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1962年,解放軍收復藏南地區後,為何不以戰養戰,堅守領土?

2024-05-12軍事

眾所周知,1962年,在中國經濟最為困難、外部環境最為惡劣、國際局勢也最為糟糕的時候,印度趁火打劫,頻頻對中國的領土進行鯨吞蠶食,完全不顧中國、印度這兩個世界最大的開發中國家合則兩利、敗則兩傷的客觀現狀。

對於印度這種毫無前瞻的貪婪行徑,想了十天十夜也沒有想明白的毛主席,被迫下達了自衛反擊戰的命令。

也因此,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中國邊防部隊分東西兩段,對入侵的印軍發展了迅猛的反擊,

得益於中國人民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和頑強的作戰作風,自衛反擊戰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人民軍隊以2000余人的傷亡為代價,一舉殲滅俘虜擊殺印度軍隊近萬人。

而且,戰鬥達到後期,印度軍隊已經徹底被擊潰。當時,處於堅守一方的印軍面對解放軍如狂風暴雨般的進攻,幾乎一觸即潰。

例如,對印自衛反擊戰前線指揮官之一、藏字419部隊政委陰法唐中將,在回憶這場戰鬥時就曾這樣描述:

在第2次戰役中,印軍除依托工事的防禦部隊比較頑強之外,一脫離工事基本上就沒有什麽戰鬥力了。我軍在戰鬥中,不管兵力比印軍多還是少,均能夠做到攻必克、守必固,那種氣勢完全是秋風掃落葉。

參加對印自衛反擊戰的人民軍隊,幾乎取得了全勝。不但收復了被印軍經吞蠶食的中國領土,而且,還全面攻出了中印的實控線,收復了9萬平方公裏的藏南土地。

最為有利的是,剛開始作戰時,都在環境艱苦、冰山高原林立的高寒地區。大多數來自內地的解放軍官兵,對於高原的酷寒地區作戰並不十分適應,往往跑兩步就喘不上來氣。

而戰鬥發展的後期,在收復藏南地區、順著喜馬拉雅山山麓一路追下去,離開高寒地帶之後,戰士們越打越痛快,越打越舒服。

在高原地區作戰時,由於環境艱苦,交通惡劣,氧氣稀薄,人民軍隊不但要穿著棉衣,而且還要不斷的烤火取暖,否則的話根本無法堅持。

而順著山麓一路俯沖而下之後,不但氣溫越來越高,越來越舒服,而且,氧氣也越來越充足。再加上不斷戰鬥取得勝利之後的刺激,人民軍隊的士氣愈發高昂,心情也愈發愉快。

陰法唐中將對這場戰鬥記憶尤其深刻,他記得戰士們往下打時,在追擊敵人的過程中,有許多戰士都扔掉棉衣,只穿單衣,打的十分痛快。

所以,雖然當時中國面臨的局面十分艱苦,後勤補給和作戰環境也十分惡劣。但是,這依然無法阻止人民軍隊取得一場又一場輝煌的勝利。

純以當時的局面看,雖然奉命自衛反擊戰的中國軍隊只有2萬余人,武器裝備比之印軍也沒有多大的優勢,但人民軍隊的戰鬥力足取得戰爭的勝利。

且不是說繼續擴大戰果,打入印度本土,收復所有被印度非法占領的中國領土,簡直是十拿九穩。

然而,就在這樣極端有利的局面之下,黨中央下達了主動停火的命令。不但沒有乘勝追擊擴大戰果,反而主動停火。

不僅如此,還宣布後撤返回了實控線,剛剛收復的9萬多平方公裏的藏南領土,也被主動放棄。

我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我們也占據完全的道義和大義,為什麽在取得勝利之下卻要放棄這些領土呢?

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僅如今我們有疑惑,當時作戰的人民軍隊將士們,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在回憶這段歷程時,陰法唐中將曾這樣描述大家的心情:

打了大勝仗,收復了被侵占的國土,心情歡快的不得了,部隊後撤時正好相反,步步往高處走,上山的路是不好走的,越走越冷,氧氣又慢慢稀薄了,呼吸又困難了,心情就更沈重了,思想上的彎子也是有的。

既然實力不是問題,軍事上我們也能夠取得完全勝利,道義上更是占據大義,為什麽會這麽做呢?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收復領土,更不是我們要主動忍耐退卻,而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國內國際局勢,實在是不允許我們這麽做。

打贏印軍當然不是問題,但問題最難的是如何堅守住。

如果去過西藏高原,相信大家都曾被青藏高原所特有的高海拔及惡劣的環境所震撼。平均海拔超過4千米的青藏高原,不但環境惡劣,交通極為不便,而且氧氣也十分稀薄,只有內地的60%,。

這樣的氧氣濃度,別說劇烈運動,許多人在正常行走都感覺氣喘籲籲。

而困難不僅僅如此,最為艱苦的是極其惡劣的交通環境。事實上,在人民軍隊進軍青藏高原之前,整個高原幾乎沒有一個像樣的道路。

1962年時的青藏高原依然如此,當時,為了支撐人民軍隊的自衛反擊戰,西藏軍民幾乎全部被動員起來,許多藏族百姓拉著自家牦牛,為解放軍輸送彈藥和後勤補給。

作為對手,印度一方不但海拔低,而且完全沒有中國一方的漫長的交通補給線。

以鐵路為例,1962年自衛反擊戰時,位於高寒高原地帶的中國一方要想獲得鐵路的後勤補給,最近的一條鐵路也距離有兩三千公裏,後勤補給線之長已經不能用漫長而形容,簡直是令人絕望。

而印度一方,距離他們的鐵路網只有100多公裏,即便是沒有鐵路的邊境線地區,也大多是丘陵低海拔地區,交通補給難度和數量,與中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

到了自衛反擊戰末期的10月份,喜馬拉雅山即將出現大雪封山。那時候,中國及其漫長的補給線將完全被切斷。

也就是說,大雪封山之後,如果仍堅守藏南地區,那麽,中國軍隊將完全成為一支孤軍。只有萬余人的孤軍,想堅守如此漫長廣闊的地區,面臨的還是人口與中國完全一個數量級且擁有上百萬軍隊的大國,即便中國軍隊戰鬥力如何強大,也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

當然,也有人異想天開的指出「解決之道」:我們可以以戰養戰啊。

這種說法顯然是十分離譜的,且不說印軍遠算不上不堪一擊,傳承自英國英印軍的印度軍隊戰鬥力,雖然在世界各國之中算不上拔尖,但也絕不是不堪一擊。

對印自衛反擊戰,人民軍隊雖然取得勝利,但依然付出2000多人的傷亡。某種程度上,也在側面證明了印度軍隊的戰鬥力。

而且,當時,幾乎獲得了英國、美國、蘇聯等幾乎所有列強支持的印度軍隊,無論是後續武器裝備購買還是補給能力,都是遠遠好於中國的。

所以,雖然中國軍隊確實能夠取得對印作戰的勝利,但是,想要收復全部領土,甚至以戰養戰,就是異想天開了。

不僅如此,中國當時在面臨的局面絕不僅僅只有印度一家,事實上,印度是前三都不排不上的次要目標。

例如,在對印自衛反擊戰的同時,龜縮海島的蔣介石集團看到了大陸的經濟困難之後,決定趁火打劫,成立了所謂的反攻行動委員會,制定了國光作戰計劃,試圖集結40萬大軍在秋後登陸,給中國的東南沿海帶來了極大的邊防壓力。

不僅如此,中蘇交惡之後,蘇聯在邊境策劃了一系列的沖突事件,並一直增兵中蘇邊境。美國則一邊支持蔣介石集團,一邊在越南一步步擴大侵略戰爭。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不但境內出現了極為嚴重的經濟困難和自然災害,而且,周邊也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外交形勢。

在這種局面之下,處於中國西南出的中印邊境,不是、也不可能是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

正如1959年5月期間,面對印度的頻頻挑釁和反華浪潮,毛主席曾親自修改中國駐印大使至印度外交部的書面談話所說的那樣:中國的主要註意力和鬥爭方向在東方而不在印度,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

所以,在被迫自衛反擊戰時,中國從始至終都十分克制的,仍本著爭取中印恢復友好關系的長遠角度,把自衛反擊戰定位為邊界沖突,不但始終保持著兩國的外交關系,而且為了限制作戰規模,也盡量不動用空軍。

所以,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在中國局勢惡劣、經濟困難、國力也十分有限的情況之下,從始至終都是一場克制的邊境沖突。用毛主席總結的一句話形容就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