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貴州老婦貸款2000元給丈夫掃墓,一看其身份:犧牲28年的對越老兵

2024-06-29軍事

2007年,雲南屏邊烈士陵園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訪客。這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不顧年邁體弱,千裏迢迢從貴州趕來,只為了祭拜她的丈夫。令人驚訝的是,她竟然為這次祭拜貸款了2000元。究竟是什麽樣的感情,能讓一個貧困的老婦人如此不惜代價?更令人好奇的是,她的丈夫究竟是何許人也?當陵園工作人員看到墓碑上的名字時,不禁肅然起敬。原來,這位老婦人的丈夫竟是一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英雄。28年過去了,這位英雄的妻子為何直到現在才來祭拜?這背後又有著怎樣感人至深的故事?

1946年,貴州省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裏,一個名叫王發坤的男孩出生了。這個山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王發坤的家庭並不富裕,但他從小就活潑好動,聰明伶俐。

在王發坤6歲那年,村裏來了一戶新的人家。他們家有一個比王發坤小六歲的女兒,名叫李金花。小姑娘長得十分可愛,圓圓的大眼睛,小巧的嘴巴,一雙小辮子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擺動。

兩家人住得很近,王發坤和李金花很快就成了玩伴。盡管年齡相差六歲,但他們卻玩得很開心。王發坤總是帶著李金花在村子裏到處跑,爬樹掏鳥蛋,追蝴蝶捉蜻蜓,或者在小溪邊捉魚摸蝦。

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個孩子漸漸長大。王發坤12歲那年,村裏來了一支解放軍部隊。他們在村裏駐紮了一段時間,幫助村民修路、蓋房子。王發坤被這些威武的軍人深深吸引,他開始夢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

從那時起,王發坤經常和李金花說起自己的夢想。他描述著自己穿上軍裝、背起鋼槍保家衛國的場景。李金花總是睜大眼睛,滿懷崇拜地聽著。她雖然年紀小,但也能感受到王發坤話語中的熱情和向往。

隨著年齡的增長,兩人之間的感情也在悄然變化。王發坤開始註意到李金花不再是那個跟在自己身後的小丫頭,而是變成了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李金花也發現,自己的心跳會因為王發坤的一個眼神或一句話而加速。

1964年,18歲的王發坤和12歲的李金花已經成為了村裏人人稱羨的一對。他們常常一起去田間勞作,或者在傍晚分時並肩坐在村口的大樹下,看著遠處的夕陽,暢想未來。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1968年,村裏開始征兵。這對王發坤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圓自己從小的當兵夢。但這也意味著他要離開李金花,離開這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村。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王發坤決定和李金花商量這件事。他找到李金花,將自己的想法和顧慮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李金花聽完後,沈默了許久。最後,她擡起頭,眼中噙著淚水,但卻堅定地說:"發坤哥,你去吧。我會在家等你回來。"

王發坤聽到這話,心中既感動又內疚。他緊緊握住李金花的手,鄭重地承諾:"金花,等我當兵回來,我一定娶你為妻。"

就這樣,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王發坤背起行囊,踏上了參軍的路。李金花和全村的人都來送他,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的轉彎處。

從那天起,李金花每天都會站在村口眺望遠方,期待著王發坤的歸來。她知道,這份等待可能會很漫長,但她願意用自己的青春和真心來等待心愛的人。

王發坤懷揣著對軍營的向往和對李金花的承諾,踏上了軍教生涯。初到部隊,他面臨的是與家鄉截然不同的環境和嚴格的軍事訓練。但王發坤憑借著堅韌的性格和刻苦的精神,很快適應了軍營生活。

在部隊裏,王發坤表現出色。他不僅在體能訓練中表現優異,還在政治學習中積極進取。他的努力得到了指導員的賞識,經常被作為典型表揚。1970年,王發坤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讓他倍感自豪。

與此同時,遠在貴州山村的李金花始終堅守著對王發坤的承諾。盡管有不少年輕人向她示好,但她都婉言謝絕了。村裏人都佩服她的堅貞,卻也為她惋惜,擔心她會錯過最佳的婚嫁年齡。

1972年,王發坤因表現優秀被提拔為班長。這一年,他給李金花寄去了一封飽含深情的信,信中除了表達對她的思念,還附上了一張自己穿著軍裝的照片。李金花收到信後喜極而泣,將照片小心翼翼地藏在枕頭下,每晚都要拿出來看一看。

轉眼間,王發坤已經在部隊服役了六年。1974年春天,他終於獲得了探親假期。當他穿著筆挺的軍裝,戴著閃亮的軍帽出現在村口時,全村人都沸騰了。李金花遠遠地看見他,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只是呆呆地站在原地。

王發坤快步走到李金花面前,輕輕地喚了一聲:"金花,我回來了。"李金花這才如夢初醒,淚水奪眶而出。兩人相擁而泣,六年的分離在這一刻化為烏有。

村裏人看到這感人的一幕,紛紛為他們祝福。當晚,村長特意組織了一場歡迎宴會,慶祝王發坤榮歸故裏。席間,王發坤向大家講述了自己在部隊的經歷和見聞,讓村民們大開眼界。

探親假期雖然短暫,但王發坤和李金花抓緊時間補辦了結婚手續。簡單的婚禮後,兩人終於正式成為了夫妻。新婚燕爾的甜蜜時光總是過得飛快,轉眼間王發坤就要返回部隊了。

臨別之際,王發坤鄭重地對李金花說:"金花,等我下次回來,我們就生個孩子。"李金花紅著臉點了點頭,目送丈夫再次踏上返程的路。

回到部隊後,王發坤更加刻苦地訓練和學習。他的表現持續優秀,很快又獲得了立功的機會。1976年,他再次獲得探親假期。這次回鄉,他和李金花終於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一個健康的男孩。

孩子的降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無限的歡樂。王發坤抱著兒子,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保家衛國,還要為這個小生命的未來而奮鬥。

然而,幸福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休假結束後,王發坤又一次離開了家鄉,返回部隊。這一次離別,李金花的不舍更甚從前。她站在村口,懷裏抱著熟睡的兒子,看著丈夫的背影漸漸消失在遠方。

1978年,王發坤再次獲得探親機會。這次回家,他驚喜地發現李金花又懷孕了。幾個月後,他們迎來了第二個孩子——一個可愛的女兒。

王發坤看著熟睡的兒女,心中充滿了幸福和自豪。他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部隊中繼續努力,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也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

就這樣,王發坤在軍教生涯和家庭生活之間找到了平衡。雖然聚少離多,但每次團聚都倍加珍惜。他和李金花的感情也在這樣的磨礪中愈發深厚。然而,他們不會想到,命運即將給他們帶來一個巨大的轉折......

1979年初,中越關系急劇惡化。越南頻繁在中越邊境地區挑釁滋事,嚴重威脅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決定對越南進行自衛反擊戰。

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士兵,王發坤被選入了參戰部隊。在接到命令的那一刻,他意識到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戰鬥。臨行前,他給家裏寄去了一封信,告訴李金花自己即將執行一項重要任務,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無法聯系。

2月17日,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王發坤所在的部隊被派往雲南省與越南交界的邊境地區。這裏地形復雜,山高林密,給作戰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但王發坤和戰友們憑借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堅定的信念,一步步向前推進。

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王發坤所在的連隊遭遇了敵軍的頑強抵抗。敵人占據了有利地形,火力兇猛。戰鬥陷入膠著狀態,傷亡不斷增加。作為班長的王發坤臨危受命,帶領一個小分隊執行突擊任務。

他們的目標是摧毀敵軍的一個重要火力點。這個任務極其危險,但對於整個戰局至關重要。王發坤深知肩上的責任,帶領戰友們小心翼翼地在密林中穿行,逐漸接近目標。

就在他們即將接近目標時,敵軍發現了他們的蹤跡。頃刻間,密集的子彈如雨點般襲來。王發坤迅速組織隊員們尋找掩體,展開反擊。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展現出了過人的勇氣和指揮才能,指揮戰友們有條不紊地進行反擊。

經過激烈的交火,王發坤的小分隊終於找到了突破口。他果斷下令發起沖鋒,親內建頭沖向敵軍陣地。在這關鍵時刻,一顆子彈擊中了王發坤的胸膛。盡管身受重傷,他仍然咬牙堅持,繼續向前沖鋒。

最終,在王發坤和戰友們的英勇奮戰下,這個重要的火力點被成功摧毀。這一戰役的勝利為後續的作戰行動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王發坤卻再也沒能等到勝利的喜訊。他因傷勢過重,在送往後方醫院的途中不幸犧牲,年僅33歲。

王發坤的犧牲訊息傳來,整個連隊都陷入了悲痛之中。他的戰友們紛紛回憶起他平日裏的點點滴滴:他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沖在最前面;戰友們有困難,他總是慷慨相助。這些回憶讓大家更加感受到失去他的痛苦。

在戰爭結束後,部隊為王發坤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他的英勇事跡被載入軍史,成為激勵後來戰士的榜樣。國家追授他"革命烈士"稱號,並決定將他安葬在雲南省屏邊縣烈士陵園。

然而,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下,軍方無法及時將這個訊息通知到王發坤的家人。加上通訊條件落後,李金花和家人一直不知道王發坤已經犧牲的事實。他們還在家中苦苦等待,希望能收到王發坤平安歸來的訊息。

與此同時,國家對王發坤的家屬給予了撫恤。一筆數額可觀的撫恤金被送到了李金花手中。當時的李金花並不知道這筆錢的真正含義,她以為這只是國家對軍人家屬的一種補助。她將這筆錢小心地保管起來,打算等王發坤回來時,兩人一起商量如何使用。

就這樣,一場戰爭改變了這個家庭的命運。王發坤用生命履行了保家衛國的誓言,而他的妻子李金花,卻開始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等待......

自從王發坤最後一次離開家鄉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後,李金花的生活就陷入了無盡的等待之中。起初,她以為丈夫只是像往常一樣執行任務,很快就會回來。然而,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她期盼的身影始終沒有出現。

李金花每天都要到村口望上很久,希望能看到王發坤歸來的身影。村裏人看到她這樣,都勸她不要太過操心,說當兵的人執行任務是常事。但李金花總覺得這次不同往常,心裏始終無法安寧。

為了分散註意力,也為了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李金花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農活和家務中。她起得比雞還早,幹完家裏的活就去田裏幫工。晚上回來後,還要照顧孩子,操持家務。日子雖然忙碌,但王發坤的身影始終縈繞在她心頭。

1980年,村裏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作為軍人家屬,李金花得到了優先分配土地的機會。她承包了村裏的一塊水田和一片山坡地。盡管農活繁重,但她從不叫苦叫累,總是幹得比別人還要勤快。

李金花的勤勞和堅強贏得了全村人的敬重。村長多次找她談話,勸她考慮再婚。畢竟,她還年輕,兩個孩子也需要父親的照顧。但李金花始終婉拒了這些好意,她堅信王發坤一定會回來。

歲月匆匆,轉眼間八十年代已經過去一半。這期間,李金花透過勤勞的雙手,不僅養活了兩個孩子,還蓋起了新房子。村裏人都說她能幹,稱贊她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只有李金花自己知道,這房子是她為王發坤準備的"驚喜"。

1985年,村裏通了電,李金花第一時間買了一台電視機。她希望能從新聞裏聽到關於王發坤的訊息。每天晚上,她都要守在電視機前,仔細聆聽每一條新聞。可惜,她期待的訊息始終沒有出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村裏人漸漸不再提起王發坤的事。有些人私下議論,說王發坤可能已經犧牲了,只是沒人告訴李金花。但每當有人在她面前暗示這種可能性時,李金花總是堅定地說:"他一定會回來的,我相信他。"

李金花的堅持感動了很多人。村裏的幹部多次向上級反映她的情況,希望能得到些關於王發坤的訊息。但由於當時的資訊傳遞系統不夠完善,加上戰爭結束後的各種復雜因素,他們的努力始終沒有結果。

1988年,李金花的大兒子考上了縣裏的高中。這是全村的第一個高中生,村裏人都為她感到驕傲。李金花含著淚水送兒子離開,心裏默默地說:"要是你爸在就好了,他一定會為你感到自豪的。"

1990年代初,國家開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村裏建起了一家小型制衣廠。李金花抓住這個機會,白天在田裏幹活,晚上到制衣廠做工。她的勤奮和細心很快得到了廠長的賞識,被提拔為小組長。

盡管生活越來越好,但李金花始終沒有忘記等待王發坤。每年春節,她都要準備一套新衣服,掛在櫃子裏。她總是說:"萬一他突然回來了,得有件新衣服換。"

1995年,李金花的小女兒也考上了大學。送女兒去上大學的路上,李金花流下了欣慰的淚水。她知道,自己沒有辜負王發坤的期望,把孩子們撫養成人。

世紀之交,村裏開始修建公路。李金花主動帶頭捐款支持這項工程。她說:"修好了路,他回來就方便了。"村民們聽了,都不禁為她的執著感到心酸。

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很快過去。李金花的兒女都已成家立業,給她帶來了可愛的孫輩。但她依然堅持獨居,每天打掃著那座為王發坤準備的新房子。

2010年,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村裏來了一位自稱是王發坤戰友的老兵。他帶來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這個訊息將徹底改變李金花的生活......

2010年春,一位年近古稀的老兵來到了李金花所在的村子。他自稱是王發坤的戰友張明,專程從雲南趕來尋找王發坤的家人。張明的到來在村裏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快就有人將他帶到了李金花家中。

張明見到李金花時,激動得老淚縱橫。他告訴李金花,王發坤在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犧牲了。這個訊息如同晴天霹靂,瞬間擊碎了李金花三十多年來的等待和希望。

起初,李金花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她質問張明為什麽現在才來告訴她,為什麽這麽多年都沒有人通知她。張明解釋說,當時戰爭環境復雜,通訊條件落後,加上後來部隊調動頻繁,導致這個訊息一直沒能及時傳達給家屬。

張明詳細講述了王發坤犧牲的經過。他說,在一次突擊任務中,王發坤帶領小分隊成功摧毀了敵軍的一個重要火力點,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自己卻不幸中彈,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犧牲了。

張明還告訴李金花,王發坤的遺體被安葬在雲南省屏邊縣的烈士陵園裏。這些年來,當地政府一直在妥善照料烈士墓地。每年清明節,都會有人去掃墓獻花。

聽完張明的敘述,李金花陷入了長久的沈默。三十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個令人心碎的結局。但她很快鎮定下來,開始詢問更多關於王發坤犧牲的細節。

張明拿出了一些當年的照片和檔,其中包括王發坤的立功證書和烈士證明。這些實物證據最終讓李金花接受了丈夫已經犧牲的事實。她緊緊抱著這些遺物,淚水不住地流下。

訊息很快傳遍了全村。村民們紛紛來到李金花家中,表示慰問。村長組織了一個簡單的紀念儀式,表彰王發坤的英雄事跡和李金花多年來的堅守。

在張明的幫助下,李金花聯系上了退休軍人事務部門。他們對這起延誤多年的通知深表歉意,承諾會盡快處理相關事宜,包括補發烈士撫恤金和安排李金花去雲南祭奠。

2010年4月,在退休軍人事務部門的安排下,李金花帶著兒女來到了雲南屏邊縣烈士陵園。這是她第一次來到丈夫長眠的地方。陵園裏莊嚴肅穆,松柏環繞,一排排烈士墓碑整齊排列。

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李金花找到了王發坤的墓碑。她跪在墓前,輕輕撫摸著冰冷的石碑,將這些年的思念和委屈傾訴給沈睡的丈夫。兒女們在一旁默默垂淚,為父親的英勇獻身感到自豪,也為母親多年的等待感到心疼。

當地政府特意為李金花一家安排了隆重的祭奠儀式。許多當地群眾和退伍軍人也自發前來參加,向英雄致敬。李金花將帶來的家鄉土和全家福照片埋在了墓前,象征著天人永隔的夫妻二人終於團聚。

回到家鄉後,李金花的生活有了新的變化。她不再獨自生活在那座為王發坤準備的房子裏,而是搬去和兒子一家同住。她說,既然已經知道了丈夫的下落,也算是完成了當年的約定,是時候開始新的生活了。

李金花開始積極參與村裏的各項活動,特別是關於擁軍優屬、關愛退伍軍人的工作。她經常去學校給孩子們講述王發坤的故事,傳播愛國主義精神。她的事跡也被當地媒體報道,成為了一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

2012年,在烈士紀念日來臨之際,李金花收到了一紙特殊的請柬。中央電視台邀請她作為特殊代表,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烈士紀念儀式。這是對她和王發坤的特別褒獎。

在天安門廣場的紀念儀式上,李金花代表所有烈士家屬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當她緩步走向紀念碑時,全場肅立,向這位堅守了三十多年的軍嫂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儀式結束後,李金花參觀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在陳列的眾多英雄事跡中,她驚喜地發現了王發坤的照片和簡介。她站在丈夫的照片前,久久不願離去。

回到家鄉後,李金花將在北京的所見所聞告訴了鄉親們。她說,雖然等待的結局是悲傷的,但能夠看到丈夫的犧牲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她感到欣慰。

如今,李金花已經是個滿頭白發的老人了。她常常會坐在院子裏,翻看那些泛黃的老照片。那個英姿勃發的年輕軍人,永遠定格在了她最美好的記憶裏。而她,也將繼續守護著這份跨越時空的愛情,直到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