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俄緊急推進中俄蒙能源管線計畫,中方調和,面臨美方高強度施壓

2024-04-18國際

關於中俄蒙天然氣管道的推進,其背後原因是否僅僅是資金問題?俄烏沖突中,中國扮演了調和的主要角色,戰爭的結束是否已進入倒數計時?美國實施了新一輪的密集壓力政策,中國應如何進行有效反制?美國高級官員訪華並提出中美共同管理台獨的方案,中國政府應如何回應?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16日的報道,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莫恰爾尼科夫在俄羅斯國家油氣論壇期間透露了中俄能源管道計畫西伯利亞力量二號的最新進展。他表示,中俄兩國正在就價格進行商討,一旦兩國就價格達成一致,將簽署西伯利亞力量二號的管道建設協定。

這並非俄羅斯第一次就該管道的計畫進度對外放風。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亭在2023年3月份曾透露,中俄兩國已經就該計畫幾乎所有條件達成一致。2024年初,又有俄羅斯的訊息指出,中俄兩國已經進入了供氣價格的商議階段。如今,根據俄羅斯的最新放風來看,中俄兩國就天然氣供氣價格的商議仍在順利進行中。

令人欣慰的是,中俄之間的大型跨國合作計畫正向前推進,盡管其中某些方面令人感到不解。通常情況下,這類計畫不會頻繁地公開其細節進展,而是在取得關鍵進展時進行集中釋出。然而,俄羅斯似乎特別願意頻繁地對外公布其與中國在能源領域的合作細節,甚至包括正在商議的定價問題,都會多次重復提及。

這種做法背後實際上反映了俄羅斯對中俄蒙能源管道計畫的迫切需求,俄羅斯迫切需要這條管道來擴大其天然氣出口能力。隨著俄烏沖突的升級,歐洲開始全面禁止俄羅斯能源,而能源出口一直是俄羅斯的主要外匯收入來源之一。因此,俄羅斯只能尋找新的出口方向來填補歐盟市場空缺,而中國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出口物件。

然而,由於在戰前,對歐洲的天然氣出口在俄羅斯總出口量中占據了很大比例,在長達兩年的經濟東移過程中,俄羅斯一直未能解決因歐盟市場缺失而導致的天然氣出口減少問題。根據2024年初俄羅斯中央銀行公布的數據,由於國際制裁和供應鏈重組等原因,2023年俄羅斯的油氣收入下降了23.9%。

在2023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出現了顯著下滑,全年出口量約為680億立方米,達到了自198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2022年相比,這一數位減少了約三分之一,而與2021年戰爭前相比,減少了約兩倍。受此影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遭受了2910億盧布的虧損,其整體收入下降了三成,營業利潤更是縮水了80%。

與此同時,中國對天然氣的需求量巨大,2023年天然氣進口量高達1650億立方米,全年總消費量更是達到了3917億立方米。隨著中國持續的能源轉型,對相對清潔的天然氣能源的需求將持續增長。向中國市場出口天然氣,顯然是俄羅斯擺脫當前經濟困境的有效途徑。

然而,當前中俄之間的天然氣運輸能力尚顯不足,目前年運輸能力僅為150億立方米左右,盡管未來將逐步擴大至380億立方米,但這一數位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預計年運輸量將達到500億立方米的「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天然氣管道計畫,成為了俄羅斯關註的焦點。

正是出於這種需求,我們看到了俄羅斯急於推動這一管道計畫盡快落地的跡象。

對中國而言,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無疑是促進其能源結構轉型的一大福音。這一合作不僅有助於減少對國內資源的依賴,而且預示著中俄在遠東地區的大規模開發合作即將展開,為東三省的振興註入新的活力。

然而,俄羅斯面前仍有一個重大挑戰,那就是蒙古國的態度。蒙古長期推行所謂的「第三鄰國」政策,試圖透過西方的支持來平衡中俄的影響力,這成為西伯利亞力量二號天然氣管道建設的關鍵阻礙。即便中俄就價格問題達成一致,蒙古的態度仍可能對管道的建設進度產生影響。

因此,俄羅斯可能需要更加專註於與蒙古的溝通,利用其自身的影響力,積極展開對話,以期加快管道計畫的實施,為兩國帶來新的增長機遇。

在中俄緊密合作的大背景下,與中國有著復雜關系的烏克蘭也在觀察這一動態。在德國總理朔爾茨最近的三天訪華期間,他與中方就烏克蘭危機達成了共識,雙方都強調尋求盡早實作和平解決。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隨後發表講話,對朔爾茨與中方的溝通表示感謝,並稱贊中國在推動烏克蘭恢復和平的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他還表示,烏克蘭正在尋求中國的支持,以促進即將在瑞士舉行的和平峰會取得成功。

在16日那天,俄羅斯也表達出希望中國能作為中間人促進和談的意願。俄羅斯總統的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在新聞釋出會上明確表示,莫斯科對北京在俄烏危機調解中保持的平衡態度表示歡迎。

因此,中國似乎已悄然站在了促進俄羅斯與烏克蘭和平對話的前沿,預計將在俄烏沖突的解決中發揮關鍵作用。

中國推動俄烏進行和平談判的實力是有目共睹的。在這兩年無戰的時期內,中國始終持中立態度,並不僅限於發表關於政治解決俄烏沖突的重要檔,還曾兩度派遣特使前往歐洲,包括俄烏及其他相關國家,以了解各方的觀點。可以說,中國對這場沖突有了足夠深入的了解,並持有正確的立場和做法。

中國作為調停俄烏沖突的中間人,對沖突雙方以及其他相關方來說都是一個好訊息。俄烏雙方已經在戰場上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內問題重重,迫切需要結束沖突,恢復民生和經濟。

同時,近年來為了支持烏克蘭,西方國家已經耗盡了武器庫存。在美國,關於對烏克蘭援助的問題更引發了嚴重的政治分歧。在全球政治和經濟下行的周期中,這種情況對美國和歐洲來說都不是好事。

因此,讓中國作為橋梁,彌合俄烏之間的分歧,推動沖突的和平解決,是當前俄烏各方最佳的選擇。

在俄烏兩國紛紛向中國示好的背後,實則掩藏著各自的盤算。俄羅斯急切地呼籲早日實作停火,實則是為了鞏固其對現有領土的掌控,進一步確立對烏克蘭東部四州的歸屬。

與此同時,烏克蘭積極地邀請中國參與和平會議,並透過西方國家之口傳達資訊,意在希望透過中國的影響力,對俄羅斯施加壓力,迫使其結束在烏克蘭占領的領土,以便戰爭能夠以對烏克蘭及西方國家更有利的方式結束。

中國政府對這些如意算盤自然洞若觀火。根據中央電視台釋出的新聞稿,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期間,中國對烏克蘭問題的立場始終堅定而明確。

中國支持和鼓勵一切有利於解決危機、恢復和平的努力,並贊同召開一個得到俄烏雙方認可、各方平等參與、能夠對所有和平方案進行公正討論的國際會議。

中國還堅持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反對核武器或攻擊民用核設施的使用,期望沖突各方能夠處理好糧食和安全問題,並嚴格遵守國際人道法。

這份聲明在處理俄烏雙方的政治訴求上保持中立,既不支持俄羅斯僅透過談判維持現狀的設想,也不贊同烏克蘭在沒有俄羅斯參與的背景下召開國際和會。中國的立場是,支持一切有利於和平解決危機的措施,希望所有相關方能夠坐下來,進行公平公正的對話,以期達到彼此之間的諒解和妥協。

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清晰,其和平倡議的一貫性顯得至關重要。盡管這一立場可能未獲得所有方面的認可,但它確保了任何和平努力都不會因偏見而受損。中國的中立方使,確保了俄烏雙方能夠公正地探討和平之路,避免了偏頗的解決方案導致的潛在失敗。對此,各方應感到慶幸,而非失望。

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也已經認識到,並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根據路透社的訊息,在4月17日至19日舉行的G7外長會議前,義大利外長塔亞尼明確表示,G7將致力於傳達西方的聲音,並探討結束烏克蘭與中東地區沖突的辦法。然而,他也坦承,沒有中國的加入,和平的實作將變得異常艱難。

展望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以第三方的身份,真正推動俄烏和平談判的進展,為世界和平帶來希望的曙光。

與此同時,中國向全球發出了明確的和平訊息,而美國則在推動大國之間的對立,並加強對中國的壓力。

近期,美國多位高級官員集體討論了中國議題。美國國務院的發言人米勒在4月16日的G7外長會議吹風會上透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在義大利舉行的G7外長會議上,表達對中國支持俄羅斯國防工業的關切,並計劃在未來幾周內存取中國,就這一問題面對面進行討論。

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之際,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手段。她在存取期間的16日發表聲明,針對伊朗近期對以色列的所謂「史無前例」的攻擊,美國政府計劃在未來數天內追加新制裁,旨在削弱伊朗的石油產業。為此,美方計劃與中國、G7成員國以及其他主要國際供應夥伴進行協商。

在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國會眾議院財政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透露,拜登政府正在研究和準備運用新關稅等貿易手段,以對抗所謂的中國的非法市場政策,並解決所謂的產能過剩及傾銷問題。

這一連串的措施,不僅無故指責中國,還對中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進行了幹涉。美國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實際上只是出於自身產業競爭劣勢的考慮,試圖透過給中國貼上這一標簽來抑制中國的產業發展,以此保持美國在技術和競爭方面的優勢。

美國將中國對俄羅斯的援助視為一種策略,意在聯合中俄兩國對抗美國,其目的是為了削弱中俄之間的雙邊合作,提高美國遏制兩國關系的效率。至於要求中國參與制裁伊朗,這更是直接幹涉中國內政的行徑,企圖迫使中國違背國際法,與美國保持一致。

透過這些行動,美國政府期望透過對中國的強大壓力,迫使中國在經濟政策上對美國作出讓步,進而改善和調整中美之間的關系,使其按照美國的設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