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三件大事:國台辦重拳出擊;莫迪收到噩耗;中國家門口警報拉響!

2024-02-28軍事

近期國際社會發生三件大事:

第一個大事:國台辦重拳出擊

據北京日報訊息,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21日表示,2月14日台灣方面粗暴對待大陸漁船致兩名漁民遇難事件發生後,台有關方面負責人稱「海巡人員」「執法」過程並無不當,企圖掩飾其暴力行徑;島內一些人大放厥詞,態度囂張。在兩岸同胞和遇難者家屬強烈要求下,台有關方面才承認是因台「海巡艦艇」沖撞導致大陸漁船翻覆、人員傷亡,但仍以各種理由推諉塞責,對事件真相遮遮掩掩。朱鳳蓮表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次漁船翻覆事件絕非孤例。

從報道內容來看,相關大陸漁船出海還不到一個小時,所謂的台「海巡」船就追了過來,這顯然是在盯梢,故意針對大陸漁民。按照幸存者的說法,他們的船是不會自己翻的,哪怕是急轉彎都不會,只要被撞才會翻船。他們表示,以前台灣漁民到大陸的時候,都能得到很好的招待,現在他們卻被如此對待,感到非常失望!諷刺的是,台「海巡」一直都在撒謊,不僅否認自己有沖撞行為,還想甩鍋對大陸漁船倒打一耙,想用「蛇行拒檢,不慎翻覆」來草草結束這件事情。

這其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大陸海警和解放軍給到的台當局壓力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4名大陸漁民中,生還的2人已經回到大陸,並且兩名生還者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已經清楚說出當時事故發生真相。生還者表示,「我們自己船怎麽可能翻掉?哪怕開急轉彎也翻不掉,要被撞才會翻掉。」正因如此,台當局知道事情的真相瞞不住了,所以才會選擇改口承認,不過,他們在承認撞船的同時,還試圖把自己包裝成及時對大陸漁民施救的「又專業又慈悲」的形象,可以說,其行為簡直卑劣無恥至極。

台當局在處理此次事件上態度的轉變,不光大陸人民不滿意,也遭到了島內網民的廣泛質疑,許多人認為,台當局之所以改變立場,是因為兩位生還的漁民已經返回大陸,紙已經包不住火了。台媒在21日的報道中指出,不管大陸漁船是否因為「蛇行」而導致碰撞,「海巡署」一開始的不誠實做法,已經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報道強調,誠實是最好的態度,「海巡署」的處理方式不僅難以對死者負責,也損害了台灣方面「執法機關」的公信力。

事件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台方長期粗暴對待大陸漁民的一個縮影。自2016年民進黨上台以來,類似事件頻頻發生,給大陸漁民帶來了深重的傷害和巨大的經濟損失。台方不僅無視大陸漁民的生命安全,還刻意隱瞞事實真相,其冷漠和囂張態度令人憤慨。我們強烈譴責台方對大陸漁民的粗暴行徑,同時呼籲台灣有關方面正視問題,盡快公布事實真相,嚴懲相關責任人。對於遇難者家屬的合理訴求,台方必須給予鄭重的道歉和滿意的答復。

大陸漁船傾覆的原因真相大白,第一時間選擇隱瞞本就讓台當局「海巡部門」喪失公信力,事後輿論要求其公開錄像給遇難者及其家屬一個說法,結果被台當局「海巡部門」一句「忘記錄像」敷衍了事,引發各界嚴重質疑和強烈不滿。事實上,社會各界能夠還原部份真相也並非台當局「海巡部門」良心發現,而是由於大陸還有兩名幸存漁民,二人皆是「船只多次碰撞」的目擊者和親歷者,他們的發言具有很高可信度。「紙包不住火」,台當局「海巡部門」才在輿論壓力下不得不承認大陸漁船確實是被撞翻。

20日上午9時20分,泉州市紅十字會等派人陪同家屬,經泉金客運碼頭搭乘「八方」輪赴金門,接回2名生還人員並處理相關善後事宜。泉州市台港澳辦副主任李朝暉抵達金門後接受采訪時表示,台方粗暴追逐福建漁船,導致兩名漁民遇難,這一惡性事件引起大陸各方的強烈憤慨,嚴重傷害了兩岸同胞的感情。李朝暉強烈要求查明事件真相,檢視事發現場完整錄像,了解人是怎麽死的。他強調,這是最基本的訴求,台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

第二個大事:莫迪收到噩耗

據環球時報訊息,「在中國企業拒絕將其供應鏈和生產活動開放給印度公司後,中國公司最終決定將制造業務外包給印度公司。」【印度時報】21日報道稱,這是印度政府持續推動的結果,被看作本地制造商的「巨大勝利」。那麽,將制造業務外包是中企的自願選擇嗎?印度政府在其中扮演了怎樣角色?中企目前在印度的經營狀況又如何?【環球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一些在印中國公司。【印度時報】稱,印度大部份智慧型手機制造商在獲得「生產掛鉤激勵計劃」的獎勵後迫切需要制造合約。

印度已經受到全球宏觀經濟逆風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困擾,其經濟增長的下滑恐怕會影響其作為「科技強國」的地位。印度科技產業最近的收入超過2500億美元,但行業數據顯示,其年增長率從2022-2023財年的8.1%下降到2023-2024財年的3.8%。科技支出大幅下滑,交易減少,軟體服務出口疲軟。根據印度研究機構「市場情報」的數據,去年印度對金融科技和教育科技初創企業的風險投資為過去5年來最低。去年金融科技公司獲得的投資為13.49億美元。

另據印度【德幹先驅報】報道,班加羅爾地鐵的首列無人駕駛列車6日從中國運抵印度,它將用於正在建設中的班加羅爾地鐵黃線。報道稱,列車運抵後將進行相關組裝,一個中國工程師團隊將指導組裝活動。此外,【印度教徒報】1月援引一名印度高級官員的話稱,該國政府已制定一項「標準操作流程」,以簡化PLI計劃下中國技術人員的簽證批準流程。在今年年初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印度高級產業政策官員拉傑什·庫馬爾·辛格表示,一旦印中關系穩定下來,印度的投資規則就可能會改變。

中國和印度有長期的貿易往來,只是雙方的貿易順逆差有非常大的差距。根據數據統計,2023年中印貿易總額達到了1362億美元,達到歷史新高。中國對印度出口的商品價值為1190億美元,印度對中國出口額只有170億美元,中國對印度形成了超1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換句話說,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大賺特賺,而印度幾乎都是找中國購買商品。印度的智慧型手機、電視、消費電子產品幾乎都是中國品牌,而中國消費者身邊幾乎找不到印度貨。

印度想要在制造業領域獲得成功,首先需要轉換的是依賴進口的心態,培養自主創新的能力。但這並非易事。印度雖然在軟體開發上有不俗的表現,但硬體制造領域卻缺乏足夠的技術積累和研發投入。要知道,制造業的競爭力並不僅僅來自於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更多的是來自於產品設計、生產工藝、管理經驗等多方面的積累。這就像種樹,需要耐心和長久的呵護,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果實。要打破這個困境,印度需要在教育和培訓上下功夫,增強工程師和技術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

據路透社的報道,小米公司在一份日期為2月6日的公函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期望印度政府能夠推出更多刺激經濟活動的政策,同時還提出了降低部份零部件的進口關稅的建議。這封信是針對印度資訊科技部之前就如何推動國內零部件制造業發展的提問給出的直接回應。小米印度公司總裁兼執行長穆賴瑞什南在信中明確指出,印度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提升本地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是對於那些有著中國血統的企業而言,其未來的發展前景愈加艱難。

印度制造業仍需面對一些挑戰,比如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後、人力資源和技術水平有待提高等。要想在全球市場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印度需要在這些方面進行不斷的改進和提升。印度制造計劃自2014年提出以來,一直未能獲得國際認可。最近,印度下了航空史上最大訂單給空客,卻仍然未能獲得空客在印度建設總裝線的認可,這一事件使得印度制造業的努力再次受挫。所以印度制造想要進一步發展,還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提高品質和生產效率。

看到印度制造業的現狀,有人可能會覺得,印度要想成為世界制造業的大佬,似乎還差得遠呢。確實,和中國那種成熟的制造業相比,印度現在的情況有點兒像是小學生想挑戰大學生,聽起來確實有點「笑話」的感覺。但話說回來,咱們也不能就此斷定印度制造業沒戲了。如果印度政府和企業界能正視自己面臨的問題,持續推動改革,加大投入,比如在基礎設施、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這些方面下大力氣,說不定未來的印度制造業真的能在全球舞台上發光發熱。

第三個大事:中國家門口警報拉響!

據環球時報訊息「美國將史無前例地把全部11艘航母中的5艘部署在西太平洋,向中國展示實力」——來自中國香港和美國媒體的這一報道近日引發關註。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甚至打出標題稱「美國海軍很快將在中國的後院部署5艘航母」。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分析人士的話說,美國空前增強在該地區的海軍力量,目的是向華盛頓的盟友和對手,特別是北京發出訊號:盡管烏克蘭和中東正發生沖突,美國仍然著眼於印太地區。【環球時報】記者19日采訪多位專家對相關報道進行查證分析。

要說美軍這次的部署之大,實在是罕見。即使回到海灣戰爭之時,那場名為「沙漠風暴」的軍事行動也只動用了6艘航母。面對美軍航母的威懾,解放軍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稍早前,有媒體報道稱,解放軍已在台灣海域周邊長期部署了4艘軍艦。解放軍的這一舉動,一方面可以向台當局施壓,同時能及時阻止美國船只,在發生地區沖突時靠近台灣。從美軍大規模在西太平洋部署航母,到解放軍在台灣海域部署軍艦,我們可以看出,現今的台海局勢正越來越緊張。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強大潛力的國家,我們不應被航母群的表面威脅所嚇倒。中國有著強大的火箭軍和充足的資源儲備,我們有能力應對任何挑戰。我們不應懼怕,而應堅定信心,積極應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潛在的威脅。這場沖突很危險,要有充分準備,不只是五個航母群,日本,南韓,菲律賓都有軍事基地,我們要有把握,才能打勝仗。均提醒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應對美國的航母群,還要應對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的軍事基地。

而按照以前通常說法,美海軍齊聚3個航母戰鬥群,就是要幹大事的節奏;齊聚5個航母戰鬥群更是明確的沖突征兆。但問題在於,事過境遷,面對美軍無法攔截的解放軍「東風快遞」,就算美國的11艘航母都來了,中國有足夠的飛彈,讓這些航母有來無回。可如果美軍不敢開戰,那耀武揚威的代價就很大了。也就符合秦安戰略之前提出「太平洋遛狗」的戰略籌劃了。而從美國和中國台灣媒體的標題看,也是自我安慰、虛張聲勢的一貫腔調。

可以說美國人這樣做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西太平洋才是目前美國最大的戰略重點,而遏制中國是美國目前最大的目標。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快速崛起,解放軍的軍事力量也在快速加強,為此美國以往不要說一艘兩艘航母,哪怕是現在的三艘航母也已經無法有效遏制中國在西太平洋水域的活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故意隱去了航母的日常輪換,轉而炒作「5艘航母開進中國後院」,其實說到底就是武力作秀,給亞太地區的日本、菲律賓以及中國台灣地區撐腰打氣。

實際上,這五艘航母並非全部同時部署,而是同時出現在印太地區。美國或許想透過這種方式展現軍事實力,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所謂的「封鎖圈」是否真的有那麽強大,還有待觀察。五艘航母的震撼登場,是為了抵禦外部壓力,還是掩蓋內憂的一種表演?我們不妨一探究竟。在這個混沌的時刻,全球危機四伏,中東局勢失控,俄烏沖突牽動著歐洲的神經,而美國似乎正面臨著多方面的困境。五航母的震撼登場,是為了抵禦外部壓力,還是掩蓋內憂的一種表演?局勢如何演繹,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航母聯合行動可能會對地區安全域勢產生嚴重的影響。中國在南海、東海等地區擁有重要的戰略利益,而美國的軍事活動往往會加劇地區的緊張局勢,甚至可能引發沖突。因此,各方都應保持克制和冷靜,透過對話和協商來解決分歧,而不是透過軍事手段來加劇對立。綜上所述,美國五艘航母聯合行動雖然被解讀為對中國的威懾,但其實際效果可能並不盡如人意。中國不是那個輕易被嚇倒的國家,挨打了別說沒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