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跡象都在表明,中國這些年來在南海布下的「天羅地網」,已經超出了外界的想象。
近日,有港媒援引大陸學術期刊【振動與沖擊】雜誌的論文,稱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全新的潛艇探測技術,能夠追蹤世界上最安靜的潛艇,並引來了各方關註的目光。
【中國正在南海打造一副「天羅地網」】
因為在這篇名為【遠海低頻電磁訊號導波通道的試驗研究】的論文中,中國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基於海水中電磁波訊號變化的水下探測技術,並在制造出了樣機的同時,還在南海完成了測試。
和主流的基於聲紋訊號進行的探測技術不同,新的探測技術反向利用了潛艇表面的防銹材料以實作探測。
由於潛艇長期在水下航行,面臨的防銹壓力非常大,使得各國在對潛艇的艇體以及螺旋槳進行防銹處理時,往往會采用防銹效能最好的陰極保護措施。
這一防銹技術在高中物理中也有提及,其最大特點就是會讓防銹材料表面形成電流回路,向外發散軸頻電場,與地磁場互相感應產生獨一無二的電磁波訊號,而我們制造的測試樣機就能夠探測到這些變化,找到活動在水下的潛艇。
【港媒報道大陸電磁探測技術成就】
不過話又說回來,水下電磁探測技術並非外界關註這篇論文的核心理由。事實上這一概念早在幾年前就被美國、俄羅斯以及瑞典等精進反潛技術的國家所套用,甚至連俄羅斯的海岸防衛隊都有裝備類似的系統。
但也正因為俄海警都能用上,足以說明這項技術的表現並不比傳統的聲吶探測要好,不然俄海軍自己就先用上了,哪裏還輪得到海警用?
電磁探測系統的問題在於,電磁波在水中的衰減速度極大,導致現有系統的有效作業距離普遍只有2-3公裏。這點距離根本不夠用來找潛艇的,頂多就能在找水雷的任務中發揮一下作用。
【國產新型電磁探測系統】
然而我們的科研人員卻在這篇論文中表示,測試樣機在南海成功探測到了20公裏以外的測試潛艇,以近10倍的優勢重新整理了探測距離紀錄。
以至於連港媒方面都直言,這項技術有可能讓中國在愈演愈烈的中美水下軍備競賽中占據優勢。
港媒之所以會得出這一結論,原因就出在美國潛艇的隱蔽設計上。
作為世界上潛艇技術說一不二的國家,美國在冷戰時期與蘇聯的軍備競賽中積累了發展出了不少加強潛艇隱蔽技術的「黑科技」,其中當屬靜音技術最為先進。
【電磁探測系統工作示意圖】
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建造的「海狼」級攻擊核潛艇,已經被外界普遍認為有了比海洋自然雜訊還要低的靜音效能,長年頂著「大洋黑洞」的頭銜。而新一代的維吉尼亞級更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被譽為是美國海軍的對華撒手鐧。
然而問題在於,這些潛艇套用的靜音技術固然可以讓它們有效避免被聲吶探測到。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樣,電磁探測系統是靠監測水下異常電磁訊號來探測目標的,只要美軍潛艇要做陰極保護處理的防銹作業,那麽他們就必然會對外釋放這些細微的訊號。
【美國海軍的海狼級康乃狄克號核潛艇】
在以前電磁探測系統普遍只有2-3公裏的有效探測距離時,美軍潛艇大可以不考慮這個問題,反正他們的有效作戰距離可以達到20-30公裏遠。
可當中國研發出一種可以探測20公裏外水下目標的電磁探測系統時,這對於美軍潛艇來說就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威脅了。
如果美軍繼續按照以往的歷史經驗,在戰時從20公裏的距離上發射魚雷攻擊解放軍艦艇,那麽搭載了這種新型電磁探測系統的艦船就可以在美軍潛艇進入發射陣位的同時,發現這一「水下刺客」並進行反擊。
【傳統反潛作戰示意圖】
此外在應對聲吶探測的過程中,潛艇還有一種停機降噪來躲避聲吶近距離搜尋的應對手段。雖然這招會讓潛艇完全失去動力,但在水面艦艇無法有效判斷潛艇位置的情況下,這可以顯著提高潛艇躲過水面艦艇拉網搜尋的機率。
可潛艇防銹材料向外釋放的電磁訊號並不會因為潛艇停機而中止,而這也意味著新型電磁探測系統的20多公裏探測距離對潛艇來說是一個「不可逃逸區」。只要進入其中,就有很大機率被水面艦艇發現。
毋庸置疑,裝備了這些裝置的水面艦艇,將在拉網搜尋作業中構建起一張足以令任何潛艇都插翅難飛的反潛網路。
更不用說,這項技術還可能套用下一代國產攻擊潛艇上。而潛艇之間的交戰距離更近,20公裏的有效探測距離可以為解放軍的潛艇創造出巨大的態勢感知優勢。美軍潛艇引以為傲的隱蔽優勢將蕩然無存,留給它們在對華問題上發揮的空間也是所剩無幾。
【國產新一代常規動力攻擊潛艇】
當然了,這些都是後話。這項技術終歸還處在測試樣機階段,距離工程套用怎麽說還得再等上幾年。
我們真正應該關註地方在於,和之前港媒披露的中國利用星鏈衛星探測隱身戰機的技術一樣,這些原理各樣的探測技術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發展獨屬於自己的技術路線。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各種針對隱身和靜音目標的「天羅地網」,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時時刻刻在重新整理著外界的認知,更是讓美國不再能夠準確預判中國技術的發展方向。而這種對新技術的未知,已然成為了解放軍在這場中美技術競賽中,對美軍建立起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