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解放軍資訊化部隊成立的公告中,人們註意到這樣一句話,「相應調整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領導管理關系。」也就是說,軍事航天部隊早已成立,並且在戰略支援部隊的框架下執行。如今,改為獨立兵種,是對軍航部隊使命任務的重新明確。這也是解放軍第一次公開證實,自己擁有軍事航天部隊的專門編制。
其實,解放軍搞航天從來不是秘密。新中國航天事業建立之初,是由國防部五院具體負責。此後,與核武器一起歸屬給國防科工委。80年代成立航天工業部之後,雖然科研生產部門轉歸地方,但科工委編制依然存在。在歷次火箭發射、衛星回收過程中,都可以看到解放軍的全程、全面參與。中國酒泉、太原、西昌三個衛星發射中心,以及航天測控基地、遠望測量船體系,一直在解放軍編制之中。中國衛星導航、載人航天事業開展以來,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管理辦公室,同樣是解放軍單位。這些資訊,一直都是對社會公開的。
外界最為關心的,是解放軍有沒有航天作戰部隊。這裏說的作戰,並不一定是火力戰,更多的是資訊作戰。包括衛星對地觀測、時空基準的授予和衛星通訊活動的開展。其實,時空基準授予,也就是解放軍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和執行的參與,一開始就是公開的。隨著軍航部隊的公開化,人們可以確定,解放軍也有執行衛星對地觀測和通訊任務的部隊。這對一支追求資訊化的軍隊來說,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已經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商業遙感國家,我們的衛星遙感公司數量比美國還多,衛星效能毫不遜色。近幾年,各家公司經常公開釋出自己拍攝的國內外目標影像,其中也包括美國海軍的動向。這些影像清晰明銳、時效性很強。如果不是國家出於政治和外交上的一些考慮,制定了比較嚴格的銷售限制政策,我們可能早就在國際市場上把美國公司幹趴下了。有這樣的物質條件,解放軍是不是具備衛星偵察監視能力,這已經是個不用問的問題。
至於衛星通訊能力,中國是具有通訊衛星出口能力的。我們之所以還沒有建立起覆蓋全球的衛星通訊能力,僅僅是因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軍事活動,都沒有這個強烈需求。隨著反海盜、海外駐軍、國際維和等任務的展開,中國可以部署全球化的軍事通訊衛星體系。雖然未必需要達到星鏈那樣的規模,但覆蓋全球,實作海外部隊和總部即時資訊共享,是完全有這個能力的。這樣的工作,顯然也是軍航部隊的職責。國外最關心的其實還不是這些,而是中國有沒有常態化的反衛星能力。2007年中國實施反衛星作戰以後,美國咨詢機構和政客們經常拿出來作文章,把中國描繪成空間環境的破壞者。中國既然有能力在外太空掀桌子,就應該得到他們的尊敬,這與戰略核力量的作用,有異曲同工之妙。假如解放軍在某個時候,因為形勢的需要,決定實戰部署反衛星作戰能力,那執行這項任務的就是軍事航天部隊了。
從任務範圍來看,解放軍的軍事航天部隊,和美國太空軍的職能基本相同。但美國太空軍已經是軍種,和陸海空軍平級,而解放軍的軍航部隊還只是兵種級,那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軍事航天能力比美國還要差一些呢?這個問題是雙方面的,美國軍事航天能力,確實還比我們要強大很多,但是已經沒有代差優勢了。川普當年批準組建太空軍,其實條件並不成熟,有點「步子太大」的嫌疑。其實到目前為止,美國太空軍還無法完全脫離空軍而獨立執行,人員培養、基地維保等工作,還要大量依托空軍。操之過急,反而在實際執行中帶來了不少指揮協調上的麻煩。從這個角度說,解放軍把軍航部隊目前作為兵種而不是軍種來建設,是穩妥合理的。軍事航天部隊公開之後,也意味著中國的民間企業、商業航天公司有了一個明確的服務物件。這不但為國防建設,也為中國航天事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提供巨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