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據【華爾街日報】4月28日報道,知情人士透露,在歐盟委員會尋求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之際,德國的對華政策卻有所緩和,正在考慮淡化「加強審查中國投資」的計劃。德國政府擔心,嚴苛的投資審查法規不利於吸引外資,可能影響德國經濟復蘇。
報道稱,自德國總理朔爾茨於2021年上台以來,柏林背離了前總理梅克爾持續多年的對華友好政策,轉而開始「抵制中國影響力」。在「轉向」過程中,德國政府加強了對敏感技術的出口管制,並以「安全」為由阻止了多項中國投資。
去年7月,朔爾茨政府推出首份「中國戰略」檔,聲稱中國是所謂「系統性競爭對手」,敦促德國企業透過減少對中國市場、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賴來「降低風險」。
【華爾街日報】稱,在這一時期,德國政府也開始制定新的投資審查法案。德國經濟部的一份檔顯示,法案計劃賦予德國政府新的權力,以審查外國投資的安全風險,並將其職權範圍擴大到更多投資型別。德國官員和分析人士認為,這項計劃針對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中國。
德國經濟部還提議增加一項條款,允許對德國研究機構與外國合作夥伴在關鍵領域的合作計畫進行審查。
但如今,隨著德國經濟持續停滯,德國政府的想法正逐漸發生變化。知情人士透露,雖然德國政府尚未作出最終決定,但這兩個想法都可能被放棄。幾名官員稱,德國政府可能不會起草新的法案,而是選擇修訂現有的界定政府審查投資權力的法規。
德國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修訂法規的舉動依然可能賦予德國政府一些新的權力,例如審查某些企業內部重組或向外國投資者轉讓專利。
4月1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上海發表講話 圖源:視覺中國
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朔爾茨政府擔心,嚴苛的投資審查法規不利於吸引外資,可能阻礙德國重振經濟的努力。但【華爾街日報】指出,在歐盟委員會尋求對中國采取「強硬措施」、對中國電動汽車等商品發起反補貼調查之際,德國選擇淡化「對抗中國」的舉措,可能加劇柏林與布魯塞爾之間的矛盾。
對於這一訊息,德國政府發言人拒絕發表評論。但發言人表示,「投資審查旨在避免德國安全和公共秩序面臨風險,與此同時,保持對外國投資的開放也很重要。」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則稱,德國依然實行現有的投資審查規則,「但最近的經驗表明,規則應該進行改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近年來,德國政客頻頻鼓吹對華「去風險化」,但德國經濟依然高度依賴於中國。德國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4月9日釋出報告稱,德國去年對中國的進口依存度仍與上⼀年相似,「這意味著進口方面的去風險只在有限範圍內進行」。報告表明,盡管在努力「分散風險」,德國企業依然持續依賴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
德國總理朔爾茨已於4月14日至16日存取中國,這是朔爾茨自就任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據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7日介紹,中德兩國一致同意繼續加強戰略溝通,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中歐關系穩定健康發展,反對「脫鉤斷鏈」,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攜手為世界註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林劍表示,中方願同德方一道,以高品質合作應對全球挑戰,以高水平交流深化彼此互信,增進兩國人民福祉,共同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作出積極貢獻。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