有一段故事。

本來,歲末潦倒文人走向街頭商店乞書春聯,是當年天津的習俗,當地人把這種習俗叫做「觸黑」,是落魄文人借著除舊迎春的機會掙一點兒糊口的零碎錢而已。

後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宮,定居天津之後,常和清室遺臣鐵良、羅振玉及莊士敦等人在一起廝混。透過這些前清的遺臣,向溥儀求書法作品的政客很多,都把溥儀的文字當成最後一代皇帝的「禦筆」。

溥儀聽說天津有「觸黑」的習俗,頗有感慨。他想, 一個皇帝淪為普通平民,與一般潦倒文人有什麽區別呢?又想到過去聽過的一個傳說:孔子在周遊列國時,貧困潦倒,曾以書法行乞與市。於是在歲末之際,他便也化裝成為一個窘困不堪的文人,帶著紙墨筆硯,來到街頭,向各大店鋪乞書春聯;商鋪大多以白眼相待。他每寫一副,索要銅元三、五枚,有的店鋪付了筆資後,當著他便把剛寫得的春聯撕得粉碎。溥儀忍氣吞聲接連走了幾十家鋪商,寫春聯70多副,每副春聯都署有「青巾」二字。

第二天溥儀便派人以每幅一百元回收落有「青巾」下款的春聯。結果只有四副保存完整被買回。這訊息傳出後,大部份鋪商追悔莫及,後來才知道「青巾」是「清帝」的覆寫。

這一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京,有的潦倒文人故意試學溥儀,各商鋪唯恐再有第二個「青巾」出現,失去一個發財的機會,從此對書春的文丐再也不敢怠慢了。

內容來源: BRTV徐徐道來話北京

編輯:劉慧明

值班主編:車水

監制:趙鵬


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