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從「入隱入塵煙」的【隱入塵煙】聊起?中國知識分子「問題很大」

2023-12-07影視

文|令狐伯光

這個【我本是高山】的爭議已經告一段落了,結果看到著名「編劇」(其實是媒體人)汪海林對於這部電影的分析,分析本身不用講了,因為他之前說過一句話,大意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問題是很大的。這部電影連帶海清都受到爭議了,因為是她攢的盤子

原因大概是去年那部入圍柏林主競賽的【隱入塵煙】大獲成功的緣故。結果沒有想到這次真實原型張桂梅老師太過出名,電影表達踢到了鐵板,倒不是網友對劇組搞政治批評,是他們自己先犯了政治的問題,對於政治問題又怎麽能用電影的專業知識去批評。

說到底,這個問題在當前中國娛樂圈,知識分子圈都很常見。海清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人。

汪海林對了,說得也不對,中國娛樂圈確實「跪了」

當然,萬事都不能「以偏概全」,就中老年文科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來說,其實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比如我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其實就紅得不能再紅,正得不能再正。他的作品裏處處能看到那個人的身影。

第一種當然就是美分,人也並不是特別多,真正的鐵桿分子大約也就幾個重要的,特點是特別抱團,一旦其中某人一發聲,其他人就會紛紛附和,如果有個反駁,他們也會一擁而上展開「集體反擊」,所以顯得聲勢浩大,自然也就奠定了整個群的「基調」

第二種人就是「沈默的大多數」,但因為個性和經歷的原因選擇了沈默,平時不沈默的時候也就發發罵人之類的東西,極少參與爭論。

第三種人其實也是沈默者,但對第一種人的觀點看法基本上持一種否定甚至是反對的態度,但因為在歷次爭論中寡不敵眾,不得不低調,但這種人也不會輕易退群,還在堅守陣地,或者就是純粹的「我就靜靜地看著你裝

所以說,所謂的「六七十年代文科知識分子」並不能構成一個「統一的群像」,也不能一概而論。哪怕大家覺得已經爛透了的中國娛樂圈,其中也是大約不到一半。

當然,從原因上來講,主要是當今所謂知識分子中的大部份,在以前資訊由他們控制的傳統時代有著極大的話語權,在物質和精神層面都具有很大優越感。在改革開放後,經濟上的優越感首先被打破,所以就成立了作協文聯學術圈等圈地運動。

在知識稀缺的時代和傳統制度尚能維持時,也算是撈到不少經濟好處。

但是自互聯網普及,他們在知識資訊層面的頑固不化,不學無術,很快讓人們從尊重到質疑,最後開始鄙視。精神層面和經濟層面的雙重失落,讓他們感到深深地無力感,遺憾的是,一大部份無法從自身反省。

創作者本身並沒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又與現在資本和權威繫結了。他們自然而然就想用權威去解構知識,擁抱更多資本,重新塑造他們的話語權,他們也認為觀眾與他們一樣,所謂媚俗庸俗低俗也就應運而生。

這樣惡性迴圈,路子自然越走越窄越走越往「不接地氣」去了。

從郭帆到海清,從刀郎到那英,他們竟是「一回事」

這個問題有點像我們原先左派,在開放後因為擁抱市場經濟被解構(那兩代人是最嚴重的),但是在國家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到80後90後這兩代明顯有個轉變(當然之前那兩代人也有天然向左的)。

如果以中國娛樂圈為例,今年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刀郎和那英之爭,也是這個味兒。

為什麽刀郎和那英的事情鬧成那麽大的輿論,因為那英就是典型的市場經濟下,獲得成功,擁抱資本,掌握行業話語權,最終還形成權威的例子。如果說從音樂角度,那英他們的歌曲必然要專業一些。

有人會說刀郎歌曲如何如何土,其實二者沒什麽可比性。

流行音樂同為大眾藝術,但刀郎民謠的受眾一直算最多那的批,也就是大眾,和鳳凰傳奇一樣天然具有接地氣的群眾基礎。那麽「左」肯定是擁護人民,擁護黨的對吧。但那英等人歌曲早期創業時期還有優秀作品,但擁抱資本,壟斷行業,形成話語權後。天天不是在走綜藝就是上節目搞錢。

這本身也沒有什麽,你創作不了新作品了。那扶持的新人呢?對於音樂行業的推動呢?又對於大眾在流行音樂的價值上做出什麽貢獻呢?

最後,他們就會拿出「行業標準」那一套捍衛自己的優越感。

比如專業性,罵你土,沒有審美標準,不具備價值就完事了,說到底是給自己找支撐。

如同海清的【隱入塵煙】【我本是高山】一樣,特別是前者的觀眾說是代替農民發聲。嚴格意義上來講,這部電影過1億的票房,查了一下觀影人次還不到300萬(因為後來突然下架了,不下架最多300萬人次吧)。

然而又查了一下數據,2022年中國農村人口總數約為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60%左右。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你們是不是經常看到什麽【隱入塵煙】如何如何,中國電影如何如何,中國農村如何如何,中國農民如何如何。

事實就是300萬人(大多數觀眾還是城市年輕人),結果代替8億農民發聲。去罵他們冷漠、悲哀,中國扶貧如何如何,我們都在努力的活著——

從「隱入塵煙」的【隱入塵煙】聊起,拿獎它到底重要嗎?

我覺得汪海林看問題還是沒看到本質,為什麽中國知識分子多數心向美國和西方,歷史早就給出答案,西方當下的價值觀和魏晉南北朝的玄學本質上是一回事,你以為他們提倡玄學或自由是誌在聖賢,達到老子先天清凈的境界,怎麽可能!

人家根本目的是為了削弱中央政府威信,維護他們根本利益,尤其是世家、豪強、外戚、權臣的利益,由他們定義人世間的善惡,正邪,美醜,槍桿子不一定抓住,但筆桿子一定要抓在手中。

所以,知識分子最向往的時代都是得國不正、熱衷於收買他們的時代,田氏篡齊的稷下學宮,司馬懿篡位,陳橋兵變,民國軍閥,恩將仇報和搞種族滅絕的美國,得國正的都不約而同選擇孔子誅少正卯的路線約束他們。

當玄學或自由的意識形態被打倒,他們又會曲解聖人的真實義趣,往裏面註水和摻沙子,典型的就是把現在他們的政治正確,膚色正確,LGBQ那套推向全世界,權威化、標準化、風向化。

這一套指標無法量化,我們對於他們那套新武器還沒有認識清楚,他們尚能蠱惑部份人心,獲得數量龐大擁躉。但自疫情以來,西方國家的騷操作讓民主神話一地稀碎,不僅僅是人民質疑他們,就連他們自家的擁躉也開始質疑他們。

【我本是高山】的問題,讓不少人再次關註到了【隱入塵煙】,因為就目前來看【我本是高山】也極有可能是為了去國外拿獎才如此為之,而采取的筆法和【隱入塵煙】簡直如出一轍,就是刻意的展現人性之惡。

我個人觀點一直是拍這種電影沒啥問題,上面不該下,下面不該頂(除非重大問題)。

什麽意思呢?300萬觀影人次去代替8億農民發聲(不像張桂梅老師容易集火),你們好悲哀啦,扶貧沒用啦,我們都在努力的活著。借助短視訊天天在那裏聒噪,新媒體傳播又快。拍戲那幫人賺得盆滿缽滿,支持那幫人鬧得好生歡樂。

結果真的出手了下架了,他們覺得這就是理論支撐,不下架不是神作,下架了的都是神作。然後中國娛樂圈,文藝作品,觀眾和網友就樂此不疲了。

一邊有人罵,一邊老是有人拍?內娛什麽時候才能「站起來」

確實也需要給影視業界一點時間來完成調整。同時最近一段時間內,影視界不是沒有好作品,比如說汪海林舉的例子【能文能武李延年】,還有年初的電視劇【三體】【流浪地球2】【漫長的季節】【河邊的錯誤】等等。

目前來看,中國80後和90後還是很穩的,至少符合這個時代表達。

他們接受教育程度高,成長於祖國飛速發展情況下,對於歷史信仰,革命理想和當下社會痛點都更清楚,他們全面崛起應該會好很多。最重要的是,形勢不等人。在如今直播代替視訊的新時代,影視業界怕是也沒有啥敏銳感覺的

新時代將極大的降低了影視制作和發行的門檻,大家可以參照二十年前的網文。如今看故事會誰會去看紙質媒體,都是在看網文。在基數隆大的情況下,出精品是必然的,最典型的就是今年的短片【逃出大英博物館】全網好評。

這種新模式下,再加上80後和90後來勢洶洶。這個老一輩和「向右」影視業界不主動求變,以後日子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