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載重比運-20A還強!安-22即將退休,20年前白菜價中國為何不買?

2024-07-10軍事
【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2023年,網路上開始出現國產運-20換裝渦扇-20發動機,真正發揮設計潛力,將最大載重提高到66噸的運-20B資料。這也是幾十年來,國內空軍第一次裝備運力達60噸級,真正能運輸主力戰車,進行戰略機動的空中平台。與之對應的是,俄羅斯空天軍打算在今年退休其剩余安-22機隊,這款最大運力60噸的運輸機,曾是安東諾夫設計局的榮耀,也是國內未能染指蘇聯大型運輸機技術遺產的遺憾代表。
▲安-22即將結束使用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為兩個分到軍事技術遺產最多的國家,開始在國際上大肆出口軍事技術和裝備。其中烏克蘭雖然有大量軍工產業,但嚴重缺乏配套制造能力,所以主要是對外出口技術和蘇聯遺留半成品。相比之下,俄羅斯工業體系更完善,主要透過出口完整裝備獲得長期收益。國內當時同時和俄烏合作,獲得了蘇-27/30、「現代」、「奇羅」、米-171、S-300、「瓦良格」號航母、QC-280燃氣輪機等好東西。後續消化吸收的收益,直接促進國產裝備大爆發。但當時國內資源有限,只能集中在最關鍵的幾個領域投入資源,大型運輸機並不在其列。
▲殲-16是國內一再改進「側衛」的成果
在90年代,國內透過修補運-8、引進10余架伊爾-76的方式,打造了全新的運輸體系。後續發展運-9時,也曾效仿殲-10、直-10計畫,與安東諾夫設計局合作,由後者外包完成了部份設計。但由於空警-200那次嚴重事故,運-9平台安全性被質疑,實際發展延誤了好多年。2009年之後,國產運輸機、直升機發展才真正受重視,獲得的資源也充沛到以前無法想象,最終推動直-20和運-20的問世。從技術上來說,這兩款戰機水平都很不錯,但和直-20一經問世就大獲成功,後續生產、改進也非常順利不同。運-20早期交付後使用不暢,空軍不得不繼續以伊爾-76為核心,甚至還從俄羅斯購入二手伊爾-76作為過渡。
▲伊爾-76長期是國內空軍運輸核心
搭載俄制D-30-KP2的運-20A,不僅意味著產能、產量數據實際上暴露在外人面前,也使得其效能長期不飽和,很多套用都受到限制。比較典型的,就是運油-20直到這兩年才真正成熟,嚴重落後於海空軍發展計劃。而運-20早期的這麽多不如意,可以簡單到只用一句話概括——重視不夠導致積累嚴重不足。平心而論,運-20是非常出色的設計,西飛能在之前沒有相關經驗的情況下,推出這種型號,已經是堪稱奇跡的偉業,但國內原本是有機會做到更好的。
▲運-20原本有機會發展得更好
在冷戰時期蘇聯航空工業以後發制人著稱,也就是說,等到美國同行完成相應技術後,蘇聯再利用自己資源集中的優勢實作追趕,蘇制戰鬥機、轟炸機都有這種痕跡,但運輸機是個例外。安東諾夫設計局不僅性格高傲,水平也是真的強,70年代推出的載重60噸安-22,後來150噸的安-124,乃至如今已經毀於戰火的安-225,都詮釋了什麽叫「從不屑於抄襲,我就是世界第一」。蘇聯解體後,大量安-22因為缺乏維護而停飛,當時國內想買幾架回來完全是輕而易舉。當然,螺旋槳重型運輸機並不是值得深研的技術,安-22也僅僅是一個代表而不是實質。
▲安-124的地位至今無法動搖
以當時安東諾夫的困局,和烏克蘭低價甩賣先進技術的架勢,國內哪怕投入少量資源,都足以在大型運輸機設計、大推力發動機領域獲得巨大進步。像購入「瓦良格」那樣一夜擁有航母可能很難,但運-20的發展勢必不會那麽艱難,最起碼不至於到2024年,還沒有成建制地完全體版運-20B出現。至於前幾年的馬達西奇收購案,怎麽說呢,技術吸收消化也是需要時間的,在運-20都首飛多年,開始裝備的情況下,不可能再指望引進外來技術促進自身。畢竟烏克蘭長期不在這個領域投入,所謂先進技術水平早就不夠看,最核心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在那種情況下也不可能真的買到手。國產大型運輸機在90年代,曾有一個飛躍的機會,可惜並沒有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