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國邊關|這個春天,巡邏路上的美好「遇見」

2024-03-18軍事

這個春天,巡邏路上的美好「遇見」

祖國西北,斯姆哈納邊防連官兵向著巡邏點位前進。

早春的高原山脈,如同一條條銀色長龍蜿蜒向前。祖國西域,巡邏官兵穿行在群山皺褶之中。

新疆,天山南麓。斯姆哈納邊防連的一支巡邏隊伍正在緩緩向前,2名新兵行進在其中,這是他們第一次參與巡邏勘界任務。天寒地凍,他們的心中卻像燃燒著一團火。想象著界碑的模樣,他們熱切而堅定地向前行進。

西藏,喜馬拉雅山北麓。昆木加哨所的一名七旬退伍老兵重走巡邏路,與年輕官兵共話過往歲月。細遠悠長的馬泉河向前蜿蜒伸展,仿若老兵對昆木加的眷戀綿延不絕。

漫長曲折的邊防線上,寒風吹散了人煙。每一名邊防軍人都曾在這裏體味過荒涼和寂寞,甚至在巡邏時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然而,面對這一切,新兵們無畏無懼、熱血出征。在遇見界碑的那一刻,他們不自覺地淚眼婆娑;退伍老兵無怨無悔、難忘初心,總是對曾經守衛過的地方魂牽夢繞,希望有朝一日再次登上哨所。

巡邏路上,官兵們仍艱難地跋涉著,每走一寸,邊防軍人的戍邊銘印就更多一分。他們懂得,守衛著祖國疆土,便是守護著萬家幸福。

昆木加哨所巡邏官兵描紅界碑。

「西陲第一哨」兩名新兵首次踏上巡邏路——

遇見界碑

■何春波 劉南松 陳 斌

春日,當廣袤的神州大地漸漸彌漫暖意,天山南麓依舊殘雪未消。

斯姆哈納邊防連位於中國版圖最西端的高原雪山之中,盡管與首都北京同處於北緯40度附近,但巍峨高聳的地勢,讓這裏仍處於刺骨的寒冷之中。

去年12月下連的一批新兵中,體能突出、表現優異的列兵黃瑞龍和宋卿銓,終於在2024年的春天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巡邏任務。

前一天,連長廖祥在準備會中向2名新兵詳細介紹了往返路線和巡邏任務等情況,並不斷囑咐著註意事項:「明天一定要穿好衣物,註意防風保暖……」

一大早,2名新兵便準備好了裝具。他們緊了緊綁馬鞍的繩子,之後不停撫摸著馬駒的鬃毛。也許是有些緊張,他們總覺得背上的步槍比往日更沈了一些。

「上馬!」台北時間11點,斯姆哈納邊防連巡邏分隊騎著馬出發了。此時,並不是這裏最冷的時節,但狂風依然肆意漫卷,寒意會瞬間侵襲人體。盡管天寒地凍,2名新兵卻覺得有些熱血沸騰,迎著朝陽,他們挺起胸膛、一路向前。

此次巡邏的目的地是72-1界碑。2名新兵被編在隊伍的中間位置,而連長和老兵則在隊伍的頭尾行進。一路上,老兵們向2名新兵認真介紹著路線情況和周邊環境。

突然之間,在一段上坡路中,馬蹄絆起的石塊直往後方滾去,「嘩嘩」的聲響讓宋卿銓的馬受到驚嚇,開始朝著山下奔去。情急之時,宋卿銓用盡全身力氣勒緊韁繩,這才讓馬停下來。同行的戰友也趕緊下馬,幫助他安撫馬匹,直到情況穩定後才繼續向前。

見宋卿銓的心情仍有些不安,一級上士黃正濤策馬與他並列,貼心地安慰道:「別害怕,這匹馬很溫順,只是有些膽小,慢慢就能和它建立起默契。」說罷,黃正濤講起了自己當新兵時的一個驚險時刻。

那次巡邏已是回程,天氣有些陰沈,黃正濤與戰友們正牽著馬走在一段斷壁上,突然,他的腳下一滑,半截身體瞬間掉進了雪窩。生死一瞬,黃正濤死死地拽住韁繩,他手中牽的馬,也拼命地將他向外拉。戰友們迅速趕過來,在馬匹和眾人的合力之中,他才艱難地爬出了險境。

黃正濤告訴宋卿銓:「在高原巡邏,不僅考驗體能素質,更磨煉我們的心態和意誌。危險可能隨時會降臨,必須要有過硬的本領和強大的內心,才能度過未來的一道道坎。」

聽著黃正濤的經歷,宋卿銓暗暗握緊了手中的韁繩,昂首說道:「班長,我一定完成任務!」

上大二時,宋卿銓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夢想參軍入伍。臨行前,他的爺爺特意取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獲的勛章送給他,鼓勵他在部隊好好幹。如今來到祖國的「西陲第一哨」,他更堅定了為國守防的決心。

相較其他高海拔點位,前往72-1界碑的這段路線較為平緩,非常適合新兵進行適應力巡邏。盡管如此,約2小時後,地勢開始變得陡峭,巡邏官兵無法再騎馬前行,大家將馬拴在附近鐵絲網的立柱上,便開始步行前往點位。

太陽被厚厚的雲層遮住了光芒,只能瞥見淡淡金黃。嗚嗚作響的寒風卷起山谷中的積雪,肆意拍打在官兵們的臉上。

隨著一路艱難跋涉,黃瑞龍的呼吸開始變得急促。「能不能堅持?」廖祥註意到黃瑞龍的步伐有些沈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連長,沒問題!」黃瑞龍咬了咬牙。

黃瑞龍觀察到,雪山上亂石叢生、充滿危險,但廖祥總是沖鋒在前,為大家開路:遇到不好攀爬的陡坡,連長第一個上去,將繩索固定好後放下來,讓大家抓著往上爬;遇到懸崖峭壁,連長會站在隊伍的最外側,護著我們。

連長的一舉一動,讓黃瑞龍不由得心生敬意,他暗暗為自己鼓勁,一定要早日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邊防戰士。

界碑就在前方了。在距離家鄉千裏之外的邊防線上遇見祖國界碑,2名新兵有些興奮,加快了登頂的步伐。

「你好,界碑!」台北時間下午3時許,巡邏隊伍抵達了72-1界碑。一級上士張紀龍拿出裝置,向上級發送點位座標訊號。

遠眺,冰白與蔚藍於天邊銜接;眼前,巍峨的界碑在風中矗立。陽光透過群山照耀著界碑和巡邏官兵的臉龐,此情此景,無比莊嚴。2名新兵撫摸著界碑,激動不已,紅了眼眶。

中國的陸地邊防線長達2萬多公裏,斯姆哈納邊防連常年巡邏的139公裏只是其中小小一段。站在界碑下極目遠望,宋卿銓和黃瑞龍真切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闊與無垠,也感受到作為一名戰士的責任與使命。他們瞬間懂得,守衛腳下的一草一木、一尺一寸,將是他們戍邊歲月的全部意義。

身在祖國「西陲第一哨」,每天送走全國最後一縷陽光,勇敢無畏的斯姆哈納邊防連戰士們,與千千萬萬的邊防軍人共同守護著全國人民的安穩與幸福。山河無言,但高原上的風與雪會記住每一名戍守家國的戰士。

雪域高原,即將退伍的老兵,向駐守的哨所敬禮。

七旬老兵跨越半個世紀重上昆木加哨所——

遇見初心

■汪 溢 特約通訊員 陳武斌

晨光熹微,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似一條絲帶般隨意搭在山體上。冰峰雪嶺間,西藏軍區某邊防團昆木加哨所的一支巡邏分隊已經踏上征途。

此次巡邏任務中,官兵們迎來了一位特殊的戰友——年過七旬的老兵邊瓊。「如今這條巡邏路要比當初好走許多……」再次回到闊別50余年的昆木加哨所,邊瓊與連隊官兵一道,重新踏上了前往25號界碑的巡邏之路。

歲月蒼老了邊瓊的面龐,卻不曾磨滅他心中的精神與信仰。他的眼睛依舊炯炯有神,如雄鷹般時刻關註著腳下的巡邏路。

昆木加,藏語意為「鮮花盛開的天堂」,然而這裏的自然條件卻與鮮花毫不沾邊,哨所海拔4900公尺,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年平均氣溫不足5℃,最低氣溫可達-37℃左右。1961年,第一批官兵憑借著戰天鬥地、永不言棄的精神,在這片生命禁區建起了「西南第一前哨」。

1971年,邊瓊入伍來到昆木加哨所,兩年的守哨時光給他留下了最美好的回憶。退休後,「昆木加」這個名字始終縈繞在他的心間。

4年前,邊瓊和兩位老兵曾重返西藏,前往離昆木加哨所不遠的仲巴烈士陵園祭奠逝去的戰友。當時,前往哨所的道路因積雪厚重無法通行,他們只能朝著哨所的方向深情地敬了一個軍禮。

前段時間,某邊防團開展「傳承紅色基因、共築強大國防」教育活動,邊瓊受邀從4000多公裏外的山東趕往哨所。

重回昆木加,重走巡邏路,一直是邊瓊的夙願。得知當日有巡邏任務時,他主動請纓,申請一同前往。連隊黨支部慎重研究,最終同意了邊瓊的請求。

出發前,指導員旦增曲傑特意為邊瓊找來了一套「21式」軍裝。觸摸到新式軍裝防風保暖的面料,邊瓊不禁回憶道:「當年我們穿的還是65式軍裝,巡邏時為了抵禦嚴寒,我們經常會將雨布套在內襯裏……」

再次踏上巡邏路,邊瓊感觸頗多,他不自覺地哼起了那首當年和戰友們一起創作的【當兵來昆木加】:「當兵來昆木加,這裏沒有鮮花,只有青春的朝霞……騎上戰馬,背上鋼槍,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伴隨著悠揚的歌聲,一件件往事湧上心頭。上世紀70年代,昆木加哨所剛建哨不久,巡邏主要依靠騎馬和步行。巡邏路上情況復雜、危險重重,很多地方「馬可以走,人不能走」,新兵們來到哨所的第一件事就是學騎馬。邊瓊回憶道:「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有過騎馬摔跟頭的經歷!」

「即使可以借助馬力,巡邏一趟往往也需要一天一夜,個別點位更是要好幾天才能抵達。」大家在邊瓊的介紹中了解到,每個人還要在巡邏過程中背上80多斤的物資,一趟走下來,帽子和衣服裏到處都是白色的汗水銘印。晚上,官兵們住在雪洞裏,靠著燃燒的牛糞堆和柴火取暖。「迷迷糊糊走一天,背包卸下,人馬上就能睡著。」時隔半個世紀,「走馬穿行雪海邊」的畫面,似乎又重新燃起了邊瓊當兵時的那股勁頭,也讓如今的年輕戰士更加懂得曾經的艱辛與不易。

「我記憶最深的是昆木加的雪……」1971年,昆木加在9月份便進入了大雪封山期,「雪季」比往年提前了整整一個月。物資供給無法運到哨所,官兵們硬是靠著先前儲備的罐頭、幹糧等食物熬過了漫長的冬天。開春後,冰雪消融,團裏的供給終於運了上來,看到物資車的那一刻,不少官兵喜極而泣。雖然許多蔬菜運上來時已經變成了「冰坨坨」,但在大家眼裏卻比「金疙瘩」還寶貴!

50年前,書信是昆木加哨所官兵與遠在千裏之外的家人取得聯系的唯一方式。由於交通條件閉塞,那時的書信一來一回往往需要半年時間,「有些新婚戰士,時隔大半年才知道自己當父親的訊息……」隨後,邊瓊又和戰士們描述了當年哨所用電困難、缺少氧氣等情況。

二級上士王思誠告訴邊瓊,哨所在這50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巡邏點位修通了柏油路,半日便可「到點到位」;2020年底,昆木加哨所接入國家電網,用上了「長明電」;哨所自建制氧站,真正實作了「氧氣接到床頭」;保溫哨樓改造完成,每間宿舍都裝上了地暖;三級抽水系統的配備,讓官兵用上了自來水;新式大棚和植物工廠,哪怕在寒冷的冬天依舊可以保障官兵吃到新鮮蔬菜;「雪域配送」APP,一鍵下單,物資供給三天便可送達……聽著王思誠的介紹,邊瓊頻頻點頭,深感欣慰。

巡邏途中,邊瓊在翻越海拔近5500公尺的「英雄坡」時出現了高原反應,旦增曲傑見狀迅速幫邊瓊開啟了隨身攜帶的人員攜行式制氧機。邊瓊很快恢復了狀態,他對旦增曲傑說:「這裏地勢險峻、高寒缺氧,當年巡邏途中,兩名戰士在此犧牲,為了紀念他們才把此處取名‘英雄坡’。如今的‘英雄坡’,我相信不會再有犧牲!」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艱難跋涉,巡邏分隊終於到達25號界碑,來不及休整,他們迅速開展警戒、檢跡、觀察等工作。

給界碑描紅的那一刻,豆大的淚珠順著邊瓊的臉頰滑落,融入了邊關的土地。雪海雲天下,一張張年輕的面孔與老兵的面容共同構成一幅美好的畫面,邊瓊聲聲囑托道:「大家一定要為人民執好勤、站好崗,守好祖國的邊防。」

(圖片由連隊官兵提供)

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