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的山寨工業

2024-03-16軍事

曾經的蘇式武器是國際軍工貿易的搶手貨,但真實戰鬥力如何卻一直是個謎。

除了煤氣罐之外,歷次中東戰爭都已經證實蘇式武器只是一堆燒火棍,但依舊很多人不相信,他們認為放駱駝的糙人吃不了細糧,蘇式武器還得要俄羅斯人親自操作才有戰鬥力。

可是如今「黑海艦隊」只剩下了「黑海」,愛國者飛彈都開始讓俄羅斯人不愛國,更遑論寶貝疙瘩A50預警機都只能和廉價的S20飛彈一換一,這一點讓很多人的記憶產生了錯亂,宣傳品中的蘇聯明明是一個超級的工業大國,現實為何會如此拉胯?

1961年4月12日,俄羅斯人最愛的歌曲【我們的祖國多麽遼闊】響徹了世界,空軍上尉加加林成為了太空第一人。

彼時的普通美國人非常惱怒,而且還有一種自掘墳墓的恥辱感。

40年前,正是在美國的幫助下,蘇聯才從(農業集體化)快速進入了(工業化)

1929年,1123家美國公司與蘇聯簽訂了合約,連續五年,蘇聯都是世界上進口機器裝置最多的國家。

在蘇聯的馬格尼托格爾斯克鋼鐵廠,450名美國工程師日夜加班。甚至了精確到每一個螺絲的圖紙,用的還都是美國最新的理念與技術。這使得馬鋼建成後立即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鋼鐵企業。

蘇聯三大鋼鐵廠、三大汽車廠的全套裝置與技術都來自美國,甚至是在美國組裝好,原封不動搬運而來。

僅一五計劃就有兩萬多名美國專家來到蘇聯,指導了蘇聯全領域的工業行程。

二五計劃結束後,史達林公開表示感謝美國,他說,「蘇聯的工業幾乎都是在美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實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雖然內部鬥爭依舊如家常便飯,所有的經濟生產也幾乎止步不前,但有一點除外,那就是工業科技,尤其是國防工業科技。

蘇聯的領導人親眼目睹了美國技術在蘇聯工業化行程中的作用更深,真的知道是美國先進的工業科技幫助他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明白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所以蘇聯發動舉國體制,攻堅基礎科學,又加大教育投入,發展套用技術。

等到加加林太空之旅時,蘇聯每年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和工程師已經是美國的兩倍之多。

蘇聯領導人有如此的見識,蘇聯又取得了如此的成績,甚至又刺激了美國普通民眾。

憤怒的美國記者批評美國政府,說道,沒有我們,蘇聯還只能生產馬鈴薯,甚至早就變成了德國裝甲車下面的一堆廢物。

不過,時任美國總統的甘迺迪卻自信又曖昧,他召開記者會說,「我們將會為人類帶來更長遠的利益」。

為什麽甘迺迪的態度會如此?

因為蘇聯領導人的認識已經落後了美國20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沒結束的時候,科學無盡的前沿,這份報告已經擺上了美國總統的辦公桌這份報告的核心就是告訴美國總統,誰掌握了科技,誰就掌握的未來。

這份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激勵科學家探索最前沿的科技,鼓勵企業不斷將科技成果向套用層面轉化,同樣是在為了科技 出發點相同,但是落腳點和行動路線都由蘇聯完全不同。

蘇聯的做法是算政治賬,而不是經濟賬,所有的科研計畫都由國家計劃,所需的資金都由財政劃撥,所需的物資都由商務委統一調配,從事生產的勞動力都由國家統一培養,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由國家統籌統籌。企業盈利則上繳國家,企業虧損則由財政補貼。

這種體制的優點是有利於集中社會資源,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階段,可以透過集中資源攻克一些技術含量低的基礎建設。

但弊病也很明顯,除了低效率、僵化和反應遲緩之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創新無法計劃,科技不能靠人堆,更不取決於領導的拍腦門決策。

而彼時,蘇聯科學家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式、研究經費都由等著上級決策,而且不疏通關根本不可能拿到經費。

所以蘇式武器都是追求威力大、速度快。

因為這兩點可以設定計劃,而靈活機動的需求絕不會出現在計劃的字典裏。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孤立主義重新成為了美國的國策。

美國百姓認為他們已經為世界和平流了不少血,死了不少人,該到了享受的時候。

所以那份科學無盡前沿的報告僅僅只能在精英界流傳。

和珍珠港事件一樣,蘇聯的太空之旅再次喚醒了美國人民。在巨大的民意之下,美國國會終於批準了資助科技研究的法案

與蘇聯不同,美國的企業和研究機構從事科學研究,既可以成為政府部門的合約外包商,也可以獲得專利,並從自由市場中獲得商業訂單。

1961年5月,甘迺迪面對美國知識界留下了一段名言,「有人問我為什麽要登月」?「因為月亮在那裏,因為那裏有求得知識與和平的希望」

歷史就是這麽詭異,1961年4月,蘇聯的太空之旅耗盡了蘇聯的最後一絲國運,從此之後,蘇聯的科技工業再也沒有建樹,剩下的無非是山寨、仿制以及落後市場,幾代的逆向工程科學家們也被下放到工廠,當起了那堆老掉牙裝置的維修工

而1961年4月卻成為了美國科技再次騰飛的起點。幾年之後,人類的第一部行動電話開啟了商業之旅,緊接著半導體、個人電腦公司等等紛紛成立。

許多人想不通,蘇聯是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科技大國,人員精良,資源富集,儲備雄厚,怎麽會在科技領域戛然而止了呢?

難道是國運如此嗎?

翻看歷史,到處都是答案

所謂的國運,不是數學上的機率,也不是風水上的懸虛,更不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它只是一個民族在關鍵節點上做出正確選擇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