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工業曾經無比強盛,到了俄羅斯手中,為何變得如此拉胯?

2024-04-28軍事

蘇聯是冷戰時期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存在。1981年,為了向美國秀肌肉,蘇聯出動了陸海空三軍各兵種戰士,參加此次軍演的共有五十多萬人。

並動用了逾1500輛各式坦克,包括當時蘇聯最尖端的T-80型號,同時還部署了超過2000輛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參與部隊還涵蓋了空降兵、戰略飛彈兵和陸軍火箭炮兵,每個兵種均有兩個師的規模。

在空中力量方面,當時出動了包括米格-27和蘇-24這樣的前線轟炸機,此外,還有一支配備先進的航空母艦艦隊。蘇聯各種新式武器也都閃亮登場,紅藍雙方實彈演習,共進行了八天之久,出動坦克就高達一萬輛以上,飛機大炮也是多多益善。「戰鬥民族」的T80和T72坦克也在這次演習中現身。

當時蘇聯讓世界見識了什麽才是真正的「鋼鐵洪流」,同時也讓美國放棄了武力打壓蘇聯的計劃。

蘇聯當年的軍工業有多豪橫

蘇聯的前身是沙俄帝國。1917年,被稱為十月革命的社會主義革命爆發,推翻了沙皇尼克拉斯二世的統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簽署協定,正式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其實從1918年開始,蘇聯就不得不同多國間諜和反對派力量進行戰爭,直至1921年內戰結束,蘇聯才逐漸穩定下來。蘇聯政府采取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糧食征用和工業國有化,但這些政策也引起了農民和一部份工人的不滿。

1924年列寧去世後,史達林逐漸在黨內掌握了權力。他提出了「社會主義在一個國家的建設」理論,並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和集體化運動,這使得蘇聯在短時間內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國。然而,史達林統治時期也是恐怖統治時期,大清洗導致數百萬人被處決或送往勞改營。

1941年,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起了閃電戰。蘇聯經過艱苦抵抗,在史達林格勒和庫爾斯克戰役中贏得了轉折點,最終在東歐戰場取得勝利,成為二戰中的主要勝利國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分化為由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兩大對立陣營,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冷戰。蘇聯推動了東歐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陣營,同時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支持解放運動和革命運動。

冷戰期間,蘇聯成為太空探索的先驅之一,1957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開啟了人類太空時代。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蘇聯經濟陷入困境。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後推行了改革開放政策,試圖透過「改革」和「開放」來解救經濟。然而,這些改革措施並未能挽救蘇聯的經濟,反而加速了蘇聯解體的行程。1991年,蘇聯內部的民族主義運動愈演愈烈,最終導致蘇聯正式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

雖然蘇聯已然解體,但它的工業和軍工卻是當時世界頂尖。就比如軍工,1949年,蘇聯成功爆炸了自己的第一顆原子彈,打破了美國在核武器領域的壟斷地位,開啟了冷戰時代的核競賽。隨後,蘇聯又在1953年成功試爆了氫彈,進一步展示了其在戰略武器領域的實力。蘇聯的洲際彈道飛彈技術,尤其是R-7火箭家族,更是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頂尖水平。

在常規兵器方面,蘇聯的軍工業成就亦非同凡響。例如,T系列坦克,尤其是T-34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展現了驚人的戰鬥力,它的設計直接影響了戰後坦克的發展方向。蘇聯的AK-47突擊步槍,憑借其高可靠性、強大的射擊能力和簡易的操作性,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使用,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輕武器之一。

航空方面,蘇聯米格和蘇霍伊系列戰鬥機也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艦艇建造方面,蘇聯海軍裝備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核潛艇和驅逐艦,這些強大的海上力量有效擴充套件了蘇聯的軍事觸角,增強了其全球戰略威懾和作戰能力。而且還核潛艇方面,像蘇聯當時的「北風之神」等艦艇,至今還是俄羅斯的王牌武器。

在工業方面,蘇聯也是強盛無比。尤其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後,在列寧的領導下,透過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聯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沒收和國有化私人企業,從而為後來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史達林時期,透過「五年計劃」對經濟和工業進行了集中式管理和規劃,蘇聯工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鋼鐵、煤炭、機床、電力等重工業部門發展尤為迅猛,蘇聯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之一,由一個農業國變身為一個工業強國。

後來在史達林的強力推動下,蘇聯的鋼產量和煤炭產量在短短幾年間便實作了大躍進,特別是在烏克蘭的頓巴斯地區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重工業基地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增加。在這些工業中心,巨大的工廠排列如同森林,夜晚的工爐火光照亮了整片天空。

要知道當初中國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所以這時候啊,我們就滿腦子問號了,到底是誰把蘇聯的家底兒給造沒了呢?

如何到俄羅斯手中沒落了?

在蘇聯時期,其工業布局高度集中且功能分化明確,不同的加盟共和國負責不同的工業領域,如哈薩克主導航空工業,烏克蘭負責造船和軍工業等,各個領域的協作和專業化程度極高。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這些曾經緊密聯系的工業領域被切割成若幹部份,獨立國協國家各自為政,原有的協同效應不復存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經歷了劇烈的社會經濟變動。在這一過程中,部份工業資產被低價私有化,導致大量工業企業陷入資金困境,無力進行必要的技術更新和產品升級。此外,由於缺乏有效的產業規劃和政策支持,俄羅斯的部份工業領域長期處於無序競爭狀態,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科研與生產之間的聯系被削弱,這進一步加劇了工業技術的滯後。

蘇聯時代,各加盟共和國培養了大量高技能工業人才,然而,在蘇聯解體後,許多工業領域受到沖擊,失業率上升,導致大量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流失到更有利可圖的部門或國外尋求機會。這種大規模的人才流失,無疑削弱了俄羅斯在科研和工業制造方面的競爭力。

加上俄羅斯似乎一直在依賴其現有的資源,其一是因為缺乏足夠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另一方面,俄羅斯傾向於將其財力集中在先進武器系統,如洲際彈道飛彈等方面,似乎是基於一種信念,即優質資源應優先用於關鍵領域。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如資訊科技和電子裝置制造,已經大幅落後於西方國家。而西方國家基於戰略考慮對俄羅斯實施的技術封鎖和出口限制,使得俄羅斯難以透過引進先進技術來縮小這一差距。此外,經濟制裁也限制了俄羅斯工業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降低了其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明顯案例就是黑海造船廠的關閉。在蘇聯時期,這家造船廠被譽為軍工業的重要支柱,其聲望在國際上也頗為顯赫,中國的首艘航空母艦便出自其手。然而,隨著蘇聯的瓦解,黑海造船廠遭遇了嚴峻的挑戰,訂單驟減,經營陷入困境。在蘇聯時期尚可依賴政府補貼勉強維持營運,但歸屬於烏克蘭之後,其窘境便不難預料。

俄烏戰爭期間,俄羅斯在資訊戰方面的不足,進一步凸顯了其軍工以及相關高科技產業領域的落後。芯片技術和無人機等現代戰爭的關鍵技術,俄羅斯遠不如西方國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長期以來的技術積累不足,以及國際孤立導致的科技交流和合作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