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港台歷史劇有多荒誕?射程300裏的明朝紅夷大炮和三萬輛火炮戰車

2024-01-04影視

在港台的古裝連續劇中,有關明清題材的作品要占到很大比重,而20多年前根據粵劇故事改編、講述明末清初戰爭題材的連續劇【帝女花】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20多年前TVB的一部重頭戲,該劇也被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資本。可偏偏在歷史環節的創作上,這部作品的劇本卻被搞得一塌糊塗。

或者更準確的說,這些編劇對歷史的無知狀態已經到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故事來到了1641年,也就是明蘇納姆錦之戰的最緊要關頭。寧遠總兵吳三桂緊急回京面見崇禎,在向皇帝匯報軍情的同時,吳三桂也帶回來一個訊息: 正盤踞在遼東半島的清朝已向紅夷國訂購了七門紅夷大炮。

可台詞說到這裏,廣大觀眾恐怕就要目瞪口呆了,1641年的清朝向紅夷國訂購武器?話說這19世紀60年代才開始的洋務運動,怎麽就被編劇提前了200多年?清朝尚未入關就開始向歐洲訂購火炮,編劇你是認真的嗎?

或許是編劇覺得還不夠荒誕,接下來的對話中,面對崇禎皇帝詢問紅夷大炮的價格,吳三桂又再次語出驚人: 每門紅夷大炮的造價是一百萬兩白銀。

而這種瞠目結舌的台詞也牽出了港台歷史劇中所經常出現的老大難問題—— 編劇根本就不知道銀兩的概念! 在很多作品中,他們對銀兩的花費完全沒有一個合理的設定,動不動就是幾十上百萬兩。或許在他們的概念裏,這樣的花銷跟花幾十上百萬港幣沒啥區別。

可他們哪裏知道,明清時期即便是光景好的年份,國庫一年的結余也不過數百萬兩,雍正辛苦13年,留給兒子乾隆的庫存也只有4000多萬兩白銀。而到了這些神劇作品中,一門大炮就能花費上百萬兩白銀,合著明朝和清朝一年也買不了幾門大炮?

與此同時,同樣參與松錦之戰的清朝也好不到哪去。為了對抗對面的明軍,清軍開始在後方自造大炮,至少結合真實的歷史,皇太極主政時期,其本人倒也的確大力推廣火器建設並自造了很多火炮,這個設定倒也符合事實。只是不曾想,正經的台詞剛說幾句,編劇又很快甩出了一句令人無語的台詞: 由鎢金打造的滅明大炮已經問世!

估計這位編劇並不知道,這所謂的鎢金其實只是金銀首飾的常用材料,這壓根就不是造武器的。

隨著故事的延續,時間又很快來到了1646年,也就是多鐸率領清軍渡過長江,直抵南明首都南京城下的時刻。面對著一場即將到來的大戰,同樣來到前線的範文程開始向自己的主子介紹清軍裝備的紅夷大炮: 這種紅夷大炮的射程可達300裏!

300裏?也就是150公裏,清朝初年的大炮可以打出這樣的射程?話說這編劇是怎麽想的?倘若當年的清軍要是能裝備這樣的火炮,200多年後的鴉片戰爭,究竟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還是清軍火燒白金漢宮和凡爾賽宮?

這還沒算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由於清朝的特殊身份,他們對「夷」字是相當忌諱,所以明朝口中的紅夷大炮早就被他們改叫成了紅衣大炮!可是眼下,早已歸順滿清的範文程竟然還稱呼「夷」字,這是不怕掉腦袋?

而我們再把時間提前到三年前,也就是1643年的陜西戰場,此時的孫傳庭正著手準備對李自成的大順軍展開反擊。在孫傳庭與崇禎戰前的商議中,他們也提到了這樣一個資訊: 參加反擊戰的明軍裝備了三萬輛可搭載火炮的火車!

在明朝時期,明軍的確有裝備過一款可搭載前膛或佛朗機火炮的戰車,而這樣的戰車在當時無異於是一款早期版的坦克。無論是戚家軍前往北方對抗蒙古,還是後來的薩爾滸等戰役,這款戰車都曾在戰場上出現過。

可本劇強調明軍擁有三萬輛戰車?這樣的設定是不是有點誇張的沒譜?相信對於絕大多數觀眾而言,這樣的台詞完全是不現實。但實際上,在清朝編纂的【明史】中,有關孫傳庭的火車營還真就有這樣的記載:

火車載火炮甲仗者三萬輛,戰則驅之拒馬,止則環以自衛。

根據這段記載來看,孫傳庭在巔峰期似乎的確擁有三萬輛火車,由於擁有了這批龐大的戰車,孫傳庭統領明軍完全可以做到攻守自如。可歷史如此記載,現實中卻未必可以這麽理解。

因為在孫傳庭的最後一戰,也就是郟縣之戰中,孫傳庭軍力的最大規模也沒超過十萬。這也是孫傳庭在此戰中喪師四萬,其本人就只能狼狽率殘部逃回潼關的原因之一。由於火車需要人工牽引,火車上的火炮也需要炮手操縱,在一輛火車需要多人操縱的背景下,孫傳庭的兵力是不可能搭配上這所謂的三萬火車的。

可【明史】當中的記載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內容?原因無外乎有二:

1、古代史書記載慣有的誇張,數量被人為的誇大。

2、書中曾強調「火車甲仗」,前者指的自然是戰車,而後者通常指的是披甲兵。所以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那就是孫傳庭的火車數量,外加披甲兵的數量才剛剛到達三萬這一標準。再加上史書記載的失誤或誇張,最終就稀裏糊塗的變成了三萬輛戰車。

而我們的編劇也顯然忽略了這些細節,在他們的直接套用之下,這位據說是最後一個可以挽救明朝危亡的孫傳庭就稀裏糊塗的裝備了三萬輛明朝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