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老山眾多犧牲戰士如何處置?五道程式嚴格執行,全部都要帶回祖國

2024-11-06軍事

一、緊急組建:特殊使命下的臨時工作群組

1984年7月初,雲南省邊境線上的老山戰役正處於最激烈的階段。一場特殊的會議在軍區機關召開,會議的主題是關於在前線犧牲戰士遺體處理的問題。由於戰事緊張,大量犧牲戰士的遺體處理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軍區領導在會議上強調,必須組建一支專門的戰地烈士工作群組。這支工作群組的任務是確保每一位在前線犧牲的戰士都能夠體面地回到祖國的懷抱。7月13日,軍區下達了組建工作群組的正式命令。

根據當時的情況,這支臨時工作群組主要從各師宣傳科和教導隊進行人員抽調。經過嚴格篩選,最終確定由21名幹部戰士組成。其中包括5名具有醫療經驗的衛生員,8名來自宣傳科的文職人員,以及8名體格強壯的運輸保障人員。原1軍1師組織科幹事韓亞清被任命為工作群組組長。

這21名成員中,年齡最大的36歲,最小的才19歲。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有處理烈士遺體的經驗。為了盡快掌握相關技能,工作群組在11月初派出3名骨幹成員,前往昆明軍區後勤部門進行為期一周的專業培訓。

培訓內容包括遺體防腐技術、身份確認方法、檔案建立規範等多個方面。與此同時,其他組員則在駐地開始搭建臨時工作場所。他們利用廢棄的民房改建成臨時太平間,用木板和油氈布搭建起簡易的遺體處理室。

11月15日,工作群組正式開始運作。第一個難題很快就出現了:由於戰事緊張,前線運送回來的烈士遺體往往不止一具。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條件下,確保每一位烈士都得到妥善處理?工作群組決定采取分組輪班制:白班負責遺體接收和清理,夜班負責檔案整理和裝置維護。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韓亞清將21名隊員分成三個小組。第一組負責遺體接收和身份確認,由具有文書工作經驗的宣傳科人員擔任;第二組負責遺體清理和整容,由有醫療經驗的衛生員負責;第三組則專門處理運輸和後勤保障工作。

在工作開展的第一周,工作群組就接收了12具烈士遺體。面對這些曾經鮮活的生命,許多年輕的工作群組成員一開始都難以適應。但是在韓亞清的帶領下,他們很快就進入了工作狀態。每天早上7點準時開始工作,往往忙到深夜才能休息。

隨著時間推移,工作群組逐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從遺體接收、身份確認、清理整容,到最後的檔案建立,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操作規範。他們還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比如在遺體處理室安裝了額外的照明裝置,添置了專用的運輸擔架等。

二、艱苦環境下的堅守

1984年11月底,工作群組抵達西疇縣興街火化場時,眼前的景象令所有人楞住了。所謂的"火化場",只是一間用木板和油氈布搭建的簡易棚屋,裏面設定著兩台老式柴油火化爐。棚屋的屋頂還有多處漏洞,一到下雨天就會漏水。

由於當地沒有專門的營房可供使用,二十幾名工作人員不得不分散住進附近三戶農民家中。這些農戶家庭條件都不富裕,但還是騰出了最好的房間給工作群組成員使用。當地的張大爺主動將自家的谷倉改造成臨時倉庫,用來存放工作所需的物資。

工作群組面臨的第一個困難是裝置問題。兩台火化爐都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式裝置,經常出現故障。有一次,在處理三名烈士遺體的過程中,其中一台爐子突然停止工作。工作群組的技術骨幹熬了一整夜,終於找到故障原因:爐子的供油管道出現堵塞。

為了解決裝置問題,工作群組從當地機械廠請來了兩名退休的老師傅。這兩位師傅二話不說,放下手中的農活,主動承擔起裝置維護的工作。他們還利用廢舊零件,給火化爐加裝了溫度顯視器,使火化過程更加可控。

水源供應也是一個大問題。火化場附近沒有自來水,所有用水都要從一公裏外的山泉挑運。當地群眾得知這一情況後,自發組織起來,輪流幫工作群組送水。一位姓李的老大爺,每天天不亮就挑著水桶往返於山泉和火化場之間。

遺體處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防腐用品和醫療物資,但當時的供應渠道非常有限。工作群組只得想辦法就地取材。他們發現當地的艾草具有很好的防腐效果,於是組織人員上山采集。當地的中醫院得知這一情況,主動提供了一批中藥材,用於遺體防腐處理。

天氣也給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當地的冬季經常下雨,道路泥濘難行。運送烈士遺體的車輛多次陷在半路上。工作群組不得不預先在幾個關鍵路段堆放砂石,以備不時之需。當地的民兵隊還主動承擔起了道路維護的工作。

為了解決照明問題,工作群組向上級申請了一台小型發電機。但是柴油供應有限,他們不得不嚴格控制使用時間。夜間工作時,往往就著煤油燈的微光進行。當地的電力部門了解這一情況後,主動架設了一條臨時電力路線,解決了照明問題。

盡管條件艱苦,但工作群組始終堅持高標準。他們在簡陋的條件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檔案管理系統。每位烈士的相關資料都被仔細整理,存放在專門的防潮箱中。當地一位木匠得知這一情況,主動為工作群組打造了一批防潮木櫃,用來存放這些珍貴的檔案。

當地群眾的支持讓工作群組深受感動。一位老奶奶每天都會給工作群組送來自家磨的豆漿,說是要讓大夥保重身體。村裏的婦女們主動承擔起了工作群組的洗衣工作,還經常送來自家種的蔬菜。

三、超越職責的人性關懷

1985年初,工作群組收到了一件特殊的任務:處理一位犧牲軍官的遺體。這位軍官在戰鬥中被炮彈擊中,遺體殘缺不全。按照常規程式,這種情況只需進行基本處理即可。但是工作群組得知這位軍官的父母將從東北趕來見兒子最後一面,立即決定采取特殊措施。

工作群組的醫療組長王明帶領三名戰士,連續工作了十六個小時,用棉花和紗布將遺體的殘缺部位修補完整。他們甚至找來針線,將軍裝的破損處一一縫補。當這位軍官的父母看到兒子整齊的軍裝和安詳的面容時,久久不願離去。

在處理烈士遺物時,工作群組建立了一套獨特的保管制度。每位烈士的遺物都由專人負責登記造冊,從衣物到證件,每一件都細心整理。有一次,在清理一位戰士的遺物時,發現了一封未寄出的家書。信中提到他剛剛立了二等功,準備等任務結束後回家探親。工作群組將這封信連同立功證書一起,鄭重地交到了他父母手中。

為了讓每位烈士都能保持完整的檔案記錄,工作群組創新性地制作了"烈士檔案卡"。除了基本資訊外,還記錄下烈士生前的事跡、榮譽表彰等內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還會為烈士拍攝遺容照片,存入檔案。這些檔案後來成為許多烈士家庭最珍貴的紀念。

當烈士家屬來領取遺物時,工作群組總是安排專人陪同。他們不僅詳細介紹烈士犧牲的經過,還會講述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跡。有一位來自四川的烈士母親,因為兒子犧牲的打擊,幾天沒有進食。工作群組的戰士輪流陪伴,細心照料,直到老人的情緒逐漸平靜。

工作群組還創造性地開展了"烈士遺物展示"活動。他們將一些具有特殊意義的遺物,如立功證書、獲獎證書等,經過整理後在營區展出。這些實物展示讓更多人了解到烈士們的英雄事跡。

在處理遺體時,工作群組發現很多烈士都戴著紅領巾或者寫著"請告訴我媽媽,我沒有給她丟臉"之類的字條。這些遺物雖然沾滿鮮血,但工作群組仍然盡可能地將其清洗保存。他們專門購置了防潮箱,將這些珍貴的遺物妥善保管。

為了讓烈士家屬能夠更好地了解親人犧牲的具體情況,工作群組編寫了詳細的說明材料。材料中不僅包含犧牲經過,還記錄了烈士生前的表現和貢獻。這些材料後來成為許多烈士家庭申請烈士褒揚的重要依據。

工作群組還建立了一本特殊的登記簿,記錄每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和家庭情況。當發現有烈士家庭生活困難時,他們就向上級反映,協調相關部門提供幫助。透過這種方式,許多烈士家庭得到了及時的救助。

在完成正常工作之余,工作群組的戰士們還自發收集整理烈士的照片、日記、書信等資料,編輯成冊,留作永久紀念。這些資料不僅保存了烈士們的英雄事跡,也為後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四、堅守職責中的特殊事件

1985年3月的一個雨夜,工作群組接到緊急通知,要求處理一批在激烈戰鬥中犧牲的烈士遺體。當晚的暴雨導致山路泥濘,運輸車輛無法直接到達指定地點。工作群組立即組織人員,在泥濘的山路上搭建起簡易的木板便道,用擔架將烈士遺體一具一具地運送回來。

這批烈士中有一位年僅十九歲的戰士,身上還帶著一個破舊的筆記本。筆記本的最後一頁寫著3月15日的日期,內容是"今天立功了,等打完仗要給媽媽寄錢"。工作群組在整理遺物時發現,這位戰士的母親是一位殘疾人,家中還有年幼的弟弟要照顧。

4月初,一位來自河南的烈士家屬找到工作群組,要求認領兒子的遺體。但是根據檔案記錄,這位烈士的遺體已經在兩個月前處理完畢。面對家屬的悲痛,工作群組調出了所有相關檔案,包括照片、遺物清單和處理過程的詳細記錄,幫助家屬了解真實情況。

5月中旬,工作群組遇到了一個特殊情況。一位犧牲軍官的遺體被發現時,身上攜帶著一份重要的作戰檔。按照規定,這類檔必須立即上交。但是考慮到檔上沾有烈士的血跡,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工作群組向上級請示後,先將檔影印存檔,原件則連同其他遺物一起交給了烈士家屬。

6月的一天,工作群組同時接收了八具烈士遺體。由於當時正值雨季,處理室的屋頂出現滲水,給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工作群組的戰士們頂著大雨,用油布臨時搭建起防雨棚,確保工作能夠繼續進行。整整三天三夜,二十一名工作群組成員輪流值守,終於完成了這批烈士遺體的處理工作。

7月底,一位烈士的遺體在運送過程中被炮火波及,導致證件嚴重損毀,難以辨認身份。工作群組立即啟動特殊程式,透過仔細比對服裝號碼、攜帶物品等細節,最終確認了烈士的身份。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五天,工作群組的同誌們反覆核實每一個細節,直到完全確認無誤。

8月中旬,工作群組收到一具特殊的烈士遺體。這位烈士是在執行偵察任務時犧牲的,身上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身份的物品。工作群組透過走訪部隊,查閱作戰記錄,最終在一個月後確認了烈士的真實身份。他們還根據搜集到的資訊,詳細記錄下這位烈士執行任務時的英勇表現。

9月初,一場突如其來的山洪切斷了工作群組駐地與外界的聯系。當時正好有三具烈士遺體等待處理。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工作群組不得不用最基本的方式完成處理工作。他們甚至用野外采集的艾草代替防腐藥品,確保烈士遺體能夠得到妥善保存。

這些特殊事件的處理過程都被詳細記錄在工作群組的日誌中。每一個案例都成為他們工作經驗的重要組成部份,也為日後類似情況的處理提供了寶貴參考。工作群組還根據這些經驗,逐步完善了各項應急預案,提高了處理特殊情況的能力。

五、工作經驗的總結與傳承

1985年10月,工作群組著手整理近一年來的工作記錄。這些記錄包含了436份處理報告,2180張照片,以及數千件遺物清單。他們將這些材料分類整理,建立了一個完整的檔案系統。這個系統後來成為其他地區開展類似工作的重要參考。

工作群組首創了"三級確認制"。每具烈士遺體的處理過程都要經過三個層級的確認:首先是接收組確認遺體資訊和隨身物品,其次是處理組確認處理流程和標準,最後是檔案組確認所有文書資料。這種制度有效避免了工作失誤,提高了工作品質。

在遺物保管方面,工作群組發明了"雙編號制"。每件遺物都有兩個編號:一個是烈士的個人編號,另一個是遺物的序列號。這種方法不僅便於管理,還為日後尋找提供了便利。當有家屬來認領遺物時,工作人員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找到相應物品。

工作群組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交接程式。每天工作結束時,值班人員要填寫詳細的交接清單,包括當天處理的遺體數量、遺物保管情況、裝置執行狀態等。這些記錄為工作的連續性提供了保障。新來的工作人員透過這些記錄,能夠迅速了解工作情況。

為了應對惡劣天氣,工作群組總結出了一套應急預案。他們根據不同季節的特點,準備相應的防護措施。在雨季,他們會提前儲備防水物資;在寒冬,則會準備保溫裝置。這些準備工作確保了工作的正常進行。

工作群組還創造性地使用了"雙檔案制"。除了常規的紙質檔案,他們還建立了一套備用檔案。這些備用檔案被分散保存在不同地點,以防意外情況發生。這種做法後來被證明非常必要,因為在一次山洪中,部份紙質檔案被淹,但備用檔案完好無失真。

在與烈士家屬溝通方面,工作群組形成了"四步法":首先是詳細介紹烈士犧牲的經過,然後是展示相關證明材料,接著是交接遺物,最後是記錄家屬資訊。這種程式化的方法既確保了工作的嚴謹性,又體現了對烈士家屬的尊重。

工作群組還建立了一本特殊的工作日誌,記錄每天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這本日誌不僅記錄了常規工作,還詳細描述了各種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例如,如何在斷電情況下保存遺體,如何處理受損的證件等。這些經驗為後來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每月底,工作群組都會進行一次經驗總結會。會上,每個組員都要匯報自己的工作心得。這些心得被整理成冊,成為工作手冊的重要內容。工作手冊不斷更新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指南。

1985年底,工作群組將一年來的工作經驗編寫成冊。這份材料詳細記錄了工作流程、註意事項、特殊情況的處理方法等。材料中還包含了大量例項,這些例項都來自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工作群組將這份材料復制多份,分發給相關單位,為今後類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寶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