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萊茵大營」究竟是咋回事?百萬戰俘人間蒸發,至今死無對證

2024-02-12軍事

二戰,作為人類歷史上充滿了硝煙的歷史,包含了無數並不人道的血淚慘劇,這其中,就包括了各種「集中營」和「滅絕營」:將戰敗的俘虜關押在一起,逼迫他們做苦力,甚至於在言語和身體上進行羞辱和虐待,這樣形成的戰俘營,在德國詞匯中也被稱之為「集中營」。

而在二戰時期的德國萊因河畔,就有過這樣一個德軍的「集中營」,被外界稱之為「萊茵大營」。在當時,「萊茵大營」作為二戰時期美英聯軍所建設的戰俘營,裏面不可避免地關押了數百萬名俘虜,可是,在傳聞當中,在這個「萊茵大營」裏,曾經有上百萬名戰俘不明不白地「人間蒸發」,不僅至今死無對證,甚至於連屍骨都沒有發現。

那麽,這樣一個在傳聞中「吞噬」了上百萬戰俘的「萊茵大營」,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身在其中的戰俘們,又遭到了什麽樣的痛苦待遇呢?

一,二戰中的俘虜待遇

在德國的二戰史上,希特勒的影響可謂是極其深遠,這一點在德國東西兩條戰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由於希特勒奉行「西貴東賤」的思想,因此,在西線被德國人俘虜的猶太人往往會得到較好的待遇,西線的德軍們也通常會遵守【日內瓦公約】而行動;

然而,在東線戰場上的俘虜卻沒有這麽好的「運氣」,德軍對他們的態度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為所欲為」——臟活重活、打罵虐待是家常便飯,而因為凍餓而死的俘虜更是不計其數。

不僅如此,希特勒的「種族歧視政策」在俘虜群中執行得分外徹底:白人們通常會得到相對較好的待遇,而非白人的俘虜們則大多會被送進集中營,等待他們的將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無比狹小的生活空間。

在這種前提下,當美軍開始入侵德國時,無數德國士兵都盼望著自己可以成為「西線的俘虜」,同時,德軍也強烈要求對方遵照【日內瓦公約】,為俘虜們提供正常的生活待遇。

實際上,在一開始,為了能夠瓦解德軍的戰鬥力,美軍確實提供了許多「美好」的俘虜待遇:

他們不僅為德軍的戰俘們配備了行軍床和毛毯,還提供了不少充足且營養的食物,例如牛奶、肉類、蔬菜等,戰俘們還可以在戰俘營中特配的小賣部裏購買巧克力、香煙等非生活必需品;

不僅如此,有些戰俘營盡管將戰俘們送去接受所謂的「美帝國自由主義」教育的洗腦,可也在同時提供了球類等體育運動和電視、報紙等消遣物,甚至還會分配大學講師前去授課,並且允許戰俘們和家人自由通訊,部份戰俘營甚至招用戰俘參與到例如修鞋、麵包師、洗衣房等營地勞動的崗位當中;

由於在當時大多數的德國人眼中,美國是國際上「時尚文明」的代表者,擁有著最為「先進」的思想和最人道的待遇,而事實也好像確實如此,乃至於在當時的德國士兵當中,曾經流傳著一句「降美不降蘇」的口號,美軍戰俘營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可是,隨著德國戰俘人數的逐漸增多,德國人理想中的所謂「人道主義待遇」也終於成為了泡影——

從一戰到二戰,美軍始終缺乏在本國內收容關押大批次戰俘的經驗,這也導致在二戰開始時,美軍壓根沒有提前建造關押戰俘的地方,所以,直到二戰後期,美軍手下的戰俘數量急劇上升,臨時搭建的戰俘營已經遠遠不夠滿足所需,英美聯軍也因此開始決定在德國本地建造戰俘營。

1945年4月至9月期間,美英聯軍沿著德國的萊因河前後約350公裏的範圍內建造了數個大營。這些大營多數坐落在萊因河的西岸,在英文中有著一個極其好聽的名字,直譯成中文應當為:「萊因河畔的草地露營區」;然而實際上,這些大營內部的生活卻並沒有美國本土戰俘營的那麽「美好」,甚至在後面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它都是德軍心目中堪比煉獄的存在——

二,真實的「萊茵大營」

在一名參與過二戰的德國老兵的回憶中,「萊茵大營」是一段極其令他「難忘」的歷史。彼時的他在被俘虜時,還暗自慶幸自己落入了美軍的手中,可是很快,在抵達萊茵大營後,這位還曾經暗自感嘆自己幸運的德國士兵就完全笑不出來了:

「我們沿著萊因河,按照一萬個戰俘的數量被劃分為一個方陣,挨個排開,方陣和方陣間用鐵絲網隔開。」

「我們的方陣裏大多數都是17到19歲左右的高中生,可我們沒有帳篷,沒有被褥,也沒有雨具,白天曬著,晚上凍著。……一遇到下雨的時候更艱苦, 所有人都被淋得透濕,只能蜷縮成一團,等著雨停,盼望著第二天出太陽,用體溫和陽光趕緊烘幹衣服。」

這樣的表述並不算是誇張,因為在很多後來的二戰回憶錄中,「萊茵大營」的艱苦條件幾乎「名揚四方」,被稱為是極其不人道的存在:

在一些戰俘營中,被俘虜的德軍士兵被關押在一個四面透風的鐵籠當中。為了遮風擋雨,戰俘們甚至不得不在距離地表不到兩米的地方挖出一個簡陋的地洞容身,這種地洞不說舒適和私密,連基本的安全和溫暖都難以得到保障;

居住的條件尚且如此,飲食方面也就必然更加供不應求。由於人數眾多,「萊茵大營」內的飲用水十分短缺,俘虜們的水源因此受到了嚴格的控制;

除此之外,在「萊茵大營」裏,食物無論是種類和數量都遠遠不足,很多戰俘一天只能得到400到900卡左右熱量的食品,其中絕大部份都是一些起司、餅乾、肉幹、巧克力、雞蛋、麵包等食物,蔬菜和水果在這裏幾乎絕跡,這樣的食物配比,導致在「萊茵大營」內的俘虜們營養極度失衡。

在經歷過「萊茵大營」的二戰老兵的回憶裏,「吃飯」在「萊茵大營」當中是一個極其「特別」的事情:

「美軍想了一個非常‘特別’的開飯方式,他們讓我們站成兩排,中間有放置著各種食品的桌子,但其中沒有蔬菜。

「開飯時,他們讓我們以方陣為單位,輪流跑步過去取物品,但我們不許帶任何容器,也沒有時間挑選,只能一邊快速地跑過去,一邊盡可能地用雙手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食品,能抓多少算多少。

「即便如此,兩邊的美國士兵一直在喊‘快點’,讓我們完全沒有余地思考,好幾次,我抓回去的全部都是起司和巧克力,根本沒法用以果腹。」

由於食物營養不均衡,飲水又遭到了限制,「萊茵大營」裏的俘虜們逐漸患上了各種疾病:

起初,大家只是極度便秘,可是很快,由於營養不良,俘虜們免疫力降低,開始患上各種傳染性疾病;

而更糟糕的是,大營裏甚至沒有配備稍微正常一點的廁所,俘虜們被迫「隨地大小便」,整個營地都充斥在惡臭和臟汙的環境中,而這更助長了病毒的傳播速度。

痢疾、肺炎、傷寒……在二戰的末尾,萊茵大營裏充斥著各種可怕的傳染性疾病 ,可與此同時,本就缺衣少食的大營更不可能配備相關的醫生和藥品,俘虜們大多只能依靠著自身的免疫力硬抗疾病、或者依靠懂點醫學知識的俘虜互相救援。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萊茵大營」中,死亡變得不再那麽令人震驚,甚至於逐漸悄無聲息……

三,「萊茵大營」的死亡

實際上,在「萊茵大營」當中,死於各種營養不良、傳染病、脫水等癥狀的戰俘們不在少數,而當時的瑞士紅十字會還嘗試為「萊茵大營」提供物資,卻遭到了艾森豪的攔截;

一直到後期,聯軍開始使用運輸機大量往德國運送生活用品,才極大地改善了「萊茵大營」當中的慘狀。

那麽,當時在「萊茵大營」當中,究竟有多少戰俘被關押在其中呢?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隨後,德國這支曾經號稱是「不可戰勝的軍事機器」的軍隊,開始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飛速倒塌:

從陸軍到海軍,僅僅在十天之內,將近四百萬的德國軍人就全數淪為了英美蘇法等國家的俘虜,這樣的勝利速度,甚至讓這些戰勝國都感到有些「猝不及防」,而龐大的俘虜軍隊如何處置的問題,也就催生了所謂的「萊茵大營」。

不過,在不完全統計中,盡管美軍只收容了一部份俘虜,可是在他們所建造的「萊茵大營」當中,包括了軍需後勤、政府官員、甚至抗擊過美軍的平民都被關押在其中,因此,在「萊茵大營」當中被關押的德國人人數遠遠不止四百萬。

然而,「萊茵大營」的惡劣條件,也讓這其中數百萬名戰俘苦不堪言,在很多經歷過「萊茵大營」的人們的回憶當中,到了後期,「萊茵大營」的死亡變得十分尋常,甚至在後人的估算當中,「萊茵大營」的死亡率高達11%以上,這個幾乎「十分之一」的數位高到令許多人感到咋舌,而「萊茵大營當中蒸發了上百萬戰俘」的傳言也因此不脛而走。

這些傳言並沒有得到證實,畢竟,上百萬人的死亡,無論是死亡的過程還是屍體的處理都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時至今日,德國都沒有在他們的萊因河邊挖到過多少屍骨,這也進一步讓傳聞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不過,在諸多的二戰文獻中,也曾經有提到過「萊茵大營」當中戰俘的去處。隨著德國的投降,部份德國戰俘被分流去了英美法三國的戰俘營當中,而他們在各種地方被關押了數月之久,才終於得以被遣返回國。

在二戰老兵克拉茨的回憶裏,自己曾經就被送到了法國諾曼第戰俘營當中:

在那裏,克拉茨終於得到了帳篷和被子,甚至可以在午餐時收獲一碗熱湯暖身;

同樣也是在戰俘營中,克拉茨才終於第一次知道了希特勒的暴政,知道了德國人對猶太人的屠殺,這些都讓他感到迷惑不解。

1945年底,法國的各個戰俘營開始遣返德軍俘虜,可是,克拉茨在被轉移到凡爾登戰俘營後,又一直呆到了1946年5月,才終於拿到了屬於自己的身份檔,可以返回祖國——而這距離他進入戰俘營,已經過去了一年多。

盡管分流了戰俘,可是「萊茵大營」中的慘狀和造成的死亡事實無法抵賴。隨著二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更多的事實開始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四,結語

在德國紅十字會的統計當中,二戰期間,約有將近一百多萬的德國人無故失蹤。在對這些人進行尋訪跟蹤時,曾經有不少人懷疑過看起來「心狠手辣」的蘇聯人,而當時的蘇聯作為工業強國,對於這樣的指控曾經不屑一顧;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接手了蘇聯主體的俄羅斯為了洗刷清白,一股腦地開放了這些有關二戰的檔案,而這其中,有無數細微的線索將問題指向了當時看起來「自由」「開放」「人道」的美國。

可是,懷疑只是懷疑,人們難以拿出證據,也無法找到那消失的一百萬人的屍骸或者去向。或許在統計上數據有所偏差,又或許真的有什麽二戰的埋骨之所並未被人發現,這一切都還不得不被打上一個問號。

無論對於任何人而言,戰爭都並不是一個值得誇耀的事情,其背後更代表了血腥與殘酷。我們應當慶幸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更應該堅持維護這一份來之不易的和平,以互惠互利獲取共贏,才能共同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