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川軍,解放戰爭期間都去哪了,他們結局如何?

2024-05-11軍事

在抗戰中,川軍一直都是作為國軍地方派系一支精銳鏖戰在各大戰場,甚至於戰後國民政府在統計各省動員參加抗戰人數的時候,四川也是一直排在首位。因此,在抗戰初期也是有著 「無川不成軍」 的說法。

不過在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後,這樣一支抗日鐵軍卻突然銷聲匿跡。

那麽,解放戰爭期間,川軍到底是去了哪?他們最後的結局又是怎麽樣呢?

戰鬥過後的川軍(劇照)

抗戰初期,川軍撐起半邊天

1935年, 劉湘在接受老蔣對四川的管理之後,整個四川的部隊也隨即被改編,不過的因為當時四川軍閥混戰,雖然劉湘實力最強,但也有劉文輝、鄧錫侯、孫震、李家鈺和楊森等軍閥勢力存在,

1936年,在經過扯皮後,真正意義上的抗戰川軍也正式改編而成。

抗戰初期和很多地方軍一樣,川軍一開始並不太受老蔣的待見,人家壓根就看不上穿草鞋、戴鬥笠,身背兩桿槍的川軍。

川軍話事人劉湘

在抗戰初期,川軍合計14個軍。

其中劉湘以7戰區司令長官下轄3個軍——第21軍、23軍、44軍。

其余為楊森的20軍,劉文輝24軍,鄧錫侯的45軍、孫震的41軍、郭汝棟的43軍以及李家鈺的47軍。

1938年在劉湘去世後,其部下的唐式遵、範紹增和王陵基也紛紛獨立成軍,而其余如楊森等部因抗戰有功或徹底投向老蔣也得以擴編。

其中王陵基以劉湘留下來的幾個獨立師為基礎,成立了30集團軍,下轄第72和78軍,以23和44軍各一部組成的56軍(軍長郭昌明 ),以四川留守部隊組成的67軍(軍長許紹宗),鄧錫侯部留守部隊組成95軍(軍長黃隱),以及範紹增的88軍。

因此,在抗戰中我們所說的川軍基本上指的是以上這14個軍。

準備出征的川軍將士

在全面抗戰最為慘烈和艱難的1937-1940年階段,川軍也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比如楊森的20軍。

就一直在正面和日軍死磕,1937年的淞滬會戰,楊森率領20軍將士在蘊藻浜和陳家行一線阻擊日軍,與激戰七晝夜頑強守住了陣地,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據不完全統計:

此戰楊森的20軍,團長林相侯、營長弋厚培等以下傷亡7200人。

就連一向很難瞧得上地方軍的老蔣,也對楊森青睞有加,對其說道

「你的部隊在淞滬會戰中打得很好!軍令部這邊有從國外運購買了最新的裝備,這些裝備要優先對你們進行補充。而且你的戰功當一軍之長太屈才了,現在我要將你提升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並獎勵你部3萬大洋,著你部快速休整然後快速歸隊」

川軍20軍軍長楊森

在武漢會戰期間,楊森的20軍被日軍波田支隊偷襲,遺失了安慶。但知恥而後勇的他率領的20軍在第1-3次長沙會戰中,作為9戰區主力直接硬剛日軍最強11軍,打出來川軍的精神氣。在國難面前並沒有給四川人丟臉。

除了20軍之外,孫震的43軍和李家鈺的47軍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出川後43軍,靠著11路長途跋涉,經過陜西和河南後進入徐州戰場,歸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指揮。在著名的台兒莊戰役中,該軍作為徐州外圍藤縣的阻擊部隊和日軍鋼軍第5還有第10師團遭遇,面對著日軍王牌,出川作戰的41軍打出了國人的血性,面對飛機大炮還有毒氣加成的日軍,以傷亡5000多人的代價,將日軍牢牢咬住,為主力的部隊取得台兒莊大捷立下了首功。

在滕縣保衛戰中,隨處可見穿著草鞋的川軍拿著手榴彈抱著剛登上城墻的日軍同歸於盡,特別是第122師師長王銘章、第122師參謀長趙渭賓等人在城頭上英勇殉國,為全殲日寇其余皆灑盡了最後一滴血。

在藤縣頑強抵抗日軍的川軍王銘章部

在北方,除了台兒莊血戰的43軍外,還有增援閻老西二戰區的李家鈺所部。

在忻口戰場頑強擋住日軍的第5師團,雖然裝備遠落後於日軍,但李家鈺所部卻依然敢和日軍白刃戰拼刺刀。在山西大戰之後,李家鈺又率47軍轉戰河南在後方和日軍打遊擊,在河南李家鈺的川軍是少數不擾民,還一直和日軍在鬥爭的國軍部隊。

1944年的豫中會戰,在前線督戰的李家鈺將軍不幸被日軍偷襲擊中,壯烈殉國,成為自西北軍的張自忠將軍後,第二位在前線犧牲的國軍集團軍級將領。

可以說,在抗戰中川軍一直都是很有氣節,且頑強抗日的一支鐵軍,無論是士兵還是將軍。

鄂西會戰中的川軍

解放時期,逐漸邊緣化

可令很多人不解的是,在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川軍,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卻突然銷聲匿跡,以至於在很多次戰役中都沒發現川軍的身影,這又是為何呢?

其個中原因,主要還是和老蔣有關。

其一,川軍中央軍化。

1938年劉湘去世以及武漢會戰後,老蔣遷都重慶,都加強了國民政府對四川的管控,而中央軍入川,就決定了川軍自此以後失去了自立的基礎,其實早在1935年劉湘決定受老蔣改編之後,就已經決定了他和王家烈的貴州一樣中央化。

國民政府在四川

而且在1938年後,劉湘的部將王陵基、唐式遵、以及楊森、範紹增、李家鈺等人也在正式的場合接受老蔣的領導,這些人也開始中央化。

這其中最典型的也就是楊森。

在抗戰時期楊森就是9戰區的主力部隊,而且其本人還擔任了27集團軍總司令。而6和9戰區一支以來就是老蔣嫡系中的嫡系,9戰區中的第10、36、73和74軍,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王牌部隊,而楊森的20軍比之這些部隊表現都不差,而且作為正面抗擊日軍主力,老蔣特地將蘇援的部份武器優先補充20軍,這就連部份黃埔系中央軍都沒這待遇,這雖然又拉攏的成分在內,但無疑也加強了楊森系20軍的忠誠度。

在淞滬會戰中的川軍

如果說20軍是靠打日本人獲得老蔣的認可,那麽唐式遵的川軍就是靠和我新四軍搞摩擦獲得老蔣的信任。

在出川作戰的川軍中,唐式遵所部先是在太湖被日軍王牌18師團擊潰,導致廣德失守,然後又跟同為劉湘嫡系的潘文華(此人一直反蔣)鬧矛盾分家,從而被老蔣分化收編,從此唐式遵就打上了中央軍的烙印,被升任為23集團軍總司令,隸屬摩擦前鋒顧祝同的3戰區駐紮在皖南戰區,在這裏一呆就是7年,直到抗戰結束,雖然抗戰功勞不算大,但一直致力於老蔣的摩擦方針倒也活的滋潤。

川軍名將唐式遵

老蔣對於收編這些川軍各派系的大佬,也是下了血本,除了傳統的「銀彈攻勢」政策之外,還有的就是在軍銜層面上的提升。

比如鄧錫侯、劉文輝等人都被提升為二級上將,就連唐式遵、王陵基等人都被破格提升為中將加上將軍銜,而這些人按照在國軍中銓述資歷來看,這些人充其量只能是中將。

除了在這些外出作戰將領紛紛投靠老蔣之後, 留守本土劉文輝和鄧錫侯也被老蔣趕到了西康等川西北和川西南地區,富饒的川西和川東地區都被老蔣派張群以統戰的名義接管,因此真正意義上保留半獨立的也就是被趕到西康的劉文輝。

川軍兩位上將劉文輝和鄧錫侯(劇照)

除了收編川軍這些高級將領,讓其中央軍化之外,老蔣更是雙管齊下,直接將四川變為國軍的師管區,讓其從根源(兵源)上直接變成中央軍。

和74軍主要師管區(兵源)都是從貴州征集一樣,大多數中央軍兵源也是來自四川。

以1943年師管區為例,當時國軍在四川有14個師管區,分別是:

劍平師管區——配屬第3軍,廣合師管——配屬第20軍,資簡師管區配屬——36軍,綿廣師管區——配屬第41軍,順營師管——配屬44和67軍(後撤編部隊被44軍收編),成茂師管區——配屬第45軍,樂安師管——配屬47軍,達梁師管區——配屬57軍,遂武師管區——配屬71軍,渝江師管區——配屬72軍,萬忠師管——配屬78軍,瀘永師管區配屬——第93軍(14軍),夔巫——配屬94軍,潼蓬師管區——由軍政部直接控制。

四川一家四口人參軍,在抗戰已經成為常態

在這14個師管區中,20、41、44、57、67、72和78軍所在的師管區都是投靠老蔣的川軍派系將領們的師管區,而另外的第3、36、71、78、93和94這幾個軍可是地地道道的黃埔系精英們組成的系,這些軍的軍官大多數都是四川籍黃埔(中央)軍校的畢業生。

雖然是四川人,但都是脫離地方派系的控制效忠於老蔣。

川陜地區的國軍軍校,很多是四川人

其二,國軍嫡系派系的打壓和收編

在國軍嫡系中,就有何應欽系、土木系、胡宗南系和湯恩伯系,以及下面的小派系,在嫡系內部尚且還是相互爭寵和勾心鬥角,非黃埔中央系出身的結果可想而知。

不同於薛嶽和余漢謀帶出來的粵系,歸順陳誠或者是有在中樞的太子孫科等粵系老人照著。

沒參加過北伐,直到抗戰之前,才投靠過來的川系這些四川草頭王又怎能受到待見呢?

粵系的薛嶽和張發奎

早在抗戰時期,國軍中的大佬早就想收編這些川軍,對於不能收編的也是直接打壓。

其中楊森的20軍因為和軍政部長何應欽關系好,早早就被打上了「何派」的標簽,當年何應欽的在重慶就和楊森交往密切,甚至兩邊的夫人都很熟絡,因此在獲得裝備的時候,何應欽也會想到這個老弟,這也就是為何川軍20軍能成國軍半美械軍之一(比有的中央軍裝備還好)。

不過因為解放戰爭後何應欽失勢,和楊森不合的陳誠上台,楊森也被架空,20軍更是被中央化,最終在渡江戰役中被我軍全殲。

44和47軍同樣也是被何應欽系收編,其中44軍投靠何系大將劉峙。

投靠劉峙的44軍,淮海戰役隸屬於黃百韜兵團

與何應欽對於川軍收編的懷柔政策不同,眼裏揉不得雜牌的陳誠對於川軍的收編則是更為直接和強硬。

當時土木系主要滲透的是王陵基的72和78軍,陳誠的做法就是表面上以整編的名義實際上借著戰爭帶來的傷亡,不斷補充黃埔學生進去,使其徹底的中央化,在第72軍改制為整編第72師期間,陳誠將當時的72軍軍長調離,再調入自己的土木系的骨幹將領、原中94軍副軍長楊文瑔升任整編第72師中將師長,徹底控制了這支部隊。

78軍也是如此。

陳誠對川軍的做法除了收編還有撤編,當年郭汝棟(郭汝瑰的大哥)的43軍在武漢會戰中損失慘重,到了戰後幹脆被撤編,同樣被撤編的還有川軍67軍和45軍,這些軍在陳誠的整編計劃中被強制縮編打散進入其他部隊。

郭汝瑰的大哥就是郭汝棟,1949年他也成為72軍軍長

因此我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川軍已經徹底被老蔣中央軍化。

四川作為抗戰大後方承載著抗戰的希望,而川軍則更是四川的驕傲,雖然一度裝備很差,甚至於在抗戰之前軍閥們還在進行內戰,但在國難的時候這支軍隊,卻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保衛了中華大地。不過就是這樣一支抗戰鐵旅,在老蔣和國軍中央系的滲透中,最終敗給了現實,被中央軍化和整編,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