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為什麽二戰時的德國很少有像日本那樣的炮樓?

2024-06-25軍事

著名的喀秋莎不說了,就說蘇聯120公釐口徑迫擊炮造的多到了無法精確統計,敞開供應前線的地步,造炮樓是為了讓120迫一炮掀翻,還是想體會喀秋莎和安德柳莎火箭炮姐妹送溫暖?

安德柳莎火箭炮在城區內簡易發射示意圖

再說個難聽點的,日本炮樓強度在歐洲戰場上甚至比占領後做成支撐點的普通居民樓都要差。

巴甫洛夫大樓防禦結構示意圖,防守巴甫洛夫大樓的蘇軍戰士們發明了很多建築物防守的經典戰術,至今仍在某些地方使用,比如室內戰壕、樓內各房間墻壁和天花板打通等等,讓整座巴甫洛夫大樓變得堅不可摧。

二戰時期四層巴甫洛夫大樓防禦結構不能不說是馬克-雷內·德·蒙塔朗貝爾將軍提出的理想的垂直要薩夫想的發展,抵抗時間甚至比法國還要長。

巴甫洛夫大樓與巴甫洛夫中士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就發現了150mm火炮也不能對一些較堅固的房屋造成結構性損傷,而75公釐火炮對建築物殺傷效果嚴重不足;為此專門在虎式重戰車的基礎上研發了安裝380mm反潛火箭發射器的突擊虎重型突擊炮。

東線戰場的巷戰甚至需要這玩意參與

與之相對的則是二戰末期蘇軍攻城中為摧毀德軍堅固據點大量套用了300公釐的M30和M31型火箭彈近距離射擊,柏林戰役期間更是廣泛出現了203公釐重型榴彈炮進入城市對磚石建築進行直瞄射擊的行動,以及使用更大口徑的280mm BR-5榴彈炮射擊地下室。在突破柯尼斯堡防線中立下大功的ISU152自行火炮毀傷能力在柏林戰役中大為下降,只能射擊非永固性的街壘。

120公釐迫擊炮進行城市作戰

蘇軍在巷戰中搬運重型火箭彈

M-13火箭彈的簡易發射示意圖,電點選發裝置被布置在樓下,因為火箭彈的尾焰會對附近人員造成燒傷。

華沙起義時保誠大廈臉接了一發600mm炮彈,主體結構仍然完整,並留下了直觀展現卡爾自行迫打擊效果的唯一照片,制約歐洲戰場一些堅固城市建築防禦能力的已經不是建築本身強度,而是裏面的人受不受得了了

看是什麽地方的炮樓了,江南一帶的鬼子條件好點,青磚水泥修炮樓,不少留存到解放後。
但是大部份炮樓其實都是下面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