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武器科普 蘇聯BTR-50裝甲運兵車及部份衍生車型

2024-03-20軍事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介紹過BTR-40和BTR-152裝甲運兵車的歷史和故事,而本篇文章將會介紹蘇聯的BTR-50裝甲運兵車和該車的各種改型。

BTR-50裝甲運兵車是一種履帶式兩棲裝甲運兵車,因為蘇聯軍隊的戰術和技術要求該車的車體是和PT-76的車體同時開發設計的。該車自1954年進入蘇聯軍隊服役。

BTR-50P裝甲運兵車(750工程)

BTR-50P裝甲運兵車是該型號的普通量產型。該車的發動機車體傳動裝置和PT-76輕戰車一樣。在車體前部上方有一個向上開口的裝甲乘員艙。車長和駕駛員均坐在駕駛室內,車長有一個柱形的帶有三個觀察裝置的指揮塔。該車沒有武器配置。

BTR-50P裝甲運兵車(750工程)

以下為改型裝甲運兵車的一些運載方式:

1.標準裝甲運兵型:可運載20名帶有武裝的士兵。

2.坦克殲擊車/武器運載車:運載一門57公釐ZIS-2加農炮或一門76公釐ZIS-3加農炮,備彈20-25發車組5人(可車載發射)。

BTR-50P裝甲運兵車(750工程)

3.武器運載型:運載一門85 公釐D-44或D-48加農炮(拖曳式掛載)。

4.傘兵運載型:一輛GAZ-69越野車和7名傘兵;

5.無後坐力炮運載型:三門82公釐SPG-82無後坐力炮,備彈24發。武器操作成員12人(運載)。

6.迫擊炮運載型:三門82公釐迫擊炮,備彈120發。武器操作成員12人(運載)。

7.坦克殲擊車/武器運載車:安裝一門107公釐B-11無後坐力炮和5名車組成員(可車載發射。

8。迫擊炮發射車:安裝一門 120 公釐迫擊炮、備彈32 發,車組成員6人。

該車可以運輸重量不超過2噸的貨物,戰鬥全重14.3噸。

BTR-50P 57mm加農炮運載車

BTR-50PA裝甲運兵車(750M工程)(1956)

該型號在車長的指揮塔上安裝了一挺14.5公釐KPVT機槍。備彈:800發。該機槍的仰角+85°,水平射角度360°。

BTR-50PA裝甲運兵車(750M工程)

BTR-50PK裝甲運兵車(750PK工程)(1958)

該型號在乘員艙上安裝了裝甲頂蓋,該頂蓋上有三個用於乘員出入的裝甲艙門。並且,該型號裝甲運兵車安裝了TVN-2B駕駛員夜間駕駛裝置,但該車沒有武器運載能力。

BTR-50PK裝甲運兵車(750PK工程)

UR-67踩地雷破障車

該車基於BTR-50PK裝甲運兵車,車頂上安裝了帶有兩個導軌的火箭排爆索發射器。UR-67踩地雷破障車在蘇聯工程部隊服役。

BTR-50PN指揮車(905工程)(1958)

該車是基於BTR-50P裝甲運兵車設計的指揮車,且車體內有加壓三防系統。

BTR-50PN指揮車(905工程)(1958)

BTR-50PU指揮車(750K工程)(1958)

該型號是基於BTR-50P裝甲運兵車研制的指揮車,該車安裝了R-112、R-113、R-105和R-105U無線電台和R-403BM無線電中繼站。在乘員艙頂蓋中間有一個可延伸的桌子,用於處理地圖。該指揮車的成員為9人。

BTR-50PUM指揮車和BTR-50PUM1指揮車(1972)是 BTR-50PU的現代化版指揮車。

BTR-50PU指揮車(750K工程)(1958)

在1950年初期,BTR-50P裝甲運兵車和PT-76輕戰車加入近衛坦克團和機械化步兵團服役。

該車的研制旨在使部隊快速穿越水網障礙。正是出於這個目的,BTR-50P攜帶了運載裝置,這使它能夠運載機械化步兵團的所有重型武器。

BTR-50PK裝甲運兵車(750PK工程)

BTR-50P裝甲運兵車可以在車體上直接安裝火炮變成一輛輕戰車殲擊車,用於配合步兵作戰。而BTR-50PK裝甲運兵車則沒有辦法這樣改裝。

BTR-50PK裝甲運兵車(750PK工程)

根據西方資料統計,蘇聯共生產了6500輛BTR-50即衍生車輛。這些車輛在坦克師和機械化步兵師服役,之後BMP-1服役後,除了BTR-50的指揮車型,BTR-50裝甲運兵車大部份都退休了。

BTR-50PK裝甲運兵車(750PK工程)

截至 1995 年BTR-50裝甲運兵車及其改型仍然在艾爾巴尼亞、艾爾及利亞、安哥拉、阿富汗、保加利亞、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越南、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埃及、以色列、印度、伊拉克、伊朗、北韓、剛果、利比亞、敘利亞、斯洛維尼亞、蘇丹、芬蘭、克羅埃西亞和南斯拉夫服役。

BTR-50PK裝甲運兵車

BTR-50PK裝甲運兵車 多瑙河行動 1968年

BTR-50PU指揮車(750K工程)(1958)

UR-67踩地雷破障車

BTR-50PU指揮車(750K工程)(1958)

如果喜歡類似的科普文章,可以點一下關註,作者才會有繼續創作的動力!

感謝觀看本篇專欄,如果喜歡的話請點贊支持一下吧!如果內容有誤請在評論區指正,作者會及時改正的!

部份圖片資料來源於: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 агентство и радио Sputnik俄羅斯衛星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