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曾經是制造業發達的象征。
然而如今德國卻陷入了大規模去工業化的危機之中,這一切從大型企業裁員和關停工廠開始變得明顯。
為什麽曾經發達的德國制造現狀會變得如此糟糕?
據德國的內部訊息,這個背後顯然有著不可告人的原因。
不僅如此,德國甚至已經將自己的命運交到了美國手中,眼看著朔爾茨聯合政府要垮台的大勢所趨,難道真的救不回來了嗎?
擺在德國面前的路何去何從?
本章一起來了解一下現今德國所面臨的困境和原因。
德國現狀。
隨著德國的去工業化現象愈演愈烈,許多工業企業的發展都舉步維艱,大型企業紛紛選擇裁員或者關停工廠,以此來削減公司開支、維持企業的生存。
顯然這樣的舉動不僅會影響到工業領域的發展形勢,同樣也會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因為關停工廠意味著會有更多的人 沒有收入來源。
不難看出,德國去工業化行程已經有進一步加快的趨勢。
這次危機的成因眾說紛紜,但是普遍認為主要歸結於三個方面:能源危機、產業外流和科技滯後。
首先來說,俄烏沖突對德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眾所周知,德國一直以來高度依賴來自俄羅斯的能源供應。
如燃油、液化天然氣等燃料是保持德國工業正常運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
但是隨著俄烏沖突不斷升級,西方國家開始對俄羅斯進行制裁、抵制俄羅斯商品和服務。
借此機會,美國也在其中沾沾自喜,趁機加強了與德國之間的關系。
然而這種「加深關系」毫無疑問是要讓德國在沒有俄羅斯能源的情況下仍能夠保證其工業正常運轉。
所以美國開始鼓勵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等。
同時還給出一套替代方案,以此來取代燃油等傳統化石燃料。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由於可再生能源研發技術門檻比較高、時間周期也較長,而德國原本就已經在此方面進行了發展,但是由於一系列原因並沒有進行深入研究積累更多經驗,所以最終讓德國置身於一個非常被動的狀態。
於是德國想要尋求其他國家來救濟,但是這無異於難以找補其缺失的一塊拼圖,最終只能導致德國失去更多其他國家對其商品交易。
如中國、印度等國均是如此,最終只能大振幅減產出售自己的商品,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德國所需商品資源越來越少,形成惡性迴圈。
其次,德國的汽車產業並不是完全處於落後階段,相反在電動汽車領域也可以說是走在前列。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占全球80%的電池生產量,其次是日本,再往後才是德國。
然而在電動轎車方面,德國也不甘示弱,其銷量僅次於中國,在全球排名第二。
盡管如此,但是由於日本等國家對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研究比較迅速,所以最終還是使他們的物價比德國要低,從而吸引了更多外界消費者自願前往日本進行消費,而不是選擇去高消費的德國消費。
甚至是連曾經同樣在歐洲有著極大發展前景的法國都在逐漸超越德國,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更別提日益趕超的中國了。
實際上在過去的時候,中國可以說是落後於德國、法國等工業已開發國家,但隨著中國日益提升,逐漸超越了許多已開發國家,所以也正是近年來中國效能優越價格卻相對低廉的商品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國消費者。
所以現今仍然選擇前往德國進行工業資產品消購的人已經非常少了。
除此之外,新技術時代已經全面開啟,人工智慧已經成為未來智慧時代一部份,無論是哪個國家都必須順應潮流進行發展,但是中國對此也一定是走在前列。
而中國和美國等國家其技術均已逐漸開始與世界其他國家保持同步,並且還在加速的發展,所以這也就導致世界其他國家面臨「雙競爭」的狀態,一旦中國和美英等國進行針對性的競爭,最終受損失最多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也更需要及時應對這一局面。
德國聯合政府現狀。
為了回應我們對其大規模去工業化控訴,德國聯合政府方面開始表示:「失業人數並沒有增多。
我們並不是處於去工業化狀態,而只是進入到產業結構最佳化階段。」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朔爾茨此次對外界態度強硬其實更多的是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
畢竟看看他所處於的政黨的支持率就知道了,就連自己人都開始質疑他的能力,而他身邊的人也逐漸從議會走向街頭。所以盡管他聲稱自己並不擔心失業人數的問題,但實際上也並非如此。
畢竟單單是今年一月份就有超過13000個職位宣布裁撤,而到了三月份這個數位還將繼續上升。
可見未來仍然會有更多的人失業,還有更多的企業會倒閉。
從機床加工行業超高達70%的訂單量下降,就可以看出先前的機械及裝置行業也同樣面臨著空前危機。
雖然中國在過去也曾經歷過經濟危機,但是中國很快就轉型成功了,不同於現在經歷經濟危機後很難恢復的景象。
另外,當前朔爾茨聯合政府內部可謂是一團漆黑,其內部各種派系之間充滿了激烈鬥爭,而這些派系之間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所以自然也不一致。
這就造成了當前政府內部缺乏統一、協調的力量,因此做出政策決策時往往困難重重,同時因為在決策環節浪費太多時間精力,所以錯失了挽救經濟形勢發展的機會。
難道現在真的是一切都來不及了嗎?
當然不是,有時候轉機往往就在關鍵的一步,當下中國正與蘇聯之間進行談判,有望逐漸恢復與其之間的友好關系,這樣不僅我們能夠獲得大量成本低廉且品質非常好的商品,中國同時也能借此機會實作轉型發展。
所以若是國際局勢穩定下來後,中國與中國之間都能夠達到相互合作,於是最終更容易實作互利共贏,這可能會為德國經濟提供轉機。
所以希望朔爾茨能夠過上幾天清靜日子的時候就會面臨著是否合作的問題。
針對外部壓力,內有保護主義外有強硬派,所以彼此之間需要相互妥協才能平息內部沖突。
在面對技術競爭時,應該尋求與其他國家合作,共同應對新技術對全球產業帶來的影響,以保證自身立足之地。
所以面對當下這個局面,朔爾茨需要盡快拿出一個有效的救市方案以安撫國內民眾,否則他要如何繼續執政都是個問題。
而之前我們提到過新能源,如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出現嚴重滯銷,那麽這些產品又會再次被出售至其他國家,這些基礎設施又會被處於情緒激動之下放火燒掉嗎?
德軍甚至連各大工廠都關閉了,實際上在戰場上能夠獲得更多零件產品生產線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
況且如半導體電路板都加工至國外相對較低價值工序的時候,現今國際局勢更加復混成,有時候那些國家需要零件時又會對我們強硬競爭起來,所以這才是讓我們更加深思的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以史為鏡迎接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