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日本侵華時,為何不去進攻陜北?是時候說清楚當年的真實情況了

2024-10-08軍事

今天聊一件很奇怪的事情,關於日本的。

1931年10月12日,日軍轟炸錦州後,便開始一路南下,先後對中國大地進行了近14年的空襲,中國有900多座大小城鎮遭受了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當時國民黨高層內部腐朽,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國民黨高層還妄想議和,導致全民族都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

1937年全民族抗戰爆發後,北平、天津相繼失陷,淞滬會戰結束後,上海門戶大開,日軍像遮天蔽日的蝗蟲一樣湧入中國,企圖蠶食掉屬於中國人的土地和資源,這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也是每一位國人都無法忘卻的屈辱經歷。

但有一個奇怪的問題是,日本在奪取了東北和華北的大片平原地區以後,卻對「紅色聖地」陜北涉足很少,陜北是中國共產黨機關單位所在地,也是我軍的總部,日本不打陜北,以致於很多人都以為陜北是抗戰中的一塊「凈土」,日軍從未染指過這裏。

那麽,抗戰期間陜北真的沒有被日軍踐踏嗎?日本當時為什麽不攻占陜北呢?如果日本傾舉國之力進攻陜北,又是否能占領陜北呢?

日軍

實際上,日軍沒有染指過陜北,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說法,陜北地區被日軍侵略的程度其實一點兒也不亞於其他省份,作為西北咽喉和堅持抗戰的戰略大後方,日本沒有理由不覬覦這塊軍事要塞。

1937年11月7日,從日本首次轟炸潼關開始,到1945年1月4日最後一次轟炸安康時結束,短短7年的時間內,日機對陜北地區轟炸總計560余次,投擲炸彈1.36萬余枚,轟炸的範圍遍及全省55個市、縣、鎮,一次次的轟炸,幾乎將半個陜北都炸沒了。

日本飛機轟炸過後的村落

【陜甘寧邊區史綱】記載,從1938年 3月至1939年底,日軍向河防陣地發動大小進攻23次,但300公裏的防線始終未被日軍突破,後來日軍又對延安發動空襲,由於防空力量薄弱,人口超過5000人、面積只有故宮四分之三大小的延安古城遭到了淪陷性的打擊。

執行轟炸任務的日軍飛機

除了延安以外,日本對蘭州、銀川、寧夏等各座城市都實施了空襲,其中蘭州被空襲了36次,第一次空襲竟然是從北平起飛,輾轉了1500公裏,去過延安的人都知道,延安本來有完整的古城墻,但後來被日軍炸的只剩下一座延安塔。

日軍之所以會留下延安塔,不是因為日本人「好心」,而是因為當時飛機的導航落後,誤差較大,所以需要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觀察地面,延安塔這種高聳的建築正好可以當作高空標誌,讓日軍飛行員不會在空中迷路。

只不過,當時抗戰條件艱苦,陜北又在抗戰大後方,所以陜北的抗戰並沒有給後人留下太多的影像資料,導致很多人誤以為陜北沒有遭受過日軍的荼毒,但實際上,陜北百姓在抗戰時期的貢獻一點兒也不少,日本對陜北的覬覦甚至要遠勝於其他城市。

那麽,既然日本這麽重視陜北,還多次派遣大部隊向陜北發起進攻,為什麽始終無法取得實質性的戰果呢?這背後其實大有玄機。

首先,陜北特殊的地形地貌在日軍的轟炸中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延安百姓在層層疊疊的山坡上開鑿出的窯洞隱蔽性強,而且建造窯洞的夯土密度非常大,在轟炸期間如同臨時的防空洞,即使日軍飛機的炸彈再密集,也很難擊穿這些窯洞。

窯洞

除此之外,陜北還有黃河天塹作為隔絕外敵的天然屏障,黃河公路橋修建之前,想要橫渡黃河,只能依靠船只渡河,但黃河水流湍急,日軍的輜重裝備難以渡河,即使強渡成功,後續沒有補給,也很難在陜北立足。

也正因如此,每次日軍強行渡河時,我軍都會提前埋伏在岸邊,當日軍部隊行至河中央時,我軍便集中火力一舉將其殲滅,如此反復70余次後,日軍只好放棄橫渡黃河的打算,轉而將精力放在空襲上。

日軍強渡黃河

其次,為了阻止日軍奪取陜北,我軍和國民黨軍取得了戰略上的共識,雙方都在傾盡全力的保護陜北,國民黨軍之所以會對陜北這麽上心並不是沒有理由的,當時蔣介石在重慶,但日軍轟炸重慶已成家常便飯。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非常擔心日軍會從盧溝橋攻入山西,繼而從山西南下入川,所以蔣介石一邊將國民黨最精銳的胡宗南十七集團調往關中,駐守黃河河防,一邊又電聯閻錫山,命令閻錫山嚴守山西,在雙方的合作之下,日軍大部隊才被牢牢地擋在了黃河之外。

在此期間,國民黨軍雖然遭遇了中條山會戰的失利,導致陜西的防禦態勢瞬間惡化,但當時日軍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渡河了,由於我軍已經深入敵後,展開了廣泛的遊擊戰爭,日軍忙的焦頭爛額,只能將精力都用來對付我軍,這對掩護陜北起到了巨大作用。

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英美宣戰後,奪取西安變得更加困難,當時日軍還計劃著「殲滅西安正面部隊,切斷西北公路,同時還要和延安進行作戰」,同時日本陸軍本部又將原本派往陜北的217萬兵力增加至270萬人。

然而,這份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日軍就在太平洋戰場遭遇了阻礙,由於瓜島戰役吃緊,日軍不得不調遣中國戰場的兵力去填補太平洋戰場,這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的第六師團、第41師團以及第51師團。

而伴隨著這些部隊的離開,日軍的大批軍用車輛、武器裝備以及軍用物資也都跟著離開了中國戰場,最終日本也為自己的無知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太平洋戰爭失利後,日軍的優勢蕩然無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加速了日本失敗的速度。

最後,陜北百姓的同仇敵愾、一致抗日也是日本無法攻陷陜北的關鍵因素之一,整個抗戰期間,陜西貢獻的兵源高達120余萬,當時陜西人口900多萬,這個出兵比例幾乎占總人口的九分之一,古今中外罕見。

1937年娘子關戰役中,西北軍第17師教導團,與日軍激戰九晝夜,全團付出了1800多名官兵的代價後,最終得以重創日軍。

1938年,西安灞橋人孫蔚如將軍率領3萬關中男兒出陜作戰,當時為了阻止日軍攻入陜西潼關,孫蔚如在中條山與10余萬日軍激戰2年,粉碎了日軍11次集團進攻,雖殲敵2萬余人。

但三秦子弟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期間第四集團軍某部戰到最後彈盡糧絕,300勇士為了不被俘虜,最後集體跳入黃河以身殉國。

在整個抗戰期間,三秦男兒無一不是用熱血和生命保家衛國,中華有難,作為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源地,陜西先輩豈能坐視不理?一寸山河一寸血,正是因為這些革命先輩們的付出,才有今日中國之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