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蘇聯為何未能成為最後參戰的大國,史達林的誤判讓蘇聯打光一代人

2024-10-01軍事

1939年,當世界陷入戰火之際,史達林卻在暗自竊喜。他自以為掌握了完美的戰略棋局,讓蘇聯立於不敗之地。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瓜分波蘭;在諾門坎痛擊日本陸軍,迫使其南下;趁機吞並波羅的海三國,割走羅馬尼亞土地。史達林仿佛成了歐亞大陸的主宰,可以隨心所欲地左右戰局。然而,歷史的走向總是出人意料。史達林精心設計的棋局,為何最終演變成蘇聯的噩夢?他自詡的戰略眼光,怎麽會讓蘇聯陷入如此被動的境地?又是什麽原因,導致這個龐大的紅色帝國幾乎打光了一代人?

世人皆知史達林是個精明的政治家,可誰又能想到,這位"鋼鐵人"也有判斷失誤的時候?1939年8月23日,莫斯科凱瑞姆林宮內燈火通明。史達林和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正在舉杯慶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史達林笑得合不攏嘴,仿佛已經看到了蘇聯在未來戰爭中獲得巨大利益的美好前景。

可別小看了這份條約,它可不僅僅是一紙空文。史達林和希特勒這兩個老狐貍,還在密約中瓜分了整個東歐!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甚至連羅馬尼亞都被他們劃分成了各自的"勢力範圍"。史達林心裏盤算著:有了這份協定,蘇聯就能坐山觀虎鬥,看著德國和西方國家打得你死我活,自己卻能安穩地在一旁發展壯大。

簽署完條約沒多久,史達林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自己的"擴張計劃"。9月17日,蘇聯紅軍大舉入侵波蘭東部。波蘭軍隊剛剛在西線與德軍鏖戰,哪裏還有力氣應對東線的進攻?不到一個月,波蘭就被德蘇兩國瓜分殆盡。史達林美滋滋地看著地圖上蘇聯版圖的擴大,心想:這僅僅是個開始啊!

可史達林的野心可不止於此。就在世界還在震驚於蘇德聯盟的強大時,史達林又把目光投向了遠東。1939年5月到9月,蘇聯和日本在蒙古諾門坎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這場戰役可不簡單,它讓日本人嘗到了現代化戰爭的厲害。

蘇聯紅軍派出了朱可夫將軍指揮作戰。朱可夫可不是吃素的,他調集了大量坦克和飛機,對日軍展開了猛烈進攻。日本關東軍雖然驍勇善戰,但在蘇聯的鋼鐵洪流面前卻顯得不堪一擊。戰役結束時,日軍傷亡慘重,丟盔棄甲而逃。

這場勝利讓史達林更加自信滿滿。他覺得,自己不僅在歐洲戰場上占據了有利位置,還在遠東給了日本人一個響亮的耳光。日本人吃了這麽大的虧,還敢對蘇聯有什麽想法嗎?

得意洋洋的史達林開始了他在東歐的大肆擴張。先是強行吞並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三個小國哪裏是蘇聯的對手?很快就成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接著,史達林又把手伸向了羅馬尼亞,從中割走了大片土地。

1939年11月,史達林又對芬蘭發動了戰爭。他想要獲得更多的波羅的海沿岸土地,為列寧格勒的安全提供緩沖。可誰知道,小小的芬蘭卻給了蘇聯一個大大的驚喜。芬蘭人頑強抵抗,讓蘇聯吃盡了苦頭。雖然最終蘇聯還是得到了想要的土地,但這場戰爭也暴露出了紅軍的諸多問題。

然而,這些問題並沒有引起史達林足夠的重視。他仍然沈浸在自己的"戰略天才"中,認為不管形勢如何發展,蘇聯都將立於不敗之地。他甚至開始考慮與日本結盟,想要迫使日本南下與英美死磕。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史達林不惜以終止支援中國為條件,換取日本的友誼。

1941年初,史達林站在凱瑞姆林宮的窗前,俯瞰著莫斯科的夜景。他滿意地想著:無論是英美與德日開戰,還是軸心國勢如破竹,蘇聯都能左右逢源。若大英帝國不堪一擊,蘇聯就加入軸心國一起瓜分大英帝國的資產。如果德日兩國陷入困境,蘇聯隨時可以背刺它們,坐收漁翁之利。

然而,史達林的自信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擊碎了。1941年6月22日淩晨,德國突然發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閃電戰,百萬大軍越過蘇德邊界,向蘇聯腹地深入推進。這一突如其來的襲擊讓史達林和整個蘇聯領導層都措手不及。

事實上,在希特勒的心中,對蘇聯的進攻計劃早已醞釀多時。盡管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希特勒從未放棄過他的"生存空間"理論和對斯拉夫人的種族偏見。在希特勒的世界觀中,日耳曼民族才是最高等的種族,而斯拉夫人則被視為低等民族,註定要被征服和奴役。

這種根深蒂固的種族主義思想,讓希特勒無法真正信任史達林和蘇聯。在他看來,與蘇聯的結盟只是一種戰略需要,一旦時機成熟,他就會毫不猶豫地撕毀條約,對蘇聯發動進攻。

希特勒的這種態度也體現在他對英國的政策上。盡管英國是德國在西線的主要對手,但希特勒對英國人卻懷有一種奇特的崇拜。他認為英國人是唯一有資格與日耳曼人共治天下的民族。這種想法導致希特勒在進攻英國本土時猶豫不決,始終沒有下定決心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

1940年夏天,德國空軍對英國發動了大規模轟炸,史稱"不列顛尼亞之戰"。然而,英國在丘吉爾的領導下頑強抵抗,德國空軍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希特勒開始意識到,短期內無法迫使英國屈服。

與此同時,希特勒越來越擔心蘇聯會在德國背後漁翁得利。他註意到蘇聯不斷向德國提出各種要求,試圖在巴爾幹地區擴大影響力。這更加堅定了希特勒調轉槍口對準蘇聯的想法。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簽署了第21號指令,正式確定了對蘇聯的進攻計劃。這個計劃的目標是在短期內摧毀蘇聯的主力軍隊,占領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等重要城市,最終控制烏克蘭和高加索地區的資源。

為了掩飾進攻意圖,希特勒采取了一系列欺騙措施。他繼續與蘇聯進行貿易往來,甚至在進攻前夕還向蘇聯發送了一份友好聲明。這些舉動成功地麻痹了史達林的警惕。

1941年6月21日晚,德國駐蘇聯大使舒倫堡向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遞交了一份長達30頁的備忘錄,指責蘇聯違反了互不侵犯條約。就在莫洛托夫閱讀這份檔的同時,德國軍隊已經開始向蘇聯邊境集結。

6月22日淩晨3時15分,德國軍隊在長達1800公裏的前線上同時發起進攻。數千門大炮開火,轟擊蘇聯的邊防陣地。緊接著,德國空軍對蘇聯西部的機場、軍事設施和交通樞紐展開了猛烈轟炸。

蘇聯邊防軍措手不及,很多部隊甚至來不及組織有效抵抗就被德軍突破或包圍。德國裝甲部隊如同尖刀一般,迅速切入蘇聯腹地。在進攻開始後的短短幾周內,德軍就推進了數百公裏,占領了大片蘇聯領土。

這場突如其來的進攻徹底打亂了史達林的戰略部署。他一直認為希特勒不會在沒有解決英國問題的情況下對蘇聯發動進攻。即使在得到多方面的情報警告後,史達林仍然堅持認為這只是英美的挑撥離間。

德軍的閃電戰tactics在蘇聯戰場上再次顯示出其威力。快速機動的裝甲部隊配合空中支援,不斷包圍和殲滅蘇軍的大量部隊。到7月中旬,德軍已經推進到斯摩棱斯克地區,距離莫斯科僅有數百公裏。

德軍的閃電戰給蘇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在戰爭初期,蘇聯軍隊遭受了巨大損失,數百萬士兵被俘或陣亡,大量武器裝備被摧毀或落入敵手。德軍勢如破竹的進攻讓蘇聯的抵抗幾乎崩潰。

面對這種危急局面,史達林於6月30日成立了國家防禦委員會,集中全國力量應對德國入侵。7月3日,史達林透過廣播向全國發表講話,號召全體蘇聯人民進行衛國戰爭。這次講話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的士氣,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抵抗決心。

然而,僅憑熱情是無法阻擋德國戰爭機器的。蘇聯急需采取實際行動來扭轉戰局。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措施就是大規模的工業轉移。從7月開始,蘇聯開始將西部地區的工廠、裝置和工人向東部的烏拉爾山、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轉移。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涉及1500多家大型工廠,數百萬工人及其家屬。

工廠的搬遷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進行。工人們日以繼夜地拆卸裝置,將其裝上火車,然後在新地點重新組裝。許多工廠甚至在車間還未建好的情況下就開始生產。有些工人甚至直接住在機器旁邊,以確保生產不間斷。這種艱苦奮鬥的精神為蘇聯後來的反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與此同時,蘇聯軍隊也在浴血奮戰。盡管在戰爭初期遭受重創,但蘇軍仍然頑強抵抗。在斯摩棱斯克會戰中,蘇軍雖然最終未能阻止德軍的推進,但卻成功延緩了德軍的進攻速度,為莫斯科贏得了寶貴的防禦時間。

在基輔戰役中,蘇軍付出了巨大代價。德軍采用包圍戰術,成功包圍了數十萬蘇軍。盡管史達林下令堅守基輔,但最終還是不得不下令撤退。然而,此時已為時已晚,大量蘇軍被圍殲,這成為了二戰中最大規模的包圍戰之一。

隨著秋天的到來,德軍開始了對莫斯科的進攻。這是一場關乎蘇聯命運的決戰。德軍集中了主力部隊,試圖一舉攻下蘇聯的首都。蘇聯也調集了所有可用的力量來保衛莫斯科。

10月中旬,莫斯科陷入一片恐慌。政府機關開始疏散,許多居民也試圖逃離城市。然而,史達林決定留在莫斯科,這一決定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士氣。11月7日,史達林在紅場舉行了一次閱兵式,參加閱兵的部隊直接開赴前線。這次閱兵成為了蘇聯抗戰史上的一個傳奇時刻。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蘇聯軍民表現出了驚人的頑強意誌。每一寸土地都經過激烈爭奪,市民們在街頭修築工事,準備巷戰。著名的"潘菲洛夫28勇士"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場戰役中,他們以寡敵眾,阻擋了德軍坦克的進攻。

隨著冬天的來臨,形勢開始對蘇聯有利。德軍並沒有為俄國的嚴冬做好準備,士兵們缺乏禦寒裝備,坦克和車輛在零下40度的低溫中頻頻出現故障。相比之下,蘇軍卻更適應這種惡劣天氣。

12月5日,在確認日本不會對遠東發動進攻後,史達林下令從西伯利亞調來精銳部隊。這些西伯利亞勁旅身著白色迷彩服,裝備精良,很快就扭轉了戰局。蘇軍開始全線反擊,將德軍從莫斯科城下趕了回去。

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標誌著德軍在東線的首次重大挫折。這不僅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極大地提振了蘇聯人民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粉碎了希特勒速戰速決的計劃,使戰爭轉變為一場持久戰。

然而,這場勝利並不意味著蘇聯的危機已經過去。相反,更為慘烈的戰鬥還在等待著他們。1942年夏天,希特勒發動了代號為"藍色"的夏季攻勢,目標直指高加索油田和史達林格勒。蘇聯又一次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1942年夏天,希特勒發動了代號為"藍色"的夏季攻勢,德軍主力向南推進,目標直指高加索油田和史達林格勒。這座以蘇聯領導人名字命名的城市成為了雙方爭奪的焦點,一場改變戰爭行程的慘烈戰役就此拉開帷幕。

德軍第6集團軍在保盧斯將軍的率領下,於8月23日抵達史達林格勒城郊。隨即,德國空軍對城市展開了大規模轟炸,將這座工業城市化為一片火海。然而,在廢墟中,蘇聯軍民開始了頑強的抵抗。

史達林下達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即"一步不退"。這道命令要求軍隊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後退,違者將被處決。這種近乎殘酷的命令反映了蘇聯當時面臨的嚴峻形勢,也體現了史達林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史達林格勒的決心。

城市防禦由第62集團軍負責,指揮官是年輕的楚伊科夫將軍。楚伊科夫采用了一種獨特的戰術,即"抱住敵人的腰"。他命令部隊盡可能靠近德軍陣地,使得德軍無法有效使用空中和炮兵支援,將戰鬥變成殘酷的近距離巷戰。

整個城市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戰場。每一棟建築、每一條街道都成為激烈爭奪的物件。著名的"帕夫洛夫之家"就是這種頑強抵抗的典型例子。一小隊蘇聯士兵在這棟普通的居民樓內堅守了近兩個月,擊退了德軍的多次進攻。

戰鬥持續了數月之久,雙方都付出了慘重代價。德軍一次次發起進攻,一次次被擊退。到10月中旬,德軍已經控制了城市的大部份地區,但蘇軍仍然在窩瓦河西岸頑強抵抗,形成了一個狹長的防禦地帶。

就在德軍似乎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候,蘇聯最高統帥部開始秘密籌劃一次大規模反擊。這個代號為"天王星"的計劃由朱可夫元帥主持制定。計劃的核心是在德軍兩翼發動突襲,包圍並殲滅史達林格勒的德軍主力。

11月19日,蘇軍發動了反擊。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分別從北面和南面突破了德軍的防線。德軍兩翼的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部隊很快崩潰,為蘇軍的包圍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11月23日,蘇軍在喀拉蚩地區會師,成功包圍了史達林格雷內的德軍第6集團軍。約33萬德軍被困在一個面積不到1500平方公裏的"鍋"中。希特勒下令第6集團軍死守陣地,同時承諾會透過空運為被圍德軍提供補給。

然而,這個空運計劃從一開始就註定失敗。德國空軍無法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為如此龐大的部隊提供足夠的補給。被圍德軍很快就陷入了彈藥和食品短缺的困境。

與此同時,德軍元帥曼施泰恩組織了一次代號為"冬季風暴"的營救行動,試圖突破蘇軍包圍圈。這次行動一度取得進展,最近時曾接近被圍德軍不到50公裏。然而,蘇軍的頑強抵抗最終挫敗了這次營救嘗試。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圍德軍的處境越來越糟。嚴寒、饑餓和疾病開始奪走更多生命。1943年1月8日,蘇軍向被圍德軍提出了投降的最後通牒,但被保盧斯拒絕。

1月10日,蘇軍發動了最後的總攻。被圍德軍已經無力組織有效抵抗,很快就被分割成數個孤立的小群。1月31日,保盧斯在其地下指揮所內向蘇軍投降。2月2日,最後一批德軍放下武器,史達林格勒戰役正式結束。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它不僅粉碎了德國在東線的進攻態勢,也極大地動搖了納粹政權的統治基礎。這場戰役之後,蘇德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主動權開始轉向蘇聯一方。

然而,勝利的代價是巨大的。據估計,雙方在這場戰役中的總傷亡人數超過200萬。整個城市幾乎被夷為平地,重建工作持續了多年。但對於蘇聯人民來說,史達林格勒的勝利成為了他們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為後續的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為蘇聯軍隊開啟了全面反攻的序幕。1943年7月,雙方在庫爾斯克地區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坦克大戰。這場被稱為"鋼鐵洪流"的戰役成為了東線戰場的又一個轉折點。

庫爾斯克會戰中,德軍投入了他們最精銳的部隊和最先進的裝備,包括新型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然而,蘇軍早已對德軍的進攻計劃了如指掌。在朱可夫的指揮下,蘇軍采取了深度防禦戰略,成功挫敗了德軍的進攻。隨後,蘇軍發起反擊,一舉擊潰了德軍。這場勝利徹底粉碎了德軍在東線發動大規模進攻的能力。

隨著戰局的逆轉,蘇聯開始了對被占領土的收復。1943年11月,蘇軍解放了基輔。1944年1月,列寧格勒900天的圍困終於結束。蘇聯軍隊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向西推進。

在這一過程中,蘇聯采取了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巴格拉季昂行動"。這次行動於1944年6月開始,目標是徹底摧毀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蘇軍采用了多個突破點同時進攻的戰術,成功包圍並殲滅了大量德軍。這次行動不僅解放了白俄羅斯,還為蘇軍進軍波蘭和東普魯士鋪平了道路。

1944年8月,蘇聯發動了"雅西-基希訥烏行動",成功解放了莫耳多瓦和羅馬尼亞。隨後,保加利亞、匈牙利等國相繼脫離軸心國陣營。蘇聯的影響力開始向東歐擴張。

隨著戰線的推進,蘇軍逐漸揭開了納粹暴行的真相。在解放馬伊達內克、特雷布林卡等集中營時,蘇軍士兵目睹了令人發指的大屠殺現場。這些發現進一步堅定了蘇聯人民徹底消滅納粹的決心。

1945年1月,蘇聯發動了維斯瓦-奧得河攻勢。這次攻勢的規模和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在短短兩周內,蘇軍就推進了近500公裏,解放了華沙,並在德國本土建立了多個壁壘。這次行動徹底粉碝了德軍的東線防禦,為最後攻占柏林創造了條件。

然而,勝利的曙光並未使蘇聯放松警惕。在雅爾達會議上,史達林同意在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內對日宣戰。為此,蘇聯開始秘密調動遠東的軍隊。這個被稱為"八月風暴"的行動最終在1945年8月展開,僅用了一周時間就擊潰了日本關東軍,為日本的投降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和柯涅夫分別率領第一白俄羅斯方面軍和第一烏克蘭方面軍發動了對柏林的總攻。這場戰役的殘酷程度超過了此前的任何一次戰鬥。每一條街道、每一棟建築都成為激烈爭奪的物件。蘇軍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他們的決心是不可動搖的。

4月30日,隨著蘇軍逼近總理府,希特勒在地下掩體中自殺。5月2日,柏林守軍投降。5月7日,德國在蘭斯簽署無條件投降書。5月9日,蘇聯正式慶祝戰爭勝利。

然而,勝利的背後是難以計數的犧牲。據估計,蘇聯在戰爭中損失了超過2600萬人口,其中包括軍人和平民。大量城市和工業設施被摧毀,重建工作需要數年時間。

戰爭的結束也標誌著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蘇聯不僅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還將其影響力擴充套件到了東歐。這為後來的冷戰埋下了伏筆。

對於普通的蘇聯人民來說,這場勝利來之不易。他們經歷了入侵、圍困、饑餓和無盡的犧牲,但最終憑借堅韌不拔的精神贏得了勝利。"衛國戰爭"成為了蘇聯乃至現代俄羅斯歷史上最為光輝的篇章,也成為了凝聚民族認同的重要紐帶。

在莫斯科紅場的閱兵式上,蘇聯士兵將繳獲的納粹旗幟扔在列寧墓前的地上,象征著法西斯主義的徹底失敗。這一幕成為了戰爭結束最為經典的畫面之一,也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