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如何降低陣亡率?參考美軍,最管用的當屬提高「陣亡」門檻了

2024-03-01軍事

最近,澤連斯基總統在基輔的一次新聞釋出會上,主動說了烏軍的陣亡數量,「不是30萬或15萬,而是3.1萬...」

結果,這個數位被澤連斯基公布後,不僅俄方馬上嘲笑說——「所有烏克蘭人都清楚他們的總統撒謊了」,就連一向以顛倒黑白而聞名的美聯社和CNN都沒隨便參照,而是在報道中,特意標註了「無法核實」的字樣。

當然,大部份網民,也非常不認可這個數位。

要知道,烏克蘭至今已經搞了十幾次全國動員了,連「歐洲子宮」都給動員了。烏軍曾多次被拍到出現大量老頭,女性,甚至有孕婦烏軍被俄軍在前線俘虜。

還有這個唐氏症候群男孩,也被征召並安排到了前線戰壕。結果他連怎麽正確把炮彈放進去都做不到,竟然將炮彈反方向放入炮管裏,差點害慘了其他烏軍士兵。

很顯然,這一切都在暗示,前線兵源的缺口非常厲害,預備役和青壯年男性根本不夠用。

那澤連斯基總統口中的3.1萬陣亡數位,是怎麽出來的?

要解釋這個疑惑,網上的答案很多很豐富,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可能,烏克蘭政府,參考了美軍那個異常苛刻的陣亡標準。

按照咱們的理解,但凡在對敵軍事活動中死亡的,應該都屬於陣亡。

然而,事實上,美軍有關這方面的規矩,素來很細致很繁瑣。

畢竟,做美國大兵,是很可能會被送上真實戰場的。

有戰爭就得有犧牲,最近這些年,美國的國家軍人公墓(阿靈頓公墓)已經快滿員了。即便他們一直在不懈地擴建園區,並「巧妙」的深挖了地下空間進行「分層埋葬」,還在墓園的圍墻上開辟了安放選擇火葬者的納骨塔,但仍然面臨著空間嚴重不足的問題。

但你再看美軍的一些陣亡數位——

沙漠風暴(第一次海灣戰爭)陣亡:148人;十年的阿富汗戰爭陣亡人數合計為2465人。

對比下來,2023年,美國各類槍支暴力事件造成了大約4.2萬人死亡;全年共發生了超過650起造成除槍手以外至少4人傷亡的群體性槍擊事件。

從這個角度看,甚至可以說,作為美國人,加入美軍出境作戰,似乎比呆在家裏更安全。

遺憾的是,統計數位這東西,以及規範統計數據的各色條款,那都是活人造出來的。

死人,又不會說話。

典型的,就拿1991年的「沙漠風暴」舉例。牽頭多國部隊的美軍,除了148人陣亡,還有138人屬於「非戰鬥死亡」;另有戰鬥受傷458人,非戰鬥受傷2978人。

顯然,這些死亡或者受傷的美軍,由於「定義」的區別,身份就很不一樣了。

那麽,怎麽個死法,在美軍才能算是「陣亡」呢?

1.主要死因必須是「敵對火力」直接導致——執行作戰任務過程中遭受攻擊而引發的死亡。

這導致,很多意外襲擊所致的死亡,一般不會劃歸「陣亡」,而被稱作的「非戰鬥死亡」。

比如,越戰的時候,一家舞廳被北越火箭筒擊中,舞廳內外50多名美軍非死即傷。

但這些稀裏糊塗死掉的美國大兵們,全部都歸成了「非戰鬥性減員」。家屬只能拿到一筆保險賠償金,無法享受「陣亡」相關的撫恤待遇。

另外,就是「因公因戰事命亡」——雖然不會被統計到「陣亡」數據裏,但其家屬也能享受到陣亡軍人同等的撫恤待遇。

比如,被恐怖組織俘獲後,遭虐待殺而死的美國大兵,都不算陣亡,會被定義為「因公因戰事命亡」,待遇等同陣亡。

更早的,像二戰時期,美軍第39特遣艦隊司令,威爾科克斯海軍少將,1942年3月27日,他在隨航母艦隊開赴歐洲途中,遭遇暴風雨,意外落水溺亡,還沒來得及上戰場就掛掉了;

類似的還有下面這位萊斯利·麥克奈爾中將,1944年7月25日在前線視察時,被美軍自己的戰機誤炸身亡。

他也是整個二戰中,美軍死於前線的將領中軍銜最高的那位。同樣,萊斯利·麥克奈爾中將之死被定位為了「因公因戰事命亡」,而非陣亡。

再後來的韓戰中,美軍第八軍軍長沃克中將,半路上遇到了伏擊,他乘坐的吉普車躲閃不及,不慎跌入深溝,車毀人亡。事後,中將的正式死因被定義為了——因公車禍。

簡短說就是,只要他們沒死在敵方火力之下,即便官至將軍一級,按規矩,也只能被劃為「因公因戰事命亡」,不被統計到陣亡人員行列之中。但遺骸仍會被隆重安葬在阿靈頓公墓,家屬可以享受陣亡軍人同等撫恤待遇。

2.現場死亡原則。

「陣亡」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要求必須在「被送達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之前的死亡」。

也就是說,大兵們要在遭遇敵對火力的現場「及時」掛掉;或者被擡到躺上擔架之後,沒撐住,到達醫院前就咽了氣,才算陣亡。

而那些在送達醫療機構接受治療之後死掉的大兵們,雖然滿足了第一點「交戰中的敵對火力」,但也不能算做陣亡。因為,他們並沒有掛在「陣地」上,只能被歸類為「戰鬥受傷死亡」(die from wounds)。

「戰鬥受傷死亡」的相關待遇跟陣亡基本是一樣的。他們的遺體通常會被蓋著國旗運回來,其家屬也能受陣亡軍人的撫恤待遇。只是被「巧妙」的排除在了「陣亡統計」之外了而已。

典型的像下圖這位,美軍三棲特戰隊成員麥克·蒙蘇爾——2008年,在伊拉克的一次戰鬥任務中,緊要關頭,他為了保護集體,主動撲向了來不及躲閃的手榴彈,被炸得血肉模糊,送至醫院後,艱難的挺了兩天多後不治身亡。

最終,麥克的家人不僅享受了「陣亡」軍屬的所有待遇,還代他接受了由時任總統歐巴馬親自頒發的美國國會榮譽勛章。

所以,即便這種死法不算陣亡,但美國大兵也不會因為最後一氣「咽錯了地方」,就差了錢。不然的話,美軍的戰地醫療兵那都沒法做了。

3.死者的屍體面部尚可供辨認或者具備DNA辨識的條件,同時能有效收集到死者的身份標牌,即咱們通常說的「狗牌」。

因此,那些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大兵,往往只能以「失蹤人員」的身份上報。

不過,「失蹤人員」家屬相關的待遇,其實也是相當可以的。

被報成失蹤的官兵,美政府會把此人的薪資直接發給其家屬,並根據軍隊調資,同步上漲。而且,失蹤人員的家屬還可以一直享受現役軍屬待遇。

典型的,像韓戰中,美軍第7步兵師第31團級戰鬥群(就是那個「北極熊團」)代理指揮官唐·費斯中校,因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在美軍記錄裏一直算作「失蹤人員」...直到2004年北韓新發掘出了一批美軍遺骸,經DNA比對確認是費斯本人,再加上中方提供的資料,最終證實,1950年11月30日,費斯中校早已在長津湖戰役中,就被誌願軍擊斃了。

至此,這位失蹤了半個多世紀的美軍中校,才終於「陣亡」了。

這半個多世紀,美軍光給費斯中校發下來的薪資,累積起來應該已經遠超一次性撫恤金了。

或許也正因如此,對於失蹤官兵的尋找,美軍向來都很上心。

現代戰爭中,火力烈度很大,有時候陣亡的士兵連可供辨認的殘肢都很難存留,只剩下一堆DNA。

即便如此,美軍也會專門下功夫,區分僅存的遺骸,並專門運回來,蓋著國旗隆重下葬。

顯然,美軍如此苛刻的「陣亡」條件,還真的並非只像人們通常認識的那樣,只是為了克扣軍人福利,或許更多的,還是在追求數據上的「好看」罷了——這麽一變通,陣亡數量就大振幅降低了。

總之,按照美軍對「陣亡」的定義——

1.我方或者友軍誤殺不算陣亡;

2.戰場事故不算陣亡;

3.重傷後死在醫院不算陣亡;

4.被俘後虐殺不算陣亡;

5.找不到屍體的,不算陣亡,只能報「失蹤」。

最終,咱們再看烏克蘭,還是開頭那句話。之所以烏克蘭確認陣亡只有3.1萬,一部份原因或許是他們也「機智」的參考了美軍的陣亡標準吧。畢竟,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兩年間,多少東斯拉夫家庭,生男埋沒隨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