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近又一次成為了國際輿論的焦點。這次,它不僅僅是在邊境問題上發聲,而是跟歐美國家一起,對中國動手了。美國和歐盟早在幾個月前就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加征了高額關稅,然而印度這次更進一步,選擇對中國和越南的鋼鐵產品施加制裁。這個舉動不僅讓中國措手不及,還引發了俄羅斯的不滿——畢竟,印度和中國、俄羅斯都是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的成員。印度這波操作到底是為了什麽?我們來看看其中的緣由。
自今年6月以來,美國聯合歐盟、加拿大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開出高額關稅。美加的關稅直接高達100%,不加掩飾地展現了他們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而歐盟雖然關稅相對較低,最高為38.1%,但其真實目的是為了獲取中國新能源技術的核心機密。這三方在對華制裁方面早已明牌上陣。而就在中方和歐美國家針鋒相對的時候,印度卻悄然加入了這場制裁潮流。
不久前,印度財政部釋出了一項新政,決定對中國和越南部份鋼鐵產品加征12%至30%的關稅。名義上,印度是為了「保護本土制造業」,實際上卻是趁火打劫,想跟著西方一起對中國下手。其實,中印雙方從今年6月底就開始在鋼鐵關稅問題上進行磋商,但最終還是談崩了。這讓印度覺得時機成熟,便趁著歐美對中國施壓的機會,也「趕潮流」地加入了制裁陣營。
印度這一舉動背後其實並不復雜。首先,莫迪政府近年來大力推行所謂的「印度制造」政策,希望仿效中國的制造業崛起路線,透過人口紅利來提升國家經濟水平。然而,印度的制造業基礎薄弱,尤其在鋼鐵產業上嚴重依賴進口。因此莫迪政府希望透過加征關稅,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扶持本土產業。
這種「自力更生」的想法雖好,現實卻不盡如人意。印度的制造業體系相對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依賴進口的局面並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即便透過關稅暫時壓制住了進口需求,長期來看,印度依舊無法擺脫對外界的依賴。
除了經濟上的考量,中印之間長期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是印度此番對華強硬的關鍵原因。自2020年以來,印度對中國的打壓力度逐年升級,從禁止中國的手機套用,到限制中企投資,甚至沒收中企在印度的合法資產,印度的對華政策可謂是一波接一波。莫迪政府更是在公開場合多次表態,稱只要中印邊境問題一日不解決,兩國關系就不會走向正常化。
不過,印度的強硬態度似乎並沒有動搖中國的立場。對於中方而言,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競爭對手。盡管印度人口超越了中國,經濟也進入了全球前五,但從工業基礎、科技水平到國際影響力,印度與中國的差距依舊顯而易見。更重要的是,印度希望透過加征關稅、限制投資等手段逼迫中國讓步,這種策略從長遠來看幾乎不可能奏效。
讓人更為關註的是,印度不僅在雙邊貿易中頻頻對中國發難,甚至在金磚國家內部也不甘寂寞。最近,莫迪拒絕出席上合組織峰會,並在金磚國家內部推行的新結算機制上,公開與中國對立。這一舉動讓金磚國家的另一位重要成員——俄羅斯,感到非常不滿。
金磚國家的核心成員是中國和俄羅斯,尤其是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俄羅斯正將其戰略重心轉向東方,尋求與中國在經濟、能源等多個領域的深度合作。印度的對華挑釁不僅是在和中國較勁,也是在向俄羅斯發出訊號:我不會輕易跟著中俄的步伐走。這種行為自然引發了俄羅斯的反感,畢竟,印度的態度讓金磚國家內部的共識難以達成,甚至阻礙了重要議題的推進。
面對印度的種種挑釁,俄羅斯並沒有直接反擊,而是采取了相對溫和的態度。作為今年的金磚輪值主席國,俄羅斯原計劃在10月的金磚峰會上正式提出新結算機制,但因為印度的阻撓,俄方不得不暫時調整立場,聲稱該機制仍在研究階段。雖然俄羅斯的表態較為溫和,但實際上,它已經對印度的行為表現出了不滿,未來很可能會在其他問題上對印度采取更強硬的立場。
隨著金磚國家峰會的臨近,國際社會將繼續關註印度在這場賽局中的表現,看看它能否透過這些「冒險」舉措,真正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