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在雲南保山,一位老兵在家中安然辭世,享年100歲。
他曾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名英雄,被戰友們稱為「神槍手」,因其槍法準確無比,在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重大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戰爭的硝煙散盡後,作為國民黨一員的他選擇了逃離戰場,成為了「逃兵」。
他的名字叫做楊良平,他是為什麽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呢?
今天我們就講一講他的故事。
殺掉20多個鬼子的農民
楊良平出生在浙江省新昌縣,原名叫楊仕槐。楊家是一個種植戶家庭,在入伍之前,楊仕槐一直過著平凡安寧的日子。
但是隨後發生的一件事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那是1935年的一個夏日午後,楊仕槐正沈浸在田間勞作中。突然,一群國民政府的軍官走進了他的稻田,告知他必須加入軍隊。
抗日戰爭的陰影已經籠罩了國土,國民政府實行義務兵役制,以增強抵抗外來侵略的力量。楊仕槐被迫踏上了征途,開始了他的軍教生涯。
兩年的時間轉瞬即逝,抗日戰爭在1937年全面爆發。楊仕槐被分配到浙江保安團,開始了艱苦的軍事訓練。因為他身手敏捷,槍法高超,不久便在部隊中嶄露頭角,被調配到國民黨的第36師106團3營7連。
從一個平靜的種植戶家庭到國民黨的一名士兵,楊仕槐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隨後,他加入了全面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會戰。
1937年8月,在杭州集訓僅一個月後,楊仕槐和他的所屬部隊被緊急調往上海前線。淞滬抗戰正酣,楊仕槐和他的戰友們參與了一次次激烈的戰鬥。
在一次與日軍的夜戰中,楊仕槐被派到前沿做警戒哨,他守望著前方,耳朵貼近大地,捕捉著每一個細微的聲音。突然,他聽到了腳步聲,接著敵人的影子映入眼簾。他毫不猶豫地趴在地上,不動聲色架起槍,「砰」一聲,第一名日軍倒下,然後是第二名、第三名...他連續三槍,敵人在他的槍口下無聲倒地,其中還包括一個日軍軍官,這也是36師擊斃的第一個日軍軍官。
這場戰鬥後,楊仕槐的名字在團裏傳頌開來,他獲得了「神槍手」的美稱。
從此,他在戰火硝煙中,書寫著自己的傳奇。
夜晚打死了20多名日軍
在淞滬會戰的白熱化階段,國民黨軍隊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面對著日軍的飛機大炮以及海上軍艦的炮火支援,中國軍隊只能透過城市巷戰,靈活應對,以避免了正面的硬碰硬。
並以血肉之軀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見此,日軍調集重兵,企圖以數量和火力優勢取勝。
正當日軍試圖透過數量和火力優勢來彌補在殘酷戰役中的傷亡時,楊仕槐和他的部隊被派往一個關鍵的橋梁防守點,這座橋梁是日軍計劃突破的關鍵節點。
在這座橋頭,楊仕槐與戰友們遭遇了數輪激烈的日軍火力攻擊。隨著戰鬥的持續,36師多次嘗試奪回橋頭的控制權,但每次都因缺乏足夠的作戰經驗和火炮支援而遭受重創。傷亡慘重的部隊不得不選擇後撤,連長果斷地命令士兵們在夜間挖掘戰壕,以避開日間日軍飛機的掃射和轟炸。
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下,又傳來了機槍手和排長陣亡的噩耗。連長在這種緊急情況下命令楊仕槐前往排長身亡的地點,補充陣亡戰友的空缺。楊仕槐到達目標地點後,迅速評估了四周的戰場環境。他發現敵人已經悄無聲息地接近了他們的防守點,他清楚地意識到,在此地堅守已無勝算。
面對這樣的危機,楊仕槐作出了決定性的選擇。他帶領兩名戰友,一個攜帶輕機槍,另一個負責運送彈藥,三人一起匍匐前進,繞到敵人的背後,到達了有利位置。
接著,他們對日軍發起了猛烈的火力打擊。這一突襲出乎日軍的意料,將他們打得措手不及。楊仕槐和他的戰友們的火力密集且精準,迫使日軍節節敗退。這一行動不僅穩固了中國軍隊的防線,也為楊仕槐贏得了戰場上的英雄聲譽,他的行為被視為轉折點,幫助部隊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了防線的穩固。
戰鬥結束後,楊仕槐帶領他的戰友撤回主陣地。等到第二天去清理戰場時,他的戰友們才發現,楊仕槐的一挺機槍竟然打死了20多名日軍。這一戰,不僅是對楊仕槐英勇的證明,也是對整個部隊頑強抵抗的顯著展示。
從那時起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楊仕槐在多個戰場上戰鬥,其中還包括包括國外的緬甸,無論是在滇緬戰役還是台兒莊戰役,亦或者是其他的抗戰,他都展現出了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盡管身體多次受傷,甚至差點導致殘疾,他都始終將這些傷痕視為軍人的榮耀。
但隨著抗日戰爭的結束,一個讓他難以抉擇的事情出現了。
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抗日戰爭勝利的余煙未盡,國內的紛爭再次升溫,楊仕槐和許多國民黨的戰士一樣,面對即將到來的兄弟相殘的戰爭,心中充滿了糾結和無奈。
國民黨和共產黨的沖突逐漸激化,身為國軍一員的楊仕槐,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痛苦。他曾在抗日戰場上與死神擦肩而過,如今卻要將槍口對準曾經的同胞。這種心理的煎熬導致他和許多同袍一樣,選擇了離開。當時,部隊中逃兵事件頻發,有的團一夜之間便有20多人消失在戰爭的陰影中。
為了逃避內戰的紛擾,楊仕槐放棄了軍人身份,選擇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他來到偏遠的金沙江畔,給自己取名為楊良平,在別人問起時稱自己是一名逃離戰亂的上海人。在那裏,他簡單搭建了一個草棚,開始了新的生活:采集和販賣藥草,過著隱居的生活。1948年底,他輾轉到達上海,成為京浦鐵路總署的工人。隨後不久,他重新前往雲南謀生,最終以一位農場工人的身份退休,接著隨子女定居保山。
楊良平的真實身份一直被他藏在心裏。直到2006年,當他已是人生暮年時,他才將這段隱秘而光榮的過去告知了家人。他告知家人自己曾是抗戰的老兵,參與了無數殘酷的戰鬥,並在戰後選擇了隱居,以避免內戰的紛擾。這時,這位曾經的抗日英雄的事跡,才被家人和周圍的人所知曉,而他那一句「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不僅表現了他對國家與人民的熱愛,還感動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他的故事也逐漸為人所知,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誌願者前來探訪。當地的黨委、政府和統戰部門的領導也都多次登門看望,慰問,了解和紀念這位老兵的過往以及當年的崢嶸歲月。楊老用自己的經歷和見證,向每一個前來的人講述那段動人心魄的歷史,每一位傳奇人物,都將被後人銘記。
接受采訪後必會做出一個動作
在采訪中,輪椅上的楊良平老人眼神堅毅而深邃,盡管身體已顯蹣跚,但言談中仍流露出戰時的鐵血豪情。與記者的交流中,當記者問到他在戰役中所經受的傷勢時,老人也反復強調:「上過戰場,流過血的才是真正的戰士,身上的傷疤,才是軍人的勛章。」
他回憶起與日寇的殊死搏鬥,每當談及戰友的犧牲,老人的聲音就會哽咽,難以繼續,這位年近百歲的老人時而陷入沈思,神色堅定嚴肅;時而又像孩子一樣放聲痛哭。
他談起他的第一場戰役,眼神中透露出那種只有經歷過戰火洗禮的人才有的光芒,「我憋著一股勁兒,要打敗日本人,保家衛國。每天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沒有心思去想是死是活,只想著抗日。」
戰爭是殘酷的,每一個蕩氣回腸的勝利背後都是一個個英雄不畏生死,舍命拼搏的戰績。盡管多年戰爭讓他身體承受極大的磨難,但每次采訪結束,楊良平都會從輪椅上艱難站起,行一個標準而神聖的軍禮,向人們彰顯那不屈的軍人精神。
在楊老的描述中,我們仿佛能感受到那時的戰場:槍林彈雨、士兵們沖鋒的號角和拼殺的吶喊,那些舍生忘死的身影栩栩如生,刻印在每一位中國人民的心上。他描述的每一幕,都讓在場的人心生敬畏,有時甚至感動到淚流滿面。
寫在最後
2019年,楊良平老人與世長辭,但他所經歷的苦難,是中華民族從衰落走向復興的真實寫照。無論抗戰英雄們是何身份、是何黨派,只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浴血奮戰過,他們就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