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俄烏沖突兩周年,如何體面結束流血?

2024-02-10軍事

俄烏雙方都看不到完全取勝的可能,厭戰思和的情緒在世界範圍內發酵。

如果將俄烏沖突的戰場態勢比作武林高手之間的切磋,那麽第一年有如正值壯年的見招拆招,大開大合;第二年則似老態龍鐘的謹慎試探,求穩至上。

2022年,俄羅斯透過閃電戰攻克烏克蘭大片土地後,烏克蘭則透過秋季攻勢收復卡爾可夫、赫爾松等大片區域。2023年,烏克蘭動員了更龐大的兵力,獲得了更多的軍事援助,進行了更縝密的戰局推演,卻在付出巨大代價後收效甚微。

當沖突即將進入第三個年頭,人們不禁要問,和平曙光是否已現?

烏克蘭 大反攻已然失利

在去年6月大反攻開始時,烏克蘭的目標是將戰線大舉推進至亞速海沿岸,奪回戰略重鎮梅利托波爾與馬利烏波爾,一舉切斷俄羅斯本土與凱瑞米亞半島的陸地運輸線。隨後就能利用非對稱戰術遏制俄黑海艦隊,海陸並進孤立凱瑞米亞半島,迫使俄羅斯接受城下之盟。

結果,經過近半年反攻,烏軍在南部多條戰線推進十分緩慢,平均只前進了不到20公裏,切斷俄軍補給線的戰略目標更是遙不可及。到去年年底,烏東頓內次重鎮馬林卡也被俄軍拿下。更嚴重的是,由於戰況持久,傷亡日重,士氣低落,烏軍兵員短缺問題已十分嚴峻。

烏克蘭士兵參加軍事演習。圖源:GJ

烏軍士兵平均年齡接近40歲,應對高強度、大規模作戰難度較大。加之冬季氣溫驟降,遭遇強風暴雪,前線士兵普遍面臨取暖和食物供應的巨大困難。俄羅斯國防部長去年12月在國務會議上宣布,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烏軍傷亡已超過38萬人。

盡管烏克蘭一直沒有公布傷亡的具體數位,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去年年末「考慮再征兵50萬」的表態,從側面印證了烏軍的困境。實際上,就連西方也不諱言,由於腐敗醜聞頻發,以及征兵工作存在大量暴力行為,烏克蘭民眾的參軍熱情已受到影響。

隨著戰況愈發不利,澤連斯基與軍方將領間的矛盾也逐步顯現。烏軍總司令紮盧日內曾坦言「反攻已失敗,當前處境困難」,遭到澤連斯基嚴厲駁斥。盡管澤連斯基有著凝聚國內士氣和爭取西方援助的考慮,但紮盧日內等高級將領的話語權被擠壓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年1月下旬,不斷有訊息稱澤連斯基考慮解除紮盧日內和總參謀長沙普塔拉等軍方高層的職務。顯然,需要有人為烏軍反攻失利負責。但問題是,烏軍反攻失利到底是將領失職還是實力原本有限呢?

美西方 「援烏疲勞癥」外溢

為戰局失落的不只是烏克蘭,還有感覺「真心錯付」的西方國家。

由於烏軍第一年的表現讓歐美看到在正面戰場挫敗俄羅斯的可能,西方多國在2023年逐漸強化對烏克蘭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於是,烏克蘭得到了此前求而不得的大量先進武器裝備:在地面,德國「豹」式和英國「挑戰者」主力戰車被寄予厚望;在空中,美國給援烏F-16戰機和AIM-120先進空對空飛彈放行,久經實戰考驗的「愛國者」防空系統和世界上第一種具備隱身能力的「暴風陰影」巡航飛彈也被投入實戰。更有甚者,美國直接把烏克蘭當成射程達150公裏的新型制導炸彈GLSDB的試驗場。

坦率地講,這些武器的確給俄羅斯制造過不小的麻煩,甚至創下了一些軍事史上的新紀錄。但總體而言,這些武器裝備沒能改變戰場態勢,西方國家的「梭哈」只是讓自己背上了更沈重的「賭債」,進一步加速了「援烏疲勞癥」的蔓延。

在美國,截至去年11月,為烏克蘭累計劃撥的各項援助資金已被用掉96%,而國會遲遲不給拜登政府草擬的新一批600億美元巨額援助法案放行。除了兩黨賽局升級及巴以沖突爆發的影響外,美國民意的變化也不容忽視——支持向烏克蘭提供更多援助的美國人變得越來越少,到去年11月已有41%美國人認為美國在援烏方面「做得太多」。

在歐洲,去年12月舉行的歐盟峰會也未能就對烏新一輪援助達成一致。盡管西方輿論將矛頭指向匈牙利等所謂持親俄立場的國家,但實際上,隨著斯洛伐克等國新政府上台,以及歐美多國國內停止援烏呼聲日益高漲,匈牙利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主張「並不孤單」。

「援烏疲勞癥」的影響還在外溢:一方面,歐洲經濟的持續疲軟、洶湧而至的難民潮以及可能的軍事升級令普通民眾的生活受到明顯影響,旅遊餐飲、制造、零售、建築等行業企業紛紛被迫裁員甚至陷入破產;另一方面,歐洲極右翼勢力迅速崛起,在荷蘭、瑞典、義大利和德國等多國或組閣執政,或在議會席位空前增多。

觀察西方輿論與智庫論調的變化不難發現,烏軍反攻的失敗至少已經讓一部份西方精英群體開始相信,烏克蘭戰勝俄羅斯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而且很可能不會再有——這種情緒和判斷肯定將影響西方2024年的相關決策。

俄羅斯 經濟向戰時調整

在過去的一年,俄羅斯一度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俄軍精銳在巴哈穆特推進緩慢,久攻不下。由於損失巨大,西方一度估計俄軍在烏克蘭尚能作戰的部隊只有10萬人左右——在廣袤的東歐平原,這點兵力幾乎不能開展任何有效進攻。

但是,隨著俄軍動員力度加強,以及國民經濟體系向戰時調整,源源不斷的生力軍和武器裝備開始投向前線。就像二戰期間撐過1941年寒冬的莫斯科守軍一樣,俄軍在憑借「蘇洛維金防線」拖垮烏軍的反攻後,逐步「回血」,開始重新掌握戰場主動權。

俄羅斯空襲烏克蘭首府。圖源:GJ

據俄羅斯國防部數據,截至去年10月,俄軍2023年募兵已超過33.5萬人,其中既有合約兵也有誌願兵。到去年12月,俄軍總兵力已達到220萬人。

據俄羅斯總統普亭去年12月公布的數據,與2022年俄羅斯GDP萎縮2.1%相比,2023年俄羅斯GDP預計將增長3.5%,其中約三分之一來自軍工綜合體及相關的電子、電腦、光學等產業。同時,由於作戰士兵的家人獲得高額補貼,以及廉價信貸的供應,俄羅斯各地消費趨向旺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俄羅斯人比例已降至9.8%,為1992年以來最低水平。

美國披露的一則數據更直觀地反映了俄羅斯國民經濟調整所賦予的軍事優勢。盡管俄烏雙方均一度面臨武器彈藥供應不足的壓力,但相較於只能被動等待西方接濟的烏克蘭,俄羅斯正在透過多種方式克服這一難題。目前,烏軍每天僅能發射約2000發炮彈,而俄軍每天發射的炮彈總數接近10000發左右,且2024年很可能超過這個數位。

此外,雖然烏克蘭多次憑借西方援助的先進武器重創俄羅斯,但俄軍也逐步摸索出應對方法。例如,烏軍曾多次使用美國援助的「海馬斯」高機動火箭炮系統對俄軍後勤樞紐實施遠端精確打擊,但在俄軍摸透「海馬斯」的效能後,將彈藥庫、後勤節點等高價值目標轉移出「海馬斯」的射程,「海馬斯」的戰績明顯縮水。

不過,俄羅斯國內已出現物價上漲、通脹率增加等現象。俄羅斯經濟學家認為,如何在為俄烏沖突提供資金的同時,又能持續維持民眾生活水平、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將是俄羅斯政府面臨的重要挑戰。

第三年 和談或有望開啟

當俄烏沖突即將進入第三個年頭,雙方面臨的是與之前兩年截然不同的態勢:俄羅斯已經建立起堅固的防線體系,卻也難以輕易將戰線再擴充套件到烏東四州之外;烏軍短時間內無力攻堅,被迫轉攻為守,但也不會輕易後撤。

分析人士判斷,鑒於雙方在各自的進攻中都承受了重大損失,以及俄羅斯、美國和歐洲多國今年都有重要選舉,各方都不會輕易啟動大規模攻勢,以免在國內政治議程中失分。俄烏更可能延續目前總體對峙的局面,透過不斷消耗對方尋覓戰機。

總的來說,以下幾點因素將左右今年的沖突走勢:

第一,西方援助。烏克蘭並不諱言,能否在戰場上堅持下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西方的支持力度。去年反攻失利後,烏克蘭除歸咎於武器彈藥短缺外,包括總統澤連斯基在內的一眾高官頻頻出訪歐美尋求援助。但是,西方公眾對烏克蘭的同情和支持正在下降,這將是烏克蘭在2024年面臨的一大挑戰。

第二,兵力規模。烏克蘭人口在俄烏沖突爆發前約為4400萬人,沖突爆發後有約600萬人出逃。之後經過多輪兵力動員,烏克蘭已禁止年齡在18至60歲的男性離境,甚至開始把女兵派往前線。

第三,國際輿論。盡管西方極力想讓自己代表整個國際社會,但事實上,俄烏都將繼續尋求「全球南方」支持。過去一年,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四次存取非洲,烏克蘭外長也兩次踏足非洲。中東、拉美和非洲的許多國家傳統上一直與俄羅斯交好,並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感到不滿,他們在聯合國的投票權對俄烏雙方意義重大。

第四,國內選舉。從今年3月至11月,將分別開展俄羅斯總統選舉、歐洲議會選舉和美國總統選舉,普亭如何應對來自國內外的中長期挑戰,歐洲右翼是否會令歐盟政策改弦更張,川普是否會卷土重來,都將對俄烏沖突走勢產生舉足輕重的直接影響。此外,英國反對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也敦促蘇納克政府在年內舉行大選。

總體而言,在經過殘酷的兩年後,和平的零星曙光已出現在地平線上。俄烏雙方都看不到完全取勝的可能,厭戰思和的情緒在世界範圍內發酵。盡管俄烏雙方立場依然大相徑庭,但當各國選舉塵埃落定,人們將有更多的精力來思考如何體面地停止流血。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艾舟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