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300名老兵骨幹撒出去,不到半年時間,如何拉出一個主力團?

2024-06-16軍事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全軍總計編有約46000人,下轄3個步兵師。

部隊改編之後,除留2個步兵團及大部份師直屬營留守陜甘寧外,其余3萬多人開赴抗日戰場;由於編制和兵力均有限,所以八路軍開赴華北戰場後,既要對敵作戰,又需擴編部隊。

大家都看過著名的抗戰劇【亮劍】,劇中提到的獨立團、新1團、新2團等,歷史背景就是新擴編出來的部隊,陸續打成新主力的過程;而第772團等,則是原來編成的老團。

不過與電視劇劇情不同的是,這些原有的老團其實都是老紅軍部隊,戰鬥力始終頗強;反倒是新團隊其實是在老團分出部份血脈的基礎上,先組建完成然後再不斷充實和鍛煉,成為新主力團的。

因為電視劇的劇情並不完全貼合史實,我們便以真實歷史上八路軍擴編新部隊的歷程給大家做個基本介紹。

所舉出的例子倒也沒有脫離第129師的範疇,不過是講第385旅的例子。

第385旅由原紅四方面軍紅4軍改編而成,旅部率第770團留守陜甘寧,所以開赴前線的是第769團。

為了擴編新部隊及執行其他戰略任務,第769團先後抽出了5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騎兵排。

其中由副團長汪乃貴率領30多名幹部及第7連為基幹,匯合了分散活動的3個遊擊大隊,組建了團級規模的汪乃貴支隊。

支隊組建後,即仿照八路軍步兵團的編制,將原遊擊大隊分別改編成各營連,總兵力上千人。

不過因為遊擊大隊本身並沒有多少老兵,而且武器裝備極差,而作為骨幹的紅軍幹部又只有30余人,基幹部隊則只有1個連。

所以在1937年12月支隊剛組建時,很顯然還是談不上多少戰鬥力的,只能說將部隊的架子先搭了起來。

具體執行作戰任務的話,還得靠著帶去的那個紅軍連主打,而其余各部則只能先看著學習,並適應正規部隊的編制、調理及訓練。

為了使汪乃貴支隊迅速形成戰鬥力,1938年3月時,八路軍第129師又將隨營學校第3期第8連加強給該部。

第8連由當時只有21歲的肖永銀率領,來到了汪乃貴支隊。

雖然肖永銀年紀輕輕,卻已是參軍8年之久的老兵了,歷經紅軍時期的歷次戰鬥和西路軍的苦戰,使得肖永銀的實戰經歷極為豐富。

在率領連隊抵達汪乃貴支隊後,立即就擔任了第1營的營長。

而其麾下的第8連130余人,也都不是普通的兵員,而是八路軍第129師各部選送來的戰鬥骨幹。

他們大部份都是班長,還有少部份排長和老紅軍戰士;在經過隨營學校的統一學習、整訓後,再下到彈頭隊。

如果說之前汪乃貴帶領的30多名幹部和1個老連,只是搭起了部隊骨架的話,那麽肖永銀率領的這130多名骨幹就是使部隊骨架強健起來的關鍵。

這些骨幹的搭配原則如下:

大部份兵力分配到支隊的步兵班,充當班長;當時一個團級支隊是3個營12個步兵連,起碼108個班;其中有些班的班長是由原先從769團第7連分出的老兵擔任,有些班長由原遊擊隊中的少量骨幹擔任;而新來的骨幹,則基本上可以覆蓋到全團的步兵班,使得每個班至少有一人是老兵。

另外一部份骨幹則擔任連排長,還有少部份幹部則強化到團營級。

如此,這130余名骨幹的到來,會大大強化支隊的指揮能力;同時又使得全團幾乎所有的戰鬥班,都有老兵帶頭。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一個班裏的班長,當時老紅軍的班長作戰經驗極其豐富,新兵在老班長的帶領下,成長會非常快。

當然,在具體的戰鬥過程中,八路軍的原則是不會先讓新兵上陣,而是強調以老帶新,先小後大。

在撿選攻擊目標時,可能選定的敵人只有班排級,但在部署時卻是全團壓上,以讓各部和新兵熟悉戰鬥流程。

在具體進攻時,先有老紅軍連隊給打個樣,既以小的代價解決掉敵人,也能繳獲更多武器,改善部隊裝備。

小仗打幾次後,再讓新的營、連自己嘗試著獨立作戰,在這一過程中,新部隊中的老紅軍幹部照樣要發揮帶頭作用,只要帶著新戰士打幾次仗後,新兵也就很快成長為老兵了。

因此在汪乃貴支隊成立僅僅半年後,這支團級部隊的戰鬥力就被迅速地鍛煉了出來,成為了新385旅成立時,旅隊裏的三個步兵團之一。

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汪乃貴支隊又跟冀豫支隊合編,最終成為第385旅獨立第2團,繼而又在統一整編中將番號改為第14團,成為第129師系統中的頭等主力團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