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5月14日報道據英國【新科學家】周刊網站5月13日報道,一項大型研究顯示,互聯網接入的增加與全球各地人們幸福感的提升有關。這一研究成果似乎與對智慧型手機已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海嘯般激增的擔憂相左。那麽,真相究竟如何?
報道稱,牛津大學的安德魯·普日貝爾斯基說,雖然對過度使用手機、電腦和其他裝置的擔憂似乎是一種現代現象,但事實上,這些擔憂與過去對某些技術趨勢的擔心——比如擔心人們會迷上電視或電腦遊戲——類似。
然而,智慧型手機迅速普及並且幾乎無處不在,的確是一種更極端的社會現象。與之同時出現的是,近年來,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孩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增加。
大多數試圖研究這兩個趨勢是否有關聯的研究關註的都是西方國家民眾,與之不同的是,普日貝爾斯基以及荷蘭蒂爾堡大學的馬蒂·沃雷使用了一項長期大型研究——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提供的數據。該調查包括關於人們使用互聯網和聯網電話的情況。
這項調查向人們咨詢了8個不同的幸福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以及積極或消極體驗,並收集了人口數據。研究人員分析了2006年至2021年間來自168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萬人的數據。兩名研究人員利用一台電腦對每個國家和地區每年的數據進行了3萬多次分析。
絕大多數分析發現,如果能夠上網,人們更有可能獲得較高幸福感。即便在將收入或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可能上網這一因素考慮在內後,上述正相關依然存在。
普日貝爾斯基說,雖然這種分析不能證明上網能增強人們的幸福感,但上網也許能幫助他們交到朋友或有機會獲得更多工作機會。
令人遺憾的是,上述研究成果不大可能給任何爭論下定論。首先,對社交媒體危害的主要擔憂與它對兒童、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影響有關,比如是否可能助長欺淩、宣揚不切實際的身體形象甚至縱容激前進演化傾向。
蓋洛普公司的調查覆蓋了年齡在15歲至99歲之間的人群,因此,網路對年輕人的傷害有可能被年紀較大者更有抵抗力這一事實所掩蓋。
另一個問題是,有關上網的調查問題僅要求簡單地以「是」或「否」作答——沒有涉及人們上網的時長。
劍橋大學的安德烈斯·羅曼-烏雷斯塔拉蘇說,有可能是這樣的:一定時間的上網對心理健康較好,但過度上網事實上有害。
換句話說,新研究成果可能是在告訴我們,在能夠用手機檢視哪些市場能給農產品開出最高價後,肯亞的農民會變得更快樂,但並不能告訴英國的父母是否應讓不滿13歲的孩子開始使用WhatsApp。
盡管如此,上述研究結果還是為關於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如何改變世界的辯論帶來了新見解。迄今為止所做的絕大多數研究都針對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青少年。上述研究及時提醒人們,新媒體對於其他國家和其他人群而言可能是有益的。
普日貝爾斯基總結道:「(上網)的確能讓你接觸到很多好東西,以及騙局和不同型別的剝削。它從根本上顛覆或挑戰了現有社會結構。」(編譯/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