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一周軍評:「增量」和「存量」決定了俄烏及中東戰場的前景

2024-10-20軍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俄烏戰場和中東戰場出現了一系列新變化。俄軍在庫爾斯克成功將烏軍逼入角落,同時在東部戰線上也已將烏軍防禦體系破壞。在烏克蘭戰況風雨飄搖之時,澤連斯基卻向西方提出了所謂的「勝利計劃」,但沒有獲得西方國家的積極響應。

同時在中東戰場,以色列方面在周末前打死了哈馬斯軍事領導人辛瓦爾,但以軍在黎巴嫩南部的軍事行動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盡管聲勢很大,卻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果。

縱觀這兩場戰爭,我們可以發現,軍事力量的「存量」和「增量」競爭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俄羅斯的「增量」如何發揮作用

目前的俄烏戰場上,俄軍正在憑借自身迅速增長的「增量」獲勝。一方面是俄軍的動員仍在持續,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普亭總統已簽署法令要求再次擴大俄軍兵力,再增加18萬現役軍人數量,俄軍擴大到150萬人。如果算上已經征召的預備役等人數,其武裝力量總規模將會增加到238萬人。

今年6月,普亭簽署的另一項命令已經明確表示,在烏克蘭參與軍事行動的兵力為70萬。

澤連斯基泄憤式的「和平計劃」帶來的結果之一,德國宣布不再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援助

而根據相關數位的合計,俄軍今年展開的征兵工作力度依然不小,日均征兵1000人,顯然其兵力增長速度要大大超過在前線損失的數位,因此俄軍規模得以不斷擴大。

不過與西方媒體渲染的「俄軍和烏軍一個樣」不同,俄軍並沒有將新征募的兵員未經充分訓練就投入作戰,從而導致大量損耗。相反,俄軍一方面將現有的前線作戰部隊輪調回國,進行數個月乃至半年、一年的整訓擴編工作,另一方面繼續組織新的作戰部隊。

而這些新組建的裝備訓練水平一般、經驗水平不足的部隊,主要用於在前線填補戰線空缺和負責占領、防禦任務,而其擴編後的精銳部隊,則主要用於發起進攻。當然俄軍依然延續「風暴Z」部隊,也就是包含大量囚犯士兵和應征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突擊隊的老傳統,在可能遭遇重大傷亡的作戰中,優先使用「風暴Z」部隊。

可以說這樣的兵役制度確保了俄軍在其正規軍、尤其是精銳部隊傷亡較小,能夠在長期保持作戰能力的前提下,以足夠的兵力填滿戰線,並在一些需要付出大量傷亡代價的場合下獲得充足的「可消耗」兵力。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風暴Z」部隊的裝備會比較差,實際上「風暴Z」部隊往往能獲得與正規軍同等、甚至有時候更好的武器裝備,以確保其具備較高作戰能力。

相比之下, 烏軍今年的征兵進入瓶頸期,盡管征兵人員「抓壯丁」的力度不小,但實際上由於烏軍目前沒有良好的整訓部隊,也缺乏各種武器裝備和物資,因此這些「壯丁」主要用於彌補前線戰鬥損失,目前已基本無法組建全新的旅級戰鬥編制了,因為西方援助的武器裝備已經無法滿足這個要求。

但這仍然無法阻止烏軍規模的縮小。據烏軍在社交媒體上的說法,許多較為精銳的作戰部隊發現送給他們的補充兵員的素質實在過於低劣,無法彌補他們的戰鬥損失,最終又將許多「壯丁」就地遣散。

實際上這個現象並不奇怪,這表明烏克蘭從2014年以來積累的「存量」兵員已經耗盡,現在就地征召的「壯丁」是真正意義上的「壯丁」了。

烏克蘭征兵越來越難,首先就是他們的「老兵庫存」已經消耗殆盡

戰爭爆發之初我們就說過,烏克蘭與俄軍作戰的最大底氣是2014年來在烏東前線輪換後退休的數十萬「預備役」人員,雖然持續的低烈度沖突並不見得能讓這些人成為精銳戰士,但仍遠比從社會上抓來的「壯丁」強得多。

但現在這些人已經耗盡了。

北約之所以為烏克蘭培訓9個「北約旅」的時候強調使用完全由北約訓練的模式,甚至將烏克蘭士兵送到北約國家從初級培訓開始,很大原因也是北約意識到如果使用烏克蘭老兵,很可能導致其「老兵庫存」提前耗盡,所以這9個北約旅實際上是按照正常的動員-訓練體系養成的部隊,事實證明他們的戰鬥力也還是可以的。

另一方面,烏克蘭的「海妖營」、「亞速營」等右翼民團發展而來的部隊,擁有自己的訓練體系。首先他們的征兵來源是「誌願者」,或者更明確的說,許多都是極端民族主義甚至法西斯分子,他們將這些人集中起來單獨組織軍事訓練,與烏克蘭軍隊的訓練組織體系是分開的。

因此這些部隊的征兵工作是獨立進行的,他們才能在不依賴大量老兵的情況下,仍然維持相對於烏克蘭正規軍更高的士兵素質。

烏克蘭政府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本質上是在依靠「老兵庫存」打仗,一旦「庫存」耗盡,後面就會非常乏力;但烏克蘭政府也「沒辦法」啊,因為政府本身的行政效率就不高,貪腐問題也無法解決,北約就算援助再多,經過層層「分潤」,最後每個士兵頭上真正能用的錢就很有限了,這顯然不足以將士兵集合起來進行好好的整訓,再送上戰場。

當然,類似的問題在俄羅斯也並非沒有,但至少從程度上來看,要輕得多。最重要的是,烏克蘭是一個「互相制約的民主政府」,用我們更熟悉的話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散裝的買辦政權,所在組織力、執行力這些角度顯然沒辦法和俄羅斯相比。

由於戰前沒有人預料到無人機會成為這場戰爭消耗的主要彈藥,因此在這個領域雙方完全是在進行「增量競賽」

除了人力增量,俄羅斯在品質和數量上都比烏克蘭更具優勢,其在武器裝備和彈藥物資上也同樣占據優勢。

目前俄軍的彈藥除了本國生產,也從國際上進行籌措。從中近程彈道飛彈和遠端巡飛彈武器發射數量來看,自2022年至今已發射超過5000枚,而前線每日發射的大口徑炮彈也可以維持上萬發水平。即便在如此消耗的前提下,其前線部隊的彈藥儲備水平還能繼續上升,因此在重點地段能夠打出遠超過常規水平的火力。此外,俄軍的航空火力打擊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去年在重點地段每日能投射50枚500千克滑翔制導炸彈,到今年已經提升到200枚左右,這使得他們在攻擊烏軍重點防禦地段時能夠得到的空中火力打擊效果大為提升。

而在新質作戰能力來看,俄軍今年成功實作了戰役級指揮控制體制和相關軟硬體系統的重構,大大提高了火力打擊效率,目前其特種部隊和無人偵察機已能夠直接與「伊斯坎德爾」彈道飛彈等遠端打擊火力直接提供目標數據,使得打擊效率大大提升。這背後的數據鏈系統和指揮控制系統的提升是非常可觀的,相當於整體重構了俄軍的戰役級指揮控制系統。

此外,俄軍近期對小型無人機系統的技術提升也很明顯,目前在前線已大量使用光纖控制的自殺無人機來解決無人機易受幹擾問題。而且最近在無人機蜂群作戰、自主作戰方面也有了新的嘗試,這些技術使得無人機打擊的效率大為提升,不再完全依賴大量飛手進行直接控制。因此,也出現了無人機火力準備等新的戰法戰術,如果這種戰法得到推廣,將極大改善俄軍因缺乏高效能短程自行火炮帶來的前線戰術行動缺乏直接火力支援的問題。

目前俄軍仍然面臨著一些裝備數量上缺口的問題,比如高效能的裝甲輸送車、運兵載具缺乏的問題,由於俄羅斯汽車工業相對落後,在此前作戰中相關裝備大量損耗,即使大量使用老舊的BMP、BTR系列裝甲輸送車也無法完全彌補這個缺口,而部隊的大規模擴編進一步凸了顯這一問題。這導致俄軍的作戰部隊機動能力較差,只有少數部隊具備機動作戰能力。

但眼下俄軍也只能是在增量上想辦法,主要就是將各種來源的非軍用、非制式車輛加以改裝或直接使用,目前前線大量出現使用摩托車、小型機動車輛運兵的現象就說明俄軍正在試圖改善這個問題。

當然這是俄烏雙方共同的問題,而且相比之下,烏軍的情況更差。烏軍盡管有美西方的援助,但其裝甲輸送車也同樣面臨數量和品質都跟不上戰場需求的情況,而且烏軍進攻庫爾斯克這個重大戰略失誤,使其在一個次要方向大量消耗損失這些裝備,導致全線缺乏這類車輛的問題更加突出。前線烏軍普遍難以進行有效的戰術機動,大量缺乏機動載具的作戰部隊只能依靠工事進行被動防禦,無法趕上作戰節奏。

烏克蘭的人力和武器物資的存量都已接近耗盡,而俄軍的增量目前還在繼續擴大,烏克蘭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隨著姍姍來遲的雨季,戰線短期內可能不會出現大幅變動,但若幹俄軍已非常接近、甚至已經到達開始巷戰的要點,如捷爾任斯基、庫拉霍沃等要地,仍可能在近期內易手。

總總體局面來看,在這個休整期內,由於烏軍外援難以得到根本性改善,而俄軍前一階段攻勢形成總體有利的態勢;烏軍仍在死守的前線要點,如庫皮楊斯克、斯拉夫揚斯克-克拉馬托爾斯克、伊久母-紅利曼等地,都將因為紅軍城、捷爾任斯克、弗勒達等地的易手或處於俄軍火力控制之下,而面臨補給不足的困境。這意味著在這個休整期,烏軍的前線防禦能力會被進一步削弱,而俄軍可以完成若幹後方部隊整訓、擴編之後在冬季將其投入前線。

而隨著俄軍後勤情況的改善和新質作戰能力的投入使用,將可能獲得更強的突破和機動作戰能力,在冬季的進攻作戰中其行動能力將得到較大提升。隨著兵力的進一步擴充和烏軍反擊能力的削弱,俄軍還有可能在特定方向上集結較大兵力實作縱深突破,從而使戰線出現真正大振幅的變動。

綜合而言,俄軍的「增量」將可能壓倒烏軍的「存量」,這將會使得雙方的力量進一步失衡。

雙方都靠存量的中東戰場很難出現重大變化

中東戰場的情況與俄烏不同,盡管以色列近期似乎取得了一系列戰術成功,對真主黨基層軍政、民政人員進行重大殺傷,也對真主黨、哈馬斯乃至伊朗的部份軍政要員進行刺殺,但這並不能改變雙方力量對比。

目前來看,以色列對黎巴嫩南部的進攻仍屬試探性行動,背後的重要問題是以色列缺乏足以讓其動員大規模作戰部隊對黎巴嫩南部發動大規模進攻所需的彈藥物資。

以色列的現狀是,在殺死辛瓦爾之後,內塔尼亞胡集團的「政治生命」穩住了,他們可以宣布自己取得了勝利,或者說至少接近勝利,甚至可以宣布已經消滅了哈馬斯。

以色列目前缺乏在黎巴嫩展開大規模進攻所需的彈藥物資,是目前他們的主要瓶頸

但問題是,以色列在這個階段激起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極大憤慨,他們對真主黨的襲擊客觀上使得真主黨實作了「換血」,伊朗對真主黨的控制力實際上削弱了;而此前伊朗對以色列的飛彈襲擊使得以色列的反導防禦系統基本耗盡之後,真主黨手中那些相對較為落後的火箭、飛彈也能對以色列進行有效襲擊了。這導致了客觀上以色列將面臨對手的極力報復。

當然,也有些陰謀論者開始談論以色列「下大棋」,想要把美國引回中東,使美國「在結束烏克蘭沖突」後,全面下場和伊朗大打出手。如果認可這個大前提的話,以色列采取的各種行動似乎都有了很好解釋。

但我覺得這恐怕是高估了以色列,也高估了松散的「伊斯蘭世界」,更高估了美國。

無法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中東戰場既沒有足夠的「存量」,也沒有足夠的「增量」,當今世界的幾個主要大國都不會把這裏視為一個好的「破局」要點。

中東問題的要點在於,雖然這裏有石油、戰略位置也很重要,但在今天國際能源的格局之下,中東石油對於世界上主要大國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

美國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輸出國,這是其上一個時代戰略調整的一部份,這讓中東國家失去了使用「石油武器」威脅美國的最重要能力。

另一方面,中國的石油進口比例也在變化。2021年,中國84%的原油進口自中東的沙烏地、伊拉克、阿曼、阿聯、科威特;但到了2023年,中國石油進口的第一大來源地變成了俄羅斯,占比達到19%,比前一年增長11%。馬來西亞、巴西、安哥拉、美國這幾個非中東國家,進入中國進口石油來源地的前十名之內。而2023年,中東石油在中國進口石油數量占比中的總比重下降至50%以下。

當然,這並不表示中國完全不依賴中東石油了,但表明中國已意識到在自己無法以較大力量參與到中東賽局,也難以在與美國發生對抗時確保漫長的印度洋石油生命線安全的情況下,開始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

出現這樣的情況,意味著中東在世界「大棋局」中的地位降低了。從前幾年美國從中東撤出大量軍事力量,就可以看出大家對這種趨勢早有預料。如果在這種態勢下,美國縱身跳進中東,肯定有人拍手稱快。

因此美國在中東的期望是「花小錢辦大事」,雖然中東地位下降,但並不表示這裏可以放棄,問題是要以盡可能小的投入,維持住這裏的基本盤。

這也是為什麽伊朗會和美國、以色列產生一些「默契」的主要原因。

我們觀察川普任期內的中東政策就會發現,他一方面口頭上支持以色列,但實際動作非常有限,其主要動作也是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而不是讓美軍卷入沖突。反倒是拜登任內,口頭上對以色列似乎頗有微詞,但實際上卻因為與以色列保持距離的行為促使以色列更加擔心美國拋棄自己,從而行為更激進。

換言之,在美國政壇,支持以色列是「政治正確」的前提下,越是表示不支持以色列、要「主持公道」的政客,越會促使以色列采取激進行為;而越是「支持」以色列,反而越能對以色列的行為產生一定限制。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只能說是一種趨勢性判斷。

總體來說,美國對以色列軍事力量是有限制的,主要的手段就是讓以色列手裏始終沒有足夠「胡作非為」到把美國在中東的布局徹底打亂的程度的彈藥物資存量。

以色列其實擁有相當強的武器彈藥生產能力,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專家參觀以色列彈藥工廠時無不對其自動化流水線生產能力表示羨慕,某種程度上也對我們相關領域的發展有著相當的促進作用。

但問題是,以色列並不是一個擁有充足資源和發達的上下遊工業能力的國家,光有強大彈藥生產能力卻沒有展開大規模生產所需的資源和配套產業。

伊朗隊以色列的飛彈襲擊幾乎耗盡了以色列的反導系統備彈,這使得真主黨的飛彈和火箭可以對以色列進行進一步報復

在目前歐洲和美國都感到為烏克蘭生產炮彈的主要資源都不足的情況下,以色列更難以從國際市場購買到足夠的原料。因此,以色列無法用「增量」的方式來解決目前面臨的動員能力不足的情況。

而美國一方面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彈藥已經影響了其自身的總體武器彈藥儲存水平,事實上降低了在東亞和其他地區應付「突發情況」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美國不惜繼續降低其軍隊的戰備水平,完全有可能給以色列提供足夠的武器彈藥,只是這件事的可能性顯然不大。雖然很多人都說猶太財團控制了美國,但這種控制並不是令行禁止,如臂使指,以色列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美國的政策,但無法避免美國對其采取「口惠不實」的態度。

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中東的基本局面應該很難發生顛覆性變化。雙方必然要維持某種平衡,前面也說過了,以色列采取行動的回合差不多結束了,接下來就該輪到伊斯蘭一方采取行動。

長期以來,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新月的打法就是以「增量」對「存量」,依靠強大的再生能力和源源不斷的伊朗援助,能與以色列維持某種平衡。如今以色列采取了一些戰術行動使得什葉派新月受到表面上的打擊,但又沒有沒有真正產生巨大的傷害,那麽肯定會促使他們對以色列采取更多的報復。而伊朗在此時卻希望他們不要「過度」報復,由於以色列行動的客觀效果使得伊朗對真主黨的控制力削弱,這就會導致接下來的形勢產生更多不確定性。

不過真主黨的實力大家也基本有數,報復以色列主要還是要靠火箭飛彈襲擊以色列,不可能是正面進攻。如果以色列不采取地面大規模進攻,就不會產生太大效果。對於以色列來說,如果出現一整個營級部隊被真主黨消滅的情況,就是很嚴重的軍事失敗。以色列目前在黎巴嫩投入的作戰部隊規模還是比較小的,客觀上也沒有被防守反擊打出重大損失的可能。

至於對以色列本土的飛彈攻擊,應該說以色列已經在伊朗飛彈襲擊的時候展示了作為一個時刻處於軍管狀態的國家,其管控能力還是很強的。如果以色列需要,它可以把這些襲擊的效果淡化到從輿論上幾乎看不出的程度,盡管實際已造成相當大的損失。

總的來說,正是由於中東地區雙方的增量都很有限,因此透過計算雙方的存量之後就可以得出雙方都很難打破平衡的結論,而他們各自也都清楚這一點。因此這個地方雖然很熱鬧,但還遠不能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東亞地區「可怕的」增量競賽

說過兩個戰場,目前最安靜的東亞地區就值得一說了,在這裏,守成大國的存量優勢依然存在,而新興大國的增量優勢也同樣明顯;由於東亞地區並未實際開戰,增量並不會被戰場消耗「吃掉」,因此增量會轉化為存量。

在守成大國看來,這種增量競賽是很可怕的,因為它已經在一處地方大量消耗自己的存量,而新興大國的存量不斷增加。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典型的靠增量競賽決出勝負的戰爭。一方面是各方低估了大戰的烈度和持續時間,結果戰前存量在很短時間內消耗殆盡,各方也都是以消滅對方存量為主要目的展開戰爭初期的行動,結果就是陷入了長期的消耗戰。另一方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軍事技術的飛速進步,使得戰爭初期的「存量」迅速顯得過時,雙方真正作為主力的武器裝備都是在戰爭過程中緊急生產出來的。

而今天我們似乎也走到了這樣一個節點,烏克蘭戰爭已讓各方看到,即使是冷戰時期巨大的軍事庫存,在一場高烈度的持久戰中也會被迅速耗盡。同時,軍事技術變革方興未艾,許多老舊武器已經面臨過時問題,這使得很多「存量」突然間變得不重要了,比如我們之前一直提到的短程火炮問題,由於無人機技術的發展,使得俄羅斯和北約雙方都守著自己龐大的105公釐、122公釐彈藥庫存,在戰場上實際消耗卻不多,主要消耗的是無人機,最後變成了雙方的無人機增量競賽。

雖然這事有一定特殊性,但我們確實不能忽視技術進步的影響,小型無人機萬能論不可取,但它的重要性也同樣不可忽視。或許很多時候,什麽事都想明白了再幹是不可能的,就和歷史上所有新技術一樣,只有先幹起來,在實踐中才能發現它真正的優勢和弱點,從而找到更合適的定位。

當然這是細節問題了,從戰略角度說,東亞發生沖突的主要風險在於戰略誤判,而目前美國對中國實力的誤判仍然嚴重。當然,這不是說雙方專業層面的誤判,不管是軍事還是科技,真正的內行其實對這個問題是清楚的,那就是中國擁有若幹非對稱優勢,美國在這些方面幾乎沒有跟上;而在傳統的對稱對抗領域,中國的增量優勢從長期來看最終會使得美國失去存量優勢。

問題就在於美國現在拒絕承認非對稱優勢領域的劣勢,從政治外交層面來看,我拒絕你的優勢,確實你的優勢可能就不存在了,畢竟這是談判桌上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一旦發生沖突,這些非對稱優勢不會發揮作用。

那麽,這些非對稱優勢是否能夠抵消掉美國人對稱對抗領域的存量優勢,至少從公開層面上來看,雙方的評估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對美國實力的過分自信。可能是米爾斯海默等人依然鼓吹從中東和歐洲收手集中力量應付中國的主要因素

不僅是美國人,也包括一些腦子仍停留在冷戰時代的老學究們,依然認為美國的存量優勢明顯,中國還要很長時間才能獲得優勢;而這些人又高估了美國在這些新技術領域的進步能力,一廂情願認為美國可以很快在這些領域發力趕上。

於是就形成了一個雙方的戰略誤判危險期,時間可能並不長,也就是幾年時間,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危險期內經常會發生意外。

這時候就要說到美國的政治問題。美國的左翼,或者說民主黨,至少從拜登政府情況來看,嘴上說起來似乎是講「規矩」,但實際行為極為冒險大膽,經常會抱著他們腦子裏不切實際的幻想開始行動,比如逼迫俄羅斯開始俄烏戰爭,他們做出這個戰略決策的原因就是對於俄羅斯「脆弱性」的幻想。同樣,他們對中國也存在著類似幻想,以為中國經不起一場戰爭,經不起重大的危機考驗。

而更進一步加劇問題的是拜登本人的無能,他對內無法約束各個小團體出於小集團利益而采取的行為,對外無法約束以色列、烏克蘭乃至台灣當局的行為,最終導致目前嚴重的國際危機。而目前看來,哈裏斯並不會比拜登更有能力。

相比之下,美國右翼的行為模式反而看上去更像正常人,川普雖然在國際外交上很不講規矩,但其行為模式反而容易捉摸,從實力出發,追求最大利益,也就這麽回事了。

所以某種角度而言,今年的美國大選對於未來幾年內國際局勢的走向,恐怕還真的具有相當大的意義。美國到底是會點起一把大火,最後把自己也烤焦,還是回到相對安全的狀態?我們目前也只能說,等著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