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解放軍愛用炸藥包,這個對手咋從來不用?

2024-03-27軍事

不知道是網路影響了影視,還是影視影響了網路,網上國共軍隊用語不分,軍制混肴的亂象越來越嚴重,解放軍和國民黨軍的本質區別,在被有意無意地淡化。

比如國軍與我軍並稱,不知道寫文者是站在哪個岸上,歷史事實是,解放戰爭以後,解放軍從來沒把國民黨軍稱為國軍,只稱國民黨軍,或者蔣軍。一個早就被趕出聯合國,退到島上的軍隊,除了自稱,怎麽配用這個詞,不是笑話嗎。

再比如,我軍有偵察分隊,從偵察營、連、排、班到偵察兵,是解放軍特有的編制和軍事術語,國民黨從來沒這個稱呼。國民黨軍的編制裏只有搜尋隊、諜報隊、斥候,情報員,諜報員。某電視劇設計了一個國民黨的兵油子,自稱是國民黨新六軍的「偵察班長」,竟然跑到誌願軍裏當起兵王來了,連基本的審俘甄別關怎麽過還沒編圓,就開始往下編,國民黨軍隊的諜報隊屬於特務系統,被俘後主動登記都要接受審查,裝不知道可糊弄不過去。

最可笑的是國民黨兵也能立幾等幾等功,立功創模運動是解放軍的獨創,評功重點是基層幹部戰士,國民黨哪有這個?國民黨只有大功小功兩個記功等級,沒士兵什麽事,是專門獎賞軍官的,特別是高級軍官。抗戰時八路軍都沒有立功制度,國民黨兵咋立的一等功?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帶兵方式,來源於建軍宗旨,決定著兵心士氣,表現在戰爭勝負,這也好意思拿來亂傳越?

實際上,有些東西國民黨軍根本沒有,硬給國民黨搬都搬不過去,根本不會用,也沒用過,最典型的就是送炸藥包,我軍又稱送爆,爆破。

誰見過國民黨兵抱炸藥包炸碉堡的記載?回想回想,沒錯吧?

在民國時期的操典和教範裏,沒步兵用炸藥包炸碉堡這一項,國民黨軍隊的典範令來自日本,使用炸藥是工兵的事。

步兵連普遍掌握爆破技術,用炸藥攻堅,是解放軍的獨創,這是一項群眾性的創造,是在當時的戰場環境和裝備條件下,為解決攻堅難題,由八路軍裏的煤礦工人在實戰中摸索出來的,山東根據地用的最早,形成系統性的攻堅戰術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如朱總司令指導解放石家莊。東北野戰軍的攻堅老虎,華東野戰軍的三縱,華北的臨汾旅,都以擅於爆破聞名。

有個網路熱詞叫什麽火力不足恐懼癥,不知是誰給解放軍安的,火力不足不假,恐懼大可不必穿越給那時的解放軍,敵火下爆破是最危險的任務,要冒著彈雨接敵,還要膽大心細,動作熟練,當年的人眼睛都不眨就往上沖,怎麽會恐懼,那一代人如果沒事就恐懼,國民黨敗不到島上去。

爆破攻堅始於抗戰,抗戰時期裝備匱乏,八路軍主要軍事技術練的就老三樣,射擊,投彈,刺殺。解放戰爭初期,隨著各大戰略區野戰兵團的建立,增加了一項土工作業,到1948年蔣軍轉入重點防禦,解放軍已經進入大規模野戰攻堅和奪取蔣軍堅固設防城市的階段,遂加上爆破成為五大軍事技術。

任何一項戰術的出現都源出於戰場需要,解放軍攻堅戰術就是火力、爆破、突擊的結合,從石家莊攻堅戰提出,到全軍各部隊迅速推廣,再到三大戰役,解放軍在實戰中不斷總結提高,成為解放戰爭中無堅不摧的陣地戰利器。

個人爆破技戰術是針對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特點產生的,解放戰爭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憑借裝備優勢長驅直入,在運動戰中損兵折將,又采取分進合擊,幾路進攻部隊間隙很大,結果快速縱隊沒了,後來又搞齊頭並進,還是解決不了互相協同問題,七十四師又沒了,於是祭出了看家本事。

看家本事就是收縮防守,每進一步就做子母堡,孟良崮大捷後,粟裕指揮四個縱隊攻殲南麻的胡璉整11師,結果沒有打下來,天公不作美,大雨落蒙陰,炸藥受潮,導火索拉不響,也有輕敵和偵察不詳的因素在內,總之,子母堡不太好對付。

子母堡是怎麽來的,華野二縱副司令員,後來的三野參謀長張震非常明確地指出,它的產生,是國民黨在抗戰期間在美顧問指示下,利用湘桂山地對付日寇聯合兵種進攻的,在構築上,永久築城以鋼筋水泥掩蓋,南麻是半永久築城,臨朐是野戰築城。陣地編成是縱深的,多至四道,在一個主陣地周圍,又環以小子母堡群,子母堡間又各設獨自之鐵絲網、鹿砦2至3道,母 外圍有傘兵坑,在子母堡側後控制有強大的反沖鋒部隊,,一般說,敵占領半天以上,子母堡陣地就可編成,不過掩蓋及副防禦較差,但鐵絲網是有的,因敵常帶刺鐵絲網行進。

對付子母堡的辦法,就是步炮協同, 小群多路,分頭爆破,小組攻擊,保持強大的預備隊專打敵反沖鋒。火、爆、突之間搞好協同配合。

華北的石家莊戰役是解放戰爭奪取的第一個大城市,在攻堅之前,朱德總司令親自指導晉察冀部隊,強調火力,爆破,突擊相結合,就是勇敢加技術,解放戰爭很快就進入連續的城市攻堅戰,全軍都應盡快掌握攻堅戰術。

在此之前,總司令親自抓了華北的軍工生產,華北軍工已經能制造擲彈筒和中小口徑迫擊炮,還有硝胺炸藥。為滿足攻堅戰需要,朱總司令指示各軍工廠滿負荷生產炮彈手榴彈和炸藥,不僅供應華北,而且供應華東,西北野戰軍的炸藥也來自華北。無論是影視還是歷史書籍,很少見解放軍炸藥跟不上,原因就在於此。

城市攻堅的提出和重視是總司令的重要貢獻,1948年朱總司令曾與參加城南莊會議返回的陳毅粟裕一起去濮陽華野西兵團駐地慰問,在路途中辦了兩件大事,都和攻堅戰有關,一是專門和陳粟一起,察看了元氏縣的城墻。元氏是平漢線上的一座小城,城墻是石砌的,極為堅固,大口徑重炮都破壞不了。打石家莊,朱老總專門從華野調了一個105榴彈炮營支援晉察冀部隊,因路途耽誤沒有趕上總攻,即用來打元氏攻堅戰,石家莊打了六天,小石頭城卻用了半個月,因為用的是坑道爆破,挖坑道耗時費力,總司令三人主要是來察看爆破效果。

坑道爆破在滇西的松山戰役中,國民黨軍用過。步兵送炸藥包炸工事,國民黨很少見。

朱老總辦的另一件大事,是給華北局領導發電,指示要全力運炸藥支持徐向前打臨汾,不要做時間限制,如果打不下來就放棄,不僅前功盡棄,也鍛煉不出攻堅部隊來,後方不要做出停止攻擊的決定。這兩件事都是為了推廣石門攻堅經驗,促進爆破戰術在全軍的使用。徐帥非常感動,用72天時間,用坑道爆破轟開了了臨汾。

戰略決戰中,解放軍更多的是村落攻堅戰,國民黨軍只要被圍,馬上依托村莊構築工事死守,碾莊、雙堆集、陳官莊無不如此,除了使用炮兵,還要靠爆破。

為什麽有了重炮,攻堅還要用爆破?

華野三縱以擅長爆破聞名,大決戰之前,三縱司令員何以祥正好在石家莊養傷,被周恩來副主席和朱老總專門叫到西柏坡,了解華野部隊使用爆破的情況。周副主席說何以祥,你介紹一下你們的攻堅戰術,優缺點都可以說,實事求是。

當問到為什麽大炮不能發揮主要作用時,何以祥說: 我們沒有那麽多炮,更沒有那麽多炮彈,不可能全部摧毀敵人的地堡和暗堡,殘存的目標還得靠炸藥。

朱總司令說, 你們縱隊的炮兵力量還是比較強的呢!

何以祥說,我們攻堅多,繳獲的炮多一些,可是帶不動,供不上。而且像地堡暗堡子母堡等永久性半永久性工事,非直接命中是打不塌的,還得用炸藥,一個一個解決。

周副主席轉頭對總司令說, 目前,對炮兵的威力是不能講的太過分了。

總司令說, 應該充分發揮我們現有炮兵的威力,可是不能造成依賴炮兵的觀念,更不能造成沒有重武器就不能打勝仗的說法。

何以祥又說:我們體會,攻堅戰鬥最重要的是指戰員的勇猛頑強,在幾次攻擊失利,傷亡很大的情況下,還能夠組織剩余部隊再次攻上去,一個班面臨幾倍敵人的反撲,仍然能堅守突破口,這些都是勝利的關鍵,沒有這一條,什麽也談不上,現在還是敵強我弱,每一仗都很艱苦,采用爆破和炮火相配合的威力,才能消滅敵人。

何司令員晚上受到五個菜的招待,按照西柏坡標準,前線回來的同誌一般是兩菜一湯。

了解完了爆破,華野特縱司令員陳銳霆,華北炮兵旅旅長高存信,又一起被召到西柏坡匯報炮兵情況。

由此可知,即使有大量炮兵,也從來沒有什麽窮則迂回穿插,富則火力覆蓋的說法,解放戰爭後期,打錦州用了600門炮,打天津用了1200多門炮,打太原用了1300多門炮,也沒有炮聲一起,白旗亂舉那種景象,仍然要靠步兵進行連續爆破,兵力火力全面占優,解決戰鬥仍然要靠步兵,仍然要付出很大的傷亡,這是攻堅戰的特點。

再如總攻太原,四野支援了一個炮一師,有150重炮,對解放太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這個作用,主要是壓制閻軍炮群和掩護步兵沖擊,而突破太原城垣,攻城部隊分十二路破城,重炮打破壞射擊,只在城墻上開口兩處,其中一處因為坡陡,步兵進行了再次爆破,破壞射擊效果不佳的原因,還有一個是煙霧遮擋了城墻,而在戰前為了不暴露突破點,沒有進行試射。有的部隊是用最原始的搭雲梯登城的,比如179師,也就是臨汾旅。

打錦州舍身堵槍眼的烈士梁士英,留下了對蔣軍碉堡的爆破心得,磚石結構的用炸藥包放在射擊孔下效果最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用爆破筒沿射孔插入威力最大,爆破是群眾性的發明,也是群眾性的戰術,爆破,是進攻專用。是連隊勇敢的標誌。

國民黨的哪個總司令研究這些,又有哪個部隊攻擊野戰工事,隨身帶著大小炸藥包,見了鹿砦鐵絲網就炸上天,見了壕溝就炸土填平,又有哪個部隊的爆破人員評功優先,津貼待遇高於普通士兵?要有了,就沒有塔山蒙特內哥羅徐東那些阻擊戰了。

涇渭分明,容不得渾水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