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中國科學家是如何發現,躲在盲區的美航母,獲得了800萬獎金的?

2024-03-14軍事

【編者按:本文為頭條原創獨家先發,請勿抄襲轉載】

«——【·前言·】——»

發現一個物體需要的是「聽」和「看」, 那如果是躲在盲區的美國航母 我們應該怎麽辦呢?其實辦法都一樣,都需要對事物進行查詢。

這樣一來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耳朵和眼睛,面對國防科技類的物品的話, 那麽就不只是大自然創造的傑作,而是需要人類去創造。

那中國科學家是如何發現躲在盲區的航母的呢?

«——【·雷達,武器的眼睛·】——»

在戰爭中,如果想知道敵人的一舉一動,那麽這場仗必勝無疑,一戰期間當時英國就想要制造出一種能夠探測在空中的金屬物。

如果有這樣的一種物品的話,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知曉德國戰機的飛行軌跡,並且先一步對其進行擊落,於是按照這一思想,英國物理學界立即展開實驗探尋。

英國因為在當時發展速度極快,在二戰期間就已經將雷達服役於戰爭之中,因為雷達不受天氣和晝夜的影響,並有著一定的穿透能力,受到多數國家研究制衡。

後來隨著世界穩定局勢的展開,人們對著微電子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發展,雷達不僅成為軍事上必不可少的裝備,它的用途也變得寬廣。

並且廣泛用於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研究方面,如在氣象天氣預報、資源探測、洪水檢測等方面都大量涵蓋,並且做出卓越的成效。

那麽雷達的好處這麽多, 各個國家必定是要爭先恐後的進行研究制造,但是在一戰期間中國正處於腐敗的清政府統治時期,自驕自大。

等到二戰的時候就陷入了內憂外患、日本侵華的無盡的戰爭之中,根本對雷達這個先進技術無暇顧及,直至劉永坦的出現......

«——【·學成歸來,攻關雷達·】——»

劉永坦出生在1936年的江蘇南京,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在研究雷達的時候他開玩笑的說道:自己要研制與自己差不多年齡的科技真是巧妙。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雷達的需求不斷擴大,科研者也在盡可能的發掘雷達的多番用途,雷達也以飛快的速度更新換代來適應時代的需要。

新體制雷達在漁業、航天航海、海洋天氣預報等領域都有著極大的前景,上世紀70年代, 中國曾在新體制雷達進行過突擊性的攻關,但是由於技術限制,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所停滯。

直至1981年,劉永坦帶著自己地對於新體制雷達攻克技術的決心從英國學成歸來,他帶著對新體制雷達的最新發展動態提出對中國新體制雷達的構想。

在領導的支持下,劉永坦等人拿著近20多萬字的總方案論證,之後他在哈工大組建相關課題研究小組,對所作出的方案進行實際論證。

這樣的工作一做就是十幾年,直至1997年,新體制雷達才被批準正式立項,經過他們的研究成功研制出全天時、全氣候的新體制雷達,總體的效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持平,科技核心技術也是在國際上名列前茅。

新體制雷達的研制直接讓中國科技技術和軍事實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段位,可以發展那些隱蔽的美國戰機, 那麽這個劉永坦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呢?

«——【·「雷達之父」劉永坦·】——»

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 其父親是一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教師,劉永坦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但是在他小時候生活的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麽順遂。

他出生在戰亂年代,在他出生不久南京淪陷,但幸好在此之前他就與自己的家人輾轉到了重慶,這才沒有遭受太多戰亂之苦。

「永坦」這個名字不僅僅是想讓他在戰亂中好好生存、生活永遠順順利利、坦坦蕩蕩,還有對當時身處內憂外患的國家和平的希望。

對於李永坦來說兒時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在溫習完功課之後母親抱著他講一些家國大義,希望他能夠好好學習, 李永坦可以說從小就在自己內心種下了報效祖國的心願。

他懷揣著投身於祖國建設的堅定決心下,在1953年以優異的成績考進哈爾濱工業大學,經過一年預科和兩年本科的學習之後,他憑借自己卓越的才華被派往清華大學進修無線電技術。

經過在清華大學三年的學習,李永坦再次回到哈工大,成為了一名老師,傳授學生無線電的相關知識。但是他的誌氣並不止於此,在他43歲那年劉永坦被派往英國進修。

«——【·留學英國,報效祖國·】——»

在英國進修的劉永坦正巧師從著名雷達技術專家謝爾曼, 在英國學習期間,劉永坦憑借自己優秀的文化功底、過硬的英文和深厚的專業知識獲得了 謝爾曼的認可。

最終獲得破例加入「民用海態遙感訊號處理機」的部份研究工作中,要知道在此之前的所有中國留學生都沒有機會接觸這類工作。

接過這個研究工作之後劉永坦總是窩在實驗室裏進行反復實驗,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年多的實驗中劉永坦終於攻克了這項難題。

在這次難得的實驗作業中,劉永坦受益頗深,他對雷達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知道了傳統的雷達雖然有「千裏眼」的能力,但是也存在盲區。

當時很多國家都開始了對雷達進行進步一改良,將其「練就成為火眼金睛」,而這種新型雷達也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這時候劉永坦知曉世界潮流之後也立馬為國家開始擔心。

他不希望在這個世界發展快速的時代,中國落在最後,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在追趕世界潮流但是由於技術難度較大,所以並沒有獲得什麽實質性的成果。

得知這一訊息的李永坦並沒有急切的返回國家,而是留在英國繼續深造學習,他想要在這裏獲得一些實質性的科研成果,才能對國家做出真正的貢獻。

1981年,這時候的李永坦在伯明罕大學的學習任務已經完成,學校以優厚的待遇希望他留校工作, 但是歸心似箭的劉永坦拒絕了這個豐厚的待遇,踏上歸國的路程。

«——【·研制新體制雷達·】——»

雷達可以說是現代戰爭中的「千裏眼」,但是老式的雷達是微波雷達,只能沿直線傳播, 但是中國地勢廣大,且山河遍布,這樣下來老式的雷達對中國勘測很不利。

但如果是新體制雷達的話,就可以直接繞彎傳播。並且能夠對航天、漁業等多個領域產生重要作用,但是回國進行這個事業對劉永坦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因為在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實質性的成果,就連國外也是新的尚未研制出的技術,沒有前列借鑒,很多人都勸解其不要冒險, 自己好不容易得出的成就,如果真的研制不出來也就變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劉永坦面對這樣好心的勸解當然知道,但是出生在戰亂時期的他更知道如果自己不站出來,那麽中國將會再次陷入「落後」的步伐中。

經過劉永坦的向中央多次申請,磨破嘴皮子說出新體制雷達對國家的優點,最終獲得原航天工業部預研部門的支持,也得到了哈工大的支持。

「這個東西很渺茫,不一定能有結果。」 劉永坦再次坦言,但即便如此,院裏依舊有人支持他,並組成6人不同專業的科研人員進行攻關。

就這樣劉永坦一邊教學一邊進行雷達科研實驗,因為新體制雷達對常規的雷達受到的幹擾要多得多,所以技術挑戰就變得非常高。

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全新的理論和技術支撐,他們要從比目標訊號大百萬倍的噪音中提取出想要的訊號,這樣的難度無異於大海撈針。

«——【·日夜奮戰,終獲成功·】——»

就這樣經歷了800多個日日夜夜,做了千萬次的研究之後,劉永坦主持的「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計畫獲得成功,為接下來的雷達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此,劉永坦所做的已經完成了自己當時的目標,但是對於他而言,其認為「紙上談兵終覺淺」,要付出實際行動才是真正的成功。

1986年劉永坦又開始主持新體制雷達試驗站的研究,因為經費的原因,他們就租借了一個臨近濱海的一個廢棄養老院作為實驗場地。

資金不夠,他們為了能夠使實驗能夠繼續下去,開始了自籌資金,這時候的劉永坦已經年過半百,但是他與隊裏其他人一樣日曬雨淋,架設天線。

1989年中國第一個新型體制雷達建成,之後在劉永坦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獲得了重大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但這時候的劉永坦依舊不滿足,他想要把新體制雷達從單個的試驗站推向工程化實用化,達到可以套用在中國海疆的程度,面對這個決定,隨劉永坦的團隊表示全力支持。

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準正式立項,但這次的工程量與之前的更加大,但是這時候的劉永坦已經64歲了,其依舊在事業上兢兢業業。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劉永坦已經不能承受高強度的工作,於是將自己總指揮一職轉到了年輕一代人的手中,許榮慶教授任總指揮,張寧教授任總師。

«——【·捐出榮獲的800萬元獎金·】——»

2011年,經歷了十幾年的奮鬥,最終成功研制出中國新體制雷達,該團隊也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2019年1月,劉永坦榮獲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金800萬元。

面對這樣巨額財富,劉永坦於自己的妻子顯得無比從容,最終在2020年將自己獲得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用於哈工大人才培養。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註」,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播。

參考資料:

1.劉永坦:用雷達築就海防長城.--【科學網】.今日頭條

2.「海防長城」鑄造者——記劉永坦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中國新聞網】.今日頭條.

3.劉永坦院士: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光明日報】.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