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8日,紅四方面軍的先頭部隊紅4軍10師在甘肅會寧附近的青江驛與紅一方面軍紅1軍團1師會師。次日,張國燾、朱德、徐向前、陳昌浩等領導人抵達會寧,紅四方面軍勝利結束長征。
而此時,紅二方面軍正在北渡渭河。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主力抵達會寧東北方向的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紅1軍團1師會合,勝利結束長征。至此,紅軍三大主力全部集結在甘肅與寧夏的交界處,當即準備執行寧夏戰役計劃。
寧夏戰役計劃是紅軍會師後最重要的戰略行動,正式提出的時間是1936年8月12日,戰略目的是:紅軍同東北軍合作,打通與蘇聯的陸上交通,建立西北國防政府,出兵綏遠,以推動全國大規模抗日戰爭之實作。
早在8月初,黨中央就致電紅二、四方面軍領導人,介紹了陜北蘇區的情況:地廣山多,溝深林壑,水少糧缺,物產匱乏,人口稀少,不能供給大軍久駐。幾天後黨中央就提出了寧夏戰役計劃,以解決紅軍的給養和戰略靠背問題。
起初,西北局領導人提出西進甘西或者出川、陜、豫、鄂的方案。後者是一種向南進攻的姿態,也是黨中央商談的若出西北不成時的備選方案,首選方案當然是占領寧夏及甘西。
經過電報反復商談,紅四方面軍領導人表示服從黨中央的決定,北上會寧、靜寧地區,與紅一方面軍主力會合。然後,集合三大方面軍的力量,合力攻取寧夏,打通與蘇聯的陸上交通。
9月底和10月初,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分別開始北上。
紅軍打通蘇聯的戰略意圖,蔣介石已有猜測,而中共與西北軍、東北軍秘密達成統一戰線的事,蔣也有所聞。生怕三方聯合起來的蔣介石,在慌忙處理完「兩廣事變」後立即回戈西北,再次集結大軍發起新一輪的「圍剿」,妄圖將紅軍三大主力一舉消滅在黃河以東、西蘭通道西北的地區。
吸取多次失敗的教訓,蔣介石將大軍分編成五路,並配屬上百架新式戰鬥機,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一步步壓縮紅軍的轉圜空間,最終達到其「圍剿」目的。蔣介石本人更是飛到西安,親自坐鎮指揮。
對於剛剛走完長征的紅軍將士們來說,又將面臨一場生死存亡的決戰。
鑒於國民黨大軍從四面合圍而來,會寧前線的局勢越來越嚴峻,黨中央決定提前發起寧夏戰役計劃。
1936年10月11日,也就是會寧會師的第二天,黨中央和中革軍委釋出了【十月份作戰綱領】。根據這份作戰綱領,紅四方面軍立即派出一個軍進至靖遠、中衛地段,開始打造船只,其余主力部署於通渭、馬營、靜寧、會寧地區籌措糧草,遲滯敵人的前進。紅二方面軍進至通渭馬營西北、界石鋪以南地區,威脅胡宗南側翼,遲滯敵人前進,爾後再接替紅一方面軍在固原以北的防禦任務。紅一方面軍主力確保同心城的安全。
各部最遲於11月10日前完成攻取寧夏的所有準備。很顯然,紅四方面軍擔負起了先鋒任務,率先渡河,然後紅二方面軍跟著渡河,最後紅一、四方面軍相互掩護西渡黃河,完成攻取寧夏的戰略目標。
三大主力會師時,紅一方面軍有2.1萬余人,紅二方面軍有1.2萬余人,紅四方面軍有3.3萬余人。無論兵力還是裝備,紅四方面軍都要強於其他兩支主力,因而承擔起來主力作戰任務。
接到中央的電令後,徐向前和陳昌浩當即找來紅30軍政委李先念,他們決定將造船的艱巨任務交給紅30軍。徐向前十分懇切地說對李先念說:「為全軍開辟道路的任務就交給你了。當年強渡嘉陵江是你們30軍實施的,你又當過木匠,指揮造船有辦法,造船和強渡任務就交給你了!」
李先念欣然接受了這個重任。
根據【十月份作戰綱領】,紅四方面軍的重要任務有兩個:一是迅速造船,完成一切渡河準備;二是在西蘭通道地區阻擊南面敵人的北進,掩護渡河。
紅30軍當即開赴靖遠地區,開始加緊造船。紅4軍、紅5軍、紅31軍沿會寧、界石鋪、華家嶺、馬營、通渭、寧遠鎮、靜寧等地,梯次配備,阻擊敵人的進攻,紅9軍為預備隊。
國民黨大軍氣勢洶洶地撲來,阻擊戰打得十分艱苦激烈。而且,敵人的推進速大大超出了紅軍的預想。10月23日,會寧失守,這給渡河部隊帶來巨大的威脅。因為敵人如果從會寧繼續向西推進,一旦占領渡口,寧夏戰役計劃將會被迫終止。
情況危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嚴令紅5軍在會寧西北重新建立阻擊陣地,堅決擋住敵人,同時急忙從兩翼抽調兩個團趕來增援。
敵情萬分危急,紅四方面軍決定立即發起渡河。1936年10月24日夜,紅30軍88師268團的一個加強連,分乘16只木船,在靖遠縣虎豹口發起強渡。先頭部隊的渡河進展很順利,很快抵達西岸,並擊潰防守灘頭陣地的馬步青部,開啟了渡河通道。
但是,由於船只有限,再加上白天敵人派來飛機助戰,渡河的速度有些慢。至11月26日上午,紅30軍全部渡過了黃河;午後分時,紅9軍緊跟著開始渡河。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和總部直屬部隊也跟著渡過了黃河。
紅9軍渡河後,總部命令紅5軍進至虎豹口,控制渡口並看護船只。然而,南路的敵人推進速度還是過快,紅5軍將船只順流而下運至下遊的三角城地區,並停靠在黃河西岸。渡口被敵人占領,原定跟在紅9軍之後渡河的紅31軍沒能西渡。
南路敵人占領渡口後,繼續向打拉池推進,已經渡過黃河的紅軍部隊與河東紅軍部隊之間的聯系被切斷,更嚴峻的是後續部隊的渡河嚴重受阻。
已經渡過黃河的紅5軍、紅9軍、紅30軍以及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總部直屬部隊,加起來一共有21800余人。
11月2日,共產國際來電說,蘇聯的軍事援助因為一些原因不能經外蒙送達,而是改為經新疆哈密送達,詢問紅軍能否到新疆去接受?
至此,寧夏戰役計劃失去了繼續執行的意義和條件。
根據敵情變化,中革軍委經過研究,於11月8日釋出了【新作戰計劃】,提出:已經渡河的三個軍組成「西路軍」,擔打通遠方的任務;尚未渡過黃河的紅四方面軍一部組成「北路軍」,紅一、二方面軍組成「南路軍」,準備伺機東出。
對於西路軍來說,這個任務實在艱巨,黨中央電詢他們的意見。西路軍領導人經過商談後決定執行西進任務。因為,當時黃河東岸已經被敵人封鎖,東返比西進的困難更大。
11月中上旬,河東的紅軍部隊開始東返陜北蘇區,而已經渡過黃河的西路軍則承擔起了一項無比艱巨的使命。11月中旬,西路軍兵分兩路,開始向河西走廊挺進。
最後說一下紅5軍。紅5軍原是紅一方面軍主力紅五軍團,紅一、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紅5軍團改稱紅這5軍,編在張國燾率領的左路軍,後被迫隨紅四方面軍南下川康。
當時紅5軍只有2000余人。1936年初,紅四方面軍長征至川西地區時,紅5軍與紅33軍合編,仍用紅5軍番號,合編後的全軍約有4000余人。
紅33軍的前身是川東遊擊軍,是王維舟和楊克明在川東地區領導建立並行展起來的一支革命武裝。紅四方面軍入川後,川東遊擊軍改編為紅33軍,隸屬於紅四方面軍建制。
三大主力會師後,紅5軍在會寧地區阻擊敵人,傷亡近千人。因敵眾我寡,會寧最終失守,紅5軍奉命前往虎豹口控制渡口看守船只,後渡過黃河。渡河時,全軍僅有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