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F-35能投核彈,殲-20有無必要針對性升級?全隱身空軍未必高效

2024-03-03軍事

最近土耳其成功首飛了他們的首款隱身戰機,原本型號是TF-X,意思就是「土耳其戰鬥機X(Turkish fighter-X)」,埃爾多安親自宣布這款戰機名稱為「可汗(KAAN)」,有一說一,非常好名字,使我們的衛青霍去病策馬揚鞭……

不開玩笑啊,這款戰鬥機的出現確實標誌著土耳其航空工業能力的進步,畢竟隱身戰機的外形大多數國家都做不出來(雖然「可汗」也有英國BAE參與設計),而這一次的事件也讓我意識到,世界各國空中武裝對於隱身技術的需求,正在擴張,未來留給非隱身戰機的位置可能不多了。也許運輸機、預警機等輔助類或者特種軍機不會采用隱身技術,但是執行作戰任務的軍機,也就是殲擊機、攻擊機、強擊機和轟炸機,可能都會采用隱身技術,或者反過來講,讓除了轟炸機之外的其他作戰飛機的功能,全都集中到一款隱身戰機上來。

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聊的主題,其實這是兩個問題,一個是隱身戰機多用途化這條路能不能走?另一個是能不能其他作戰飛機也進行隱身化設計,實作全隱身戰鬥集群?聊這兩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則舊聞,可能很多人都已經知道了,但也請容許我再啰嗦一遍。去年11月的時候,五角大廈對外宣布他們將研發B61-13新型核彈,當量是36萬噸TNT,可以被F-22和F-35戰機掛載,用於攻擊堅固的地下軍事目標。

它的前型號是美軍在2022年啟動小批次量產的B61-12,當量最大僅為5萬噸TNT,這一型號同樣可以由F-35掛載,並且該型戰機已經完成了投擲B61-12模擬彈的試驗,證明了隱身戰機掛載戰術核武器,進行戰術核打擊的可行性。而這一型號的B61核彈,有資料稱美軍計劃部署480枚。作為探討建設空中全隱身戰鬥集群這個話題的引子,我們就先說說讓隱身戰機去執行戰術核打擊這種任務。

註意,我說的不是B-2這種隱身轟炸機,而是F-35這樣的多用途隱身戰鬥機。其實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讓F-35這種飛機去執行戰術核打擊,比出動B-2成本要更低。F-35的每小時飛行成本大約是4.4萬美元,老實說這種成本已經是F-15EX的接近兩倍了,但仍舊比B-2的每小時6萬美元(也有訊息說是10萬美元)要便宜。而且作為一款多用途戰鬥機,F-35的生存能力,顯然是要比B-2更強的,這顯而易見的事情,人類空戰史上極少出現轟炸機擊落戰鬥機的戰例,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轟炸機機群被戰鬥機群一邊倒的屠殺殆盡。

如果面對的是防空能力較為薄弱的中小國家,他們不具備成熟的反隱身雷達技術,那麽憑B-2自身的隱身能力尚可單刀赴會,可如果面對的是大國,那麽B-2就必須要叫上護航機群,才有可能抵達目標區域上空投彈。我們前面只是說了每小時飛行成本,可在實戰情況下護航機群包括參與行動的B-2本身,都是有可能被擊落的,這也需要算到行動成本之中。如果執行的還只是戰術轟炸任務,那顯然是虧大發了。

因此在空襲別國的戰術級地下軍事目標時,僅從成本上來看,讓F-35本身具備投放鉆地核彈的能力,顯然是比直接出動B-2更具有優勢。但是這並不能說明F-35或者未來的更先進的隱身戰機就能平替B-2這種專職的隱身轟炸機了,否則美軍還研發B-21幹什麽?像GBU-57這樣的巨型鉆地彈F-35可帶不動,並且執行來自空中的戰略打擊任務,還得這種體型更大,彈藥裝載能力更強的戰略轟炸機來進行防區外發射。

那麽我們的殲-20,或者未來更先進的隱身戰機,有必要點亮這一條技術路徑嗎?這個問題當然每個人看法不同,而我的看法就是沒必要,讓殲-20改進型去幹強-5甲的活,冒著被敵方反隱身力量擊落的風險,強行給敵方重要目標送上「太陽的溫暖」,那我們發展了這麽久的火箭軍和空基防區外打擊能力是幹什麽用的?這種打法自然有其存在的理由,但那是對於美國空軍而言,對於人民空軍來說就沒這個必要。

因為很明顯一點,F-35的主要定位就是多用途,美軍對它的需求是進行多域戰中的關鍵一環,不光是要有一定的空戰以及對地攻擊能力,還要有先進的偵察和協同作戰能力,他們想把包括F-35在內的防空、偵察、對面打擊等裝備全部捏成一團,成為一個體系,這顯然是為了跟實力相近的大國對抗做的準備。

可是F-35雖然在技術上足夠先進,但有限的體型去容納這麽多功能,必然會導致其在單項功能上的能力縮水。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全世界隱身戰機都有一個缺點,就是內建彈艙的容積對它們的彈藥掛載量限制很大,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非隱身戰機掛了一堆副油箱、遠中近程空對空飛彈或者對地攻擊彈藥、反放射線飛彈,但是鮮有看到非隱身戰機這麽幹的。F-35確實有「野獸模式」,但那是在大幅犧牲隱身效能的前提下實作的,因為外接掛架和彈藥會增強雷達波反射率。

本來F-35這種隱身戰機,在面對具備反隱身能力的大國時,其隱身能力並不能保證生存率,只是在對付其他國家時有明顯效果。簡而言之,隱身戰機要想多掛載彈藥,那就要犧牲隱身能力,要想在不犧牲隱身能力的前提下,既能執行對空作戰,又能進行對地或者反艦打擊,那麽就要在本就有限的彈藥掛點上進行取舍,但這麽做顯然會讓隱身戰機的對空、對地和反艦能力明顯遜色於非隱身戰機,至少非隱身的多用途戰機不需要考慮外接掛架破壞隱身外形這點。

因此我對「隱身戰機多用途化」這個問題的觀點是,應該實作多種機型互相配合,而不是將所有能力全都集中在一款機型身上。之前空軍宣傳部門一直在宣傳的「三劍客」,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體系化作戰能力加持下,殲-20專門負責拿下制空權,殲-10C和殲-16本身就是多用途機型,殲-20數量以及單機彈藥掛載量不如它們,那它們既能支援殲-20進行空戰,也能掛載相對應彈藥,對敵軍的雷達站、機場、地面目標集群和海面目標實施打擊。

這樣做雖然在行動成本上不會比出動多用途的隱身戰機便宜,但打擊效能會比限制諸多的多用途隱身戰機要好。而且事實上美軍也不會傻到在與大國軍隊交鋒時,還是讓F-35或者其他先進機型單刀赴會,他們作為體系化作戰的領軍國家,一樣也會出動海陸空天以及賽博空間的作戰力量進行聯合行動。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問題了。其實在表達第一個問題的觀點時,就已經表明了一點,隱身戰機目前是技術最先進的空中作戰平台,這個不假,但在各國空軍的生態席位中,它們還不能平替現役的非隱身作戰機型。除了彈藥掛載量的限制、研發制造的技術門檻更高、資金需求更大之外,隱身戰機服役之後的全壽命使用和維護成本,也比非隱身戰機要高得多。前面已經舉了例子就不再多說了。

而且我再強調一遍,現代戰爭是體系化、資訊化作戰,即便是隱身戰機也不能在實戰中脫離體系,尤其在面對大國時,各位可千萬別「鬥獸棋」思維上腦,現實空戰絕不是【皇牌空戰】那樣的,最起碼異次元掛架這種科技……(⊙o⊙)…你們覺得要多少年才能研究出來?

這種體系化作戰思維就決定了,非隱身戰機仍舊能在現代空戰中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關鍵就在於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衛星等組成的態勢感知網路。說一個比較反常識的結論,非隱身戰機在條件充足的情況下,也是能夠與隱身戰機一戰的。

註意我說的並不是近距離格鬥,那樣具有超機動優勢的隱身戰機必然會勝出,像網上盛傳的2009年紅旗軍演中,法軍飆風「擊落」F-22的事情,那其實只是在特定條件下的小機率事件,並且那次演習中飆風整體上並未占據優勢,只能說「雖敗猶榮」。我要說的是在預警機以及地面雷達提供反隱形能力,同時由預警機提供中繼制導能力前提下,非隱身戰機只需要發射遠端制導空對空飛彈,就有可能命中對方的隱身戰機。

這也就是所謂的「A射B導」技術,當然我也承認,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觀點,畢竟無論是演習還是實戰,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相關的實際案例,這種戰法目前僅存在於理論上,並且敵軍隱身戰機如果是在空對空飛彈的不可逃逸區之外,那就有可能利用超機動能力消耗來襲飛彈的能量,從而躲避飛彈,因為此時飛彈燃料已經消耗完了,全靠慣性飛行。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種戰術很適合用來在取得電磁優勢的情況下,打掉敵人的預警機,這一任務對戰機隱身能力沒有硬性要求,且讓非隱身戰機幹這個活成本更低。一旦打掉敵軍預警機,敵軍隱身戰機的態勢感知能力也會出現漏洞,僅憑機載相控陣雷達和光電探測裝置也難以取得全面的戰場情報,畢竟體型小,帶不了大功率裝置,探測範圍比預警機要小得多。

綜上,打造空中「全隱身戰鬥集群」的主要問題,核心還是成本問題,隱身技術在目前來說實在是貴,財大氣粗如美國也做不到全面鋪開,F-15、F-16和「超級大王峰」他們一樣用得不亦樂乎。其次就是隱身技術對戰機彈藥掛載量的限制,使得其無法落實到需要攜帶大量彈藥對地面目標實施打擊的強擊機或者攻擊機身上,並且在現役機型上直接「魔改」,技術復雜程度以及成本可能比重新造一款新機型更大。最後體系化作戰思維以及能力,讓非隱身戰機也能成為現代空戰不可缺少的一環,沒必要為了追求隱身優勢強行「升級」,那樣有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