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水泥封洞口,灌進汽油點把火,此役2.3萬日軍被打得只剩千余人

2024-02-11軍事

二戰眾多經典戰例中,硫磺島一役擁有很高的討論熱度——在太平洋海戰美日雙方整體強弱懸殊的大背景下,此戰是美軍傷亡超過日軍的唯一例項。美軍雖然擁有火力、裝備、後勤等全方位優勢,最後卻不得不采用水泥封封鎖洞口再加火攻的方式,才殲滅了依靠地理工事頑固堅守的日軍。這一戰中誕生的著名新聞照片,後來也成為美軍阿林頓公墓那座標誌性雕塑的原型。

太平洋戰爭中的慘烈之最

這場戰役爆發於1945年2至3月之間,持續時間雖然不長,卻被公認為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最為慘烈的一戰。

此役中,日軍一方死亡達2.2萬人,被俘千余人,美方陣亡也多達七千余人,傷者1.9萬人。

這場戰役的歷史意義還體現在一幅著名的照片上——【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當時美聯社的隨軍記者喬·羅森塔爾拍下了六名美軍陸戰隊士兵將美國國旗插上硫磺島折缽山的瞬間。這幅照片廣為傳揚,出現在大量的海報、郵票、書籍上,就連美國修建阿靈頓國家公墓,也以這幅照片為藍本,塑起了一座巨大的標誌性銅像。某種意義上,硫磺島勝利的這個瞬間,也成為美軍英雄主義的圖騰之一。

日本:苦心經營硫磺島

眾所周知,在二戰期間無論是經濟、工業產值還是軍事實力,日本都無法與美國扳扳手腕。那麽硫磺島為什麽會成為雙方纏鬥的「絞肉機」?這實際上是由許多具體原因導向的。

此戰爆發前,日本人已經在硫磺島上經營多年。有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943年6月,島上居民不過千人,也有一些簡單的小學、警局、神社之類的公共設施。但是這座小島之所以被稱為硫磺島,起因就是火山爆發形成的獨特地質條件:島上沒什麽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土壤,但卻形成了大量堅固的巖洞。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這座島上除了甘蔗之外,基本種不了什麽農作物,島上居民的米面等食物來源,幾乎全靠日本本土供給。然而由於它的地理條件優越,被視為日本本土防守的重要戰略支點,日軍大本營持續投註了大量的資源進行經營。

論兵力,島上駐有守軍2.2萬余人,配有大量重武器和口徑齊全的各種火炮,組成立體交叉火力網,足夠覆蓋整座島嶼。

論工事,以指揮官栗林忠道為核心,制定了因地制宜的硫磺島防禦體系:以島上遍布的巖洞為天然防禦屏障和基礎,修築了大量堅固的混凝土工事。這些工事絕大多數都是地下或者半地下型,面對炮火攻擊足以隱蔽日軍自身,又可伺機對來敵進行殺傷。

論物資,日本本土對硫磺島的物資儲備相當重視。美軍在對硫磺島動手之前,曾經出動飛機、潛艇等封鎖手段,隔絕此島與日本本土的聯系多達三個月,但島上守軍仍然據險固守。也可見此前日軍一方的物資儲備工作相當到位。

美軍:硫磺島究竟值不值得?

另一方面,美軍在戰役之初,對硫磺島的重視卻相對不足。也許因為一直打慣了「富裕仗」,美軍從上到下多少習慣了飛機轟炸、炮彈洗地的飽和式打法,但這種打法對上硫磺島上遍布的堅固工事,實際上殺傷力卻相對不足。

而美軍一方在一開始,對這個特殊情況的了解和準備卻說不上充分,因此並未制定足夠有效的針對性進攻策略。

當美軍的炮彈傾瀉到硫磺島上,島上天然的堅固巖石、日軍修築的水泥混凝土工事擋掉了一大部份傷害,對躲在工事中的日本兵而言,殺傷力有限。

甚至在戰役爆發初期,美軍第五艦隊司令普魯恩斯仍受尼米茲的影響,認為硫磺島的戰略價值並不特別大、至少不值得美軍付出傷亡風險去冒險登陸。直到後來力主轟炸東京的科蒂斯.李梅強調了硫磺島的重要性——如果拿不下此島,美軍便無法對日本本土發動空襲,普魯恩斯這才終於下定決心,要對硫磺島動手。

實際上硫磺島的戰略價值到底大還是不大?

當美軍終於控制硫磺島之後,得以在島上建立起距離日本最近的基地,將之打造成美國向日本本土發起進攻的戰略要點。這對此後美軍派出B-29轟炸空襲日本本土、乃至動用原子彈結束戰爭都是必要條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結束的行程都有重要意義。

炮彈對工事

在種種因素綜合影響之下,美軍針對硫磺島的行動一開始十分不順、處處顯出「無用功」的既視感也就不難理解了。

攻打硫磺島之前,美軍多次派出駐紮於塞班島的航空兵對涉及硫磺島補給的機場、港口等設施進行密集轟炸,累計投彈量逾4000噸。但由於那段時間常常出現多霧天氣,能見度差,轟炸效果並不理想。

隨後美軍又調集了32艘潛艇,從海上對硫磺島進行封鎖,這才真正達成了孤立硫磺島守軍的戰略目標。但由於此前日軍在硫磺島經營日久,這一策略雖然切實地斷絕了該島得到進一步物資補給和兵員補充的可能,但也沒能讓該島陷入物資短缺的境地。

接下來,美軍開始了真正針對硫磺島的軍事行動——密集空襲,彈藥洗地。然而就像前文所說的那樣,栗林忠道為硫磺島設計的防禦體系正好針對了美軍的站法特點,日軍幾乎全時段隱蔽在堅固工事之內,避開了來自美軍的彈雨攻擊。

反而是美軍的一個不防備被日本人抓到了空子,日軍派出2架飛機對美軍塞班島航空基地進行偷襲,致使美軍多達12架飛機受損,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一架B-29轟炸機。

被激怒的美軍加大了轟炸力度,但是炮彈依然是炮彈、混凝土也依然是混凝土,日軍繼續躲在工事內躲避美軍的炮彈。甚至在美軍派出部隊登陸後,硫磺島上以天然地形和人工工事共同構築成的巖洞體系,逐漸成了登陸美軍的一大噩夢。

日軍的「特攻」

靠著這些四通八達的巖洞,日軍白天躲過美軍的空襲炮彈,等到夜色降臨,就利用自己熟悉地利的優勢從各個位置偷襲美軍登陸部隊。他們化整為零、以打冷槍為主,一旦抓到了機會,甚至還有軍國主義入腦的狂熱日本兵抱著炸藥沖進美軍營地自爆,這種被他們美化為「特攻」的戰法讓美國大兵頭疼無比。

很快,登上硫磺島的美軍就被折騰到瀕臨崩潰,甚至不少人精神過於緊繃出現了「幻聽」,一有風吹草動就認為是日本兵前來偷襲。這種緊張的情緒一旦蔓延開來,根本無法進行正常的作息,崩潰也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人並不是不知道日軍「自殺式沖鋒」的兇殘,但卻拿不出有效的應對方案,只能靠燒錢來解決一部份問題——頻繁發射照明彈,來確保周邊地區沒有日軍趁黑暗來襲。

美軍也曾經試圖改變攻擊策略,例如使用噴火坦克,對掩體內的敵人進行突襲。此類武器能夠噴射出射程六米左右的烈焰,對敵人造成殺傷,同時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空氣,令未被燒傷的敵人面臨窒息而死的風險。

此類武器曾經在瓜島、塞班島等地屢建奇功,但到了硫磺島,噴火坦克也同樣鞭長莫及:這座島上的掩體不但空間巨大、而且透過巖洞彼此相連,火焰噴射器既無法燒到躲藏其中的日軍,也不足以消耗空氣導致對方窒息。

屢屢碰壁導致了美軍在硫磺島的進攻步履十分緩慢,這座島嶼本身地皮並不寬闊,不過長8千米、寬4千米而已。然而美軍為了拿下這座島嶼,卻付出了驚人高昂的代價:大量兵員傷亡,損失了一百六十余架飛機和三十多艘艦艇,其中甚至還包括了一艘航空母艦。

工程兵破局

最終的破局來自美軍工程兵部隊,這支隊伍曾經在此前的阿圖島戰役中力挽狂瀾,靠肉搏擋住了日軍垂死一搏的自殺式沖鋒。為紀念他們的戰績,當時美軍營地所在附近的山嶺被改名叫做「工程兵嶺」。

如今面對硫磺島的困局,又是這支部隊拿出了辦法,他們認為,應該使用恰當的手段,將日軍要塞的一些優勢逆轉成為劣勢。於是,一個全新的作戰策略成型了,並很快被布置下去開始實施。

趁著天色大亮、日本兵潛伏不出的機會,美軍出動了幾乎所有的偵查手段,對硫磺島全島的日軍工事進行了全面排查。這一排查的結果終於讓美軍拿到了島上工事的確切分布情況,接著下一步,大批緊急改造、用作「推土機」的坦克開上了島,目的是用大量水泥將探查明確的洞口全部封死。

而此刻,躲在工事內部已經「安全」了很久的日本兵仍然茫無所覺。當美軍將大量海水和汽油灌入掩體內部時,甚至有人以為是外面正在下雨,還有人趁著難得的機會搓澡,全然不知道巨大的危機已經近在身邊。

結語

接下來的發展可想而知,美軍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開始放火。躲在掩體工事中的日本兵要麽死於火燒,要麽在燒傷、饑餓的重壓之下直面地獄般的場景。而此刻的美軍即使能夠把旗幟插上了折缽山頂,這場戰役也只能稱作是一場「慘勝」,因為美軍自己同樣也付出了傷亡巨大的代價,雙方傷亡比為1.23:1,這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