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哦?烏克蘭戰爭歸根結底涉及波蘭,那裏才是俄羅斯的痛點

2024-02-12國際

當普亭說話時,我們應該傾聽。

美國人從未要求上東歐歷史課,但我們正在上。塔克-卡爾森最近前往俄羅斯采訪維拉迪摩-普亭。普亭拒絕接受其他西方媒體的采訪,但是,選擇了塔克。其實,這並不奇怪;在過去兩年裏,塔克幾乎瘋狂地專註於推動反烏克蘭敘事,並因此成為俄羅斯國家媒體的寵兒。盡管如此,普亭還是忍不住向他最喜歡的西方喉舌發難,調侃他年輕時曾被中情局拒之門外。

訪談的大部份內容都是普亭在說東歐的歷史。他認為,由於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以及歷史關系,烏克蘭理所當然是俄羅斯的一部份。他只是在塔克的提示下才提到北約的擴張。這也是烏克蘭在西方的詆毀者最喜歡的嗜好。即便如此,他也只是簡短地提及。

這是一種美國人不習慣思考的帝國主義。大多數情況下,當我們美國人想到帝國時,我們想到的不是英國人就是納粹。還有,我們在媒體中描繪的大多數虛構帝國,比如【星際大戰】中的帝國,就是這兩者的混合體。因此,我們認為帝國主義者的主要動機,要麽是商業利益和資源開采,要麽是瘋狂的意識形態。我們卻很少想到民族帝國主義。也就是說,一個帝國因為語言和文化的相似性而試圖吞並周邊國家,從而成為特定文化領域的統治者。事實上,英國對愛爾蘭的征服、日本對北韓的征服以及希特勒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並,都有民族帝國主義的重要因素,只是我們往往會忘記這一點。

民族帝國主義正是我們現在在俄羅斯面臨的問題。普亭不想要烏克蘭的小麥農場。他的動機也不是什麽征服世界的意識形態。他只是想讓俄羅斯統治他認為屬於其歷史和語言勢力範圍內的所有地方。

問題是這個勢力範圍到哪裏為止。普亭向卡爾森保證,他對拉脫維亞或波蘭沒有任何企圖。這相當尖銳地將愛沙尼亞排除在外,愛沙尼亞有25%的人口講俄語,盡管是北約成員國,但俄羅斯一直在欺負愛沙尼亞。不過,這裏真正的大象其實是波蘭。

俄羅斯與波蘭

波蘭和俄羅斯的沖突由來已久。16世紀初,波蘭入侵俄羅斯並占領了莫斯科。半個世紀後,俄羅斯反擊,入侵並占領了波蘭的部份領土,瑞典也從西面擊潰了波蘭人。俄羅斯隨後擊敗瑞典人,在17世紀末完全征服了波蘭,統治了一個多世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讓波蘭獲得自由。一戰後,蘇聯試圖重新征服波蘭,卻遭到失敗。之後,他們與納粹德國密謀瓜分波蘭。納粹背叛蘇聯被打敗後,蘇聯允許波蘭保留其獨立國家的官方地位,但實際,波蘭卻受到莫斯科的嚴格控制。20世紀80年代,波蘭透過團結工聯運動再次主張獨立,也就加速了俄羅斯對整個東歐控制的終結。

很顯然,普亭在考慮烏克蘭問題時非常關註這段歷史。烏克蘭的名字來源於一個意為"邊境地區"的詞,很明顯,普亭認為這個"邊境"就是俄羅斯和波蘭之間的邊境。

最初,"烏克蘭"這個詞的意思是一個人生活在國家的外圍,靠近邊緣地帶,或者從事邊境服務。它並不意味著任何特定的族群。

因此,波蘭人千方百計地想把俄羅斯的這塊土地波蘭化,實際上對待這塊土地相當苛刻,甚至可以說是殘酷。所有這一切導致這部份俄羅斯土地開始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而鬥爭。1654年,甚至更早一點,控制烏克蘭的人民向華沙提出要求尊重他們的權利。當華沙沒有答復他們,事實上拒絕了他們的要求時,他們轉向莫斯科,於是莫斯科把他們從波蘭帶走了。

普亭對1600年代以及發生在那個世紀的俄羅斯與波蘭之間的沖突念念不忘。他認為波蘭是俄羅斯在東歐影響力的天然對手,尤其是在烏克蘭問題上。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對的。從語言上講,烏克蘭語介於俄語和波蘭語之間。事實上,有一次,一些入侵烏克蘭的俄羅斯士兵聲稱發現了一種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烏克蘭語。他們發現的語言正是波蘭語。

波蘭一直是最堅定地支持烏克蘭抗俄戰爭的國家之一,其2022年的GDP貢獻率高於除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以外的任何國家,並痛斥美國共和黨人想要放棄烏克蘭。這些絕非巧合。

因此,普亭與過去的許多俄羅斯領導人一樣,將限制波蘭在東歐的實力和影響力視為首要任務。波蘭比俄羅斯小得多,人口只有俄羅斯的四分之一,但它還是足夠大,因此保持對它的征服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俄羅斯征服波蘭的最大成功是在西方列強,具體就是16世紀50年代的瑞典人和20世紀30年代的納粹,從另一側幫助鉗制波蘭之時。

這也許就是普亭在接受塔克采訪時指責波蘭拒絕向希特勒割讓領土,從而挑起納粹入侵的原因。在普亭的宇宙觀中,只有當波蘭承認自己是次要的、從屬的大國時,世界才會恢復正常。

這就是普亭為何如此急於粉碎烏克蘭獨立的線索。在過去的三十年裏,波蘭的權力和自治權得到了自1600年代以來前所未有的擴張。

波蘭如何再次崛起

以下是蘇聯解體後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蘇聯或華沙條約國)與未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的對比圖:

藍色字型的國家經濟表現更好。在加入歐盟的後共產主義國家中,只有保加利亞未能實作快速增長

但是,真正令人震驚的逆轉發生在烏克蘭和波蘭之間。共產主義在歐洲解體時,烏克蘭比波蘭富裕約50%。到2021年,波蘭的富裕程度幾乎是烏克蘭的三倍。

看了這張圖,你就能真正理解為什麽烏克蘭希望擺脫俄羅斯的控制,盡管語言和歷史都是如此。

加入歐盟為波蘭提供了一個黃金交易。波蘭可以從歐洲獲得市場準入和投資,同時保留對本國大部份經濟政策的控制權。波蘭利用這一優勢擺脫了共產主義的影響,利用外國直接投資,尤其是利用來自德國的投資,將自己改造成了一個制造業強國。

波蘭模式

除了外國直接投資和市場準入之外,波蘭人還非常清楚地意識到,從俄羅斯式的體制轉向歐洲體制有助於他們的繁榮。下文摘自馬辛-皮亞特科夫斯基的【歐洲的增長冠軍】:

在文化上,波蘭得益於強調"回歸歐洲"的社會共識。共產主義被視為歷史性的偏差和外國如俄羅斯的強加。因此,波蘭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希望波蘭加入歐洲聯盟。波蘭社會願意為加入歐盟做出必要的犧牲,從而獲得一個"正常"歐洲國家的象征性地位。這些犧牲包括采用和實施西方的制度和做法,具體就是加強法治;實施現代銀行、金融和教育制度;減少腐敗等。這一過程最終取得了成功,並形成了一個正反饋迴圈,導致了更快的增長。

基本上,被普亭稱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災難"的蘇聯解體,讓波蘭在幾個世紀以來第一次擺脫了俄羅斯的勢力範圍,從一個有爭議的邊陲國家變成了一個完全的歐洲國家。

很明顯,波蘭的經濟成就直接威脅到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統治。波蘭的富裕可能是烏克蘭人極力推動加入歐盟的一個重要原因。2014年,親俄總統維克托-亞諾科維奇因抗議活動而逃離烏克蘭,並引發了俄羅斯最初的入侵,而這一切都與加入歐盟有關。美國學者喜歡談論普亭如何擔心烏克蘭可能取得的經濟成就會挑戰俄羅斯的力量,同樣,波蘭成功的例子也有類似之處。

如果說加入歐盟讓波蘭在經濟上擺脫了俄羅斯,那麽加入北約則讓波蘭在軍事上得到了類似的好處。波蘭有史以來第一次實作了西部邊境的完全安全。在美國安全保障的保護傘下,波蘭可以自由行使戰略自主權。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就是其中的一部份。

這兩者之間存在著協同作用;波蘭經濟的顯著崛起,正在支持著它的戰略獨立。就在德國、英國和美國對增加國防預算猶豫不決的時候,波蘭正著手進行大規模的國防建設。

在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鄰國烏克蘭之後,波蘭政府立即開始了一項任務,國防部長馬利烏什-布拉查克稱,透過獲取大量火力並將波蘭武裝部隊的規模擴大一倍以上,波蘭結果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

波蘭總理馬特烏什-莫拉維耶茨基在1月份宣布,烏克蘭戰爭的行程意味著"我們必須更快地武裝自己",並將目標提高到占國內生產毛額的4%,同時暗示在未來十年內甚至可能要提高到5%。

波蘭人口較少,即使人均GDP較高,也無法達到望其項背俄羅斯的總體軍費開支。但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經驗表明,即使不考慮北約的援助,任何試圖征服裝備更為精良的波蘭的行為都頗為危險。波蘭還能支持烏克蘭抵抗俄羅斯,並加強愛沙尼亞和其他波羅的海國家的防禦,以應對可能的後續入侵。

換句話說,即使烏克蘭垮台,普亭與西方之間的根本沖突也不會減少,因為這實際上與波蘭有關。波蘭在西方支持下取得的成功,是對俄羅斯統治普亭認為是其合法勢力範圍的主要挑戰。只要波蘭富強獨立,1600年代的普亭仍記憶猶新,他就會始終覺得俄羅斯受到了直接威脅。

約翰-米爾斯海默等在美國為俄羅斯辯護的聰明人,可能明白這一點。當米爾斯海默談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動機是北約的擴張時,他的說法是俄羅斯擔心烏克蘭最終會加入北約。這讓他看起來相當愚蠢,因為烏克蘭並沒有考慮加入北約。但是,他真正考慮的可能是波蘭在1999年加入北約的問題,即使他不想大聲說出來。正是波蘭的加入,代表著俄羅斯傳統勢力範圍的長期大幅縮減,也幫助俄羅斯的傳統競爭對手重建了自己的勢力。

正因為波蘭是北約成員國,所以只有北約解體,或者透過拒絕回應根據第5條提出的互助請求而有效解體,才是普亭以他想象的方式統治東歐的唯一希望。波蘭領導人當然知道這種情況有可能發生,尤其是考慮到德國長期束手無策,以及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對北約的反感以及對波蘭越來越多的反感。這也是他們如此迅速地加強軍事力量的原因;他們知道第5條並不是無敵的魔法盾。

不幸的是,波蘭的下一步行動顯然是尋求核武器。北約有時會與德國等正式的無核國家共享核武器;波蘭已要求加入該計劃,在自己的土地上獲得核武器。但是,如果北約拒絕,或者如果川普再次當選並有可能放棄北約,那麽,如果波蘭開始實施自己的核武器計劃,我就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三百年後,波蘭終於從俄羅斯的枷鎖下贏得了自由,而且和烏克蘭一樣,波蘭似乎也不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放棄自由。

因此,那些認為讓普亭擁有烏克蘭就能結束東歐沖突的美國人,應該清醒過來。只要波蘭完全獨立、經濟成功、軍事強大,普亭就會覺得俄羅斯作為東歐主人的地位不安全。事實上,在俄羅斯領導人學會尊重波蘭並與波蘭和睦相處之前,我擔心像現在這樣的沖突還會重演。

諾亞-史密斯2024/02/10諾亞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