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兩國在不久前正式達成了邊境撤軍協定,也就意味著自2020年開始的新一輪對峙暫時告一段落。訊息傳出後,反華民粹高漲的印度社會內部,傳出了很多對莫迪政府的批評反對聲,其中就不乏在印度有名的「知華派」專家。
就職於印度國內頂級對華研究機構——印度中國研究所(ICS)的副主席兼榮譽研究員——赫曼特·阿德拉卡,日前專門撰寫文章,評析了最近被印度媒體輿論所熱議的中印兩國協定撤軍事件。
1.印度「知華派」專家批評莫迪軟弱
赫曼特在文章中引述了印度另一位戰略事務專家——巴拉特.卡納德的觀點表示,中印兩國新達成的邊界協定並不是一個突破,相反還是印度遭受到的一種戰略欺騙。接下來,有關於中印兩軍在邊境巡邏方式的談判,可能會被拖延數年時間,中國會按照自己的時間表行事,而印度將會處於不利的被動。
印度專家的文章中還提到了另一種可能性,便是中國現在達成協定各自撤軍,是為了穩住印度好騰出手來,抽出精力去收拾掉在南海不斷挑釁搗亂的菲律賓。暫時穩定住一個戰略方向,可以更好地集中力量解決另一個戰略方向,而等南海問題解決後,印度專家的暗示顯然就是「中國還是會轉過頭來繼續對付印度」。
類似這樣批評乃至公然反對莫迪政府撤軍的聲音,在印度國內不在少數。其底層邏輯是「莫迪把印軍從對峙前線上撤了下來,這是‘未戰先慫’的行為,莫迪政府的對華政策實屬軟弱無能」。
得說印度輿論能有今天這種奇葩的思維邏輯,那很大程度上還是拜莫迪政府自己所賜。多年來,為了轉移印度內部諸多的尖銳矛盾,莫迪政府一直在蓄意煽動印度民間的反華民粹,開動宣傳機器不斷造謠抹黑中國,大力渲染「中國威脅論」,將中國炮製成對印度領土有圖謀野心的「大魔王」形象。
莫迪此舉得到了印度國內諸多實力派利益集團的大力支持,就比如印度軍方。因為莫迪的「中國威脅論」不止可以轉移內部矛盾、服務於政治,同時還能使得長期與解放軍對峙的印軍,獲得更多的資源扶持與關註度,軍費連年走高就成了必然。
印軍利用對外軍購大吃回扣、上下其手撈油水,這早已不是什麽新聞,只要軍費連年走高,印軍高層就大有油水可撈,自然會出於利益考量而支持配合莫迪的反華挑釁,聯動媒體去煽動印度民間的反華民粹。
02.莫迪煽動反華民粹,反華民粹反噬莫迪自身
一來二去之下,印度民間的反華民粹,早已經被擡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過去印軍一直處在與解放軍的對峙狀態,無論印度政府還是印度軍方,對媒體公眾釋放出來的訊息都是「印軍正在贏」、「印軍一定會贏」。這雖然有助於莫迪政府拉高支持率、轉移內部矛盾,可一旦出現突發狀況的後果也是明擺著的。
對於現在的印度國內輿論來說,莫迪政府的一通操作,就相當於「贏著贏著突然撤軍了」。前一天的印度輿論還在大肆鼓吹「反華必將獲勝」,等明天就直接變成「我們印軍撤了」,這如何能讓印度民間已經被起了高調的反華民粹接受得了?招致批評反噬就成了必然,原先被對外轉移的矛盾,這時候全部會以民粹形式積壓爆發出來。
莫迪政府一直透過反華手段對外轉移矛盾,可這些矛盾本質上並沒有轉移出去,只不過是在印度社會內部換了一種形式積蓄下來。反華民粹本就是印度國內一個「巨大的煤氣罐」,任何撤軍、失敗的行為都會是電炸煤氣罐的火星,畢竟「極端民粹是建立在擴張與進攻之上不允許失敗」,這已經是一條歷史鐵律。
莫迪利用民粹搞反華政治操弄搞了這麽多年,最後把自己給搞得陷了進去遭受反噬,這恐怕是莫迪自己也沒想到的。但另一方面我們還是要說,盡管印度社會現在已經有此起彼伏的對莫迪批評和反對聲,但這也並不是我們坐看笑話、麻痹大意,對印度掉以輕心的理由,對印度仍需提高警惕。
印軍的本輪邊境撤軍,本質上來說很大程度上是印軍脆弱的後勤補給能力,支撐不起前線規模龐大的印軍邊防部隊,所需的大量冬季補給所致。與其被耗死在高原邊境上挨凍受罪,還不如先撤下去扛過冬天再說。
而這也就意味著,等到大雪封山過去,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後勤補給壓力得以減輕的印軍,有很大機率會卷土重來、再上邊境。考慮到印度國內目前這個民粹波動的狀況,莫迪屆時大機率也只有這麽選。
畢竟對莫迪來說,安撫自己一手養成的反華民粹,那是給未來留隱患埋雷沒錯;但若是不安撫,任由「莫迪對華軟弱無能」這股民粹浪潮發酵下去,那留給莫迪的大概就只有「粉身碎骨」,政治生命提前結束這一個結局,該怎麽選自然是不消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