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第74軍也能稱為「虎賁」?濫用抗日部隊的代號,那是對歷史的不敬

2024-06-28軍事

第74軍也能稱為「虎賁」?濫用抗日部隊的代號,那是對歷史的不敬。在那場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第74軍無疑是一支令人難忘的鐵軍。從淞滬會戰的火力洗禮,到上高會戰的威名鵲起,再到常德孤城的殊死競守,這支部隊用鮮血和勇氣書寫了浩氣長存的戰鬥傳奇。然而,在戰火硝煙的掩映下,第74軍到底是如何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它的編號、代號和稱謂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探究竟,解開關於這支抗日鐵軍的種種疑團。

大家別看第74軍後來小有名氣,說到底也不過是個臨時合編的師旅番號。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時,蔣委員長把原駐防京滬線的第51師和第58師二話不說就扔到了前線,王耀武和俞濟時兩位黃埔老教頭也隨之被征調指揮。

可雙方剛湊到一塊,就發現部隊規模太小啦,根本編不成一個正式的軍。眼見日軍反攻兇猛,形勢岌岌可危,八路沒把門的軍委會只好火速將這對"孤家寡人"合並編制,於是1937年8月30日,第74軍就這麽臨時拼湊而成了。

別看是個雜牌軍,可指揮員俞濟時和蔣伏生都是黃埔一期的老把式,配合王耀武和馮聖法率領兩個師團,打頭陣的決心可是挺足的。不過抗戰發作得太突然,中國軍隊剛從北伐大混亂中緩過勁來,編制根本就無法同日軍對抗。

眼見淞滬會戰節節敗退,第74軍也在南京保衛戰中傷亡慘重。不過逃過了這一劫,全軍上下才算痛下決心,在武漢會戰時期對內部編制進行了調整,第51師代號"克成"、第58師代號"長泰"。

和往常一樣,這兩個代號實在太普通了些,不過也算給部隊添了幾分神秘氣質。直到1938年,第74軍被調整為精銳"甲種軍",下轄增加到三個師時,代號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代號選自海南三個偏僻小縣的名字,第51師成了"文昌"師,第58師則變成了"榆林"師。而作為新編入的第57師,卻被賜予了一個極具震撼力的代號——"虎賁"。

有誰能想到,這個極富軍教氣概的稱呼,往後會成為第74軍整個傳奇的源頭呢?不過當時也只是一時興起,誰能料到後來會被濫用至此。接下來的上高會戰,更是讓"虎賁"師的名號蜚聲遐邇,余程萬率領的第57師幾乎單挑了重重日軍鐵蹄,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鋼鐵長城。

這場大捷讓第74軍一舉成名,被譽為"抗戰鐵軍"。軍委會更是破天荒地將"虎賁"這個代號寫進了賞令,正式肯定了它的榮譽稱號。所有人都期盼著"虎賁"余音繞梁,接下來能再續新的輝煌。

然而誰也沒料到,一年之後的常德會戰,第57師竟遭到了淪陷性的打擊。數萬日軍重兵圍城,戰士們拼盡全力苦守14天之久,終只剩下區區幾百軀幹。從此,"虎賁"的榮耀也終成往事,代號也隨之改為"常德師"以紀念這段殘酷的記憶。

幸而第74軍仍有第51師"前矛"和第58師"激揚"兩柄精銳利刃堅守戰火。可惜歷經生死大戰,王耀武的這支"三五部隊"漸漸暮氣沈沈。到了1944年,日軍甚至將其替換成了"虎之師"的代號,在這一波三折的傳奇結尾,終於傳揚開去。

無論何種代號與稱呼,第74軍都用鮮血和勇氣雕刻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人將其美其名曰"虎賁",也有人草率稱之為"虎之師",但這支永不服老的抗日勁旅,才是真正的鐵軍英雄。

回顧第74軍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不由令人肅然起敬。從瑟瑟發抖的臨時拼湊,到上高會戰的聲名鵲起,再到常德保衛戰的慘烈一役,這支曲折的劇本足以撼人心扉。

其間編號的變遷、代號的傳承、稱號的興衰,皆見證了這支部隊共同經歷戰火的洗禮和成長。也許各個時期對它所加的稱呼不盡相同,但那濃重的軍人之魂卻是永不磨滅的。這就是第74軍,一支永不服老的抗日勁旅,一支淬火成鋼的真正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