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10月25日,在緊急召開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會議中,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提案的透過,標誌著中國正式「重返」聯合國。
在對該提案投票時,聯合國方面有76票贊成、35票反對,還有17票棄權,支持中國的國家占據了壓倒性優勢,投票結果也符合聯合國投票超過2/3方能生效的規定 。
可是在一片欣喜中,馬爾他代表卻顯得有些突兀,因為他們是全歐洲唯一投反對票的國家。
馬爾他作為 「地中海心臟」 ,由於地理位置極為優越,所以經濟發展迅速,很早就成為了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可經濟發達的馬爾他,受限於國土面積狹小,在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方面較為薄弱。面對英國荷蘭以及法國這些新型殖民帝國的侵蝕,馬爾他非但沒能保持住自己在拉美的殖民地,甚至連本國都開始國土淪喪。
1798年6月,拿破侖率領法國軍隊攻占馬爾他,並且將馬爾他騎士團直接驅逐到沙俄地區;1800年英國將法國軍隊趕走,從而開始了自己在馬爾他的殖民統治,馬爾他騎士團依舊沒被允許回國。
就這樣,經濟高度發達的馬爾他成了各大殖民帝國眼裏的一塊 「肥肉」 ,飽受西方大國的侵略之苦。
按道理來說,被侵略的國家之間應該同仇敵愾,將槍口一致對外,可馬爾他卻非但沒有選擇支持中國,反而成為了美帝主義的 「應聲蟲」 ,走上了與中國截然不同的道路 。
面對其他西方強國的威脅,馬爾他沒有從自身找辦法,而是直接采取了親美路線、投身於美國麾下,以求庇護,在經濟、外交等等方面都是對美國亦步亦趨,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馬爾他會投反對票了。
然而在投標現場卻出現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馬爾他同屬歐洲的其他國家為中國投下了贊成票。
當時在聯合國有著27個投票權的歐洲國家中,有23個國家對這次投案提了贊成票,三個國家對此投了棄權,唯有馬爾他選擇了反對,也正是有了其他國家的襯托,馬爾他才顯得愈發突兀。
要想明白歐洲國家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奇異的票型,我們還得聯合當時的國際情況來看。
首先,東歐國家們大多唯蘇聯馬首是瞻,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自然是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的。
像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以及南斯拉夫這些國家,在當時都是蘇聯的 「麾下大將」 ,他們選擇支持中國不足為奇。
其次,以法國、英國為代表的歐洲老牌強國,雖然說也長期接受美國方面的援助,但他們本身有著很強的自主性,是嚴格反對美國插手歐洲事務的,甚至當時還公然打出口號 「歐洲是歐洲人的歐洲」。
在英國、法國都陸續與中國建交、且能打擊美國霸權主義的情況下,這些國家自然不吝於給中國投一票贊成票。
另外,部份西歐小國也給中國投了贊成票,這一點就頗有意思了,而這背後的原因就是當時的美國試圖緩和中美關系,所以釋放了一定善意。
還有一點我們應該明白,實際上在中國返回聯合國問題上,美國早就與中國達成了共識,而雙方爭議的點在於是否驅逐蔣介石在聯合國的代表。
因此在這次投票中,美國的情況也是十分矛盾的,他們一方面想要為國民政府留有一席之地,另外一方面又不願意再因為此類問題繼續與中國 「頂針」 。
這也就導致了歐洲27國的贊成比率高達85.2%,要遠遠高於亞洲的63.3%和非洲的61.9%。
如此看來的話,歐洲的「助力」顯然更多,那我們為何會經常聽到是非洲兄弟把中國「擡」進了聯合國這樣的言論呢?
其實,非洲兄弟們在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是要遠超歐洲國家的。
前面也已經提到,歐洲國家之所以會選擇支持中國,更大意義上是一種順水推舟的 「利益選擇」。
比如說那些東歐的國家,他們作為蘇聯的 「馬仔」 ,在聯合國上投一票贊成票能夠在中蘇兩國面前賣好,自然是前赴後繼。
至於那些西歐國家,除了老牌強國抱著一分 「坐山觀虎鬥」 的意味,那些小國也是有著投機的想法,因此他們的幫助只能說是中國「得道者多助」。
相比之下,那些支持中國的非洲國家所占據的角色不是投機者、旁觀者,而是推動者。
以最簡單的例子來說,中國之所以能重返聯合國,得益於【兩阿提案】,而發起這個提案的23個國家中,有超過半數來自於非洲。
反觀那些西歐國家呢?一個都沒有。
從這裏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倘若沒有非洲兄弟們的支持,中國也只是空有一個繼承席位的 「名義」 ,卻根本就拿不到進入聯合國的 「入場券」 。
【兩阿提案】很快正式透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代表直接被剝奪了聯合國席位、中國也終於得以重返聯合國,整個聯合國會議大廳陷入一片沸騰之中,掌聲雷動。
甚至還有不少的國家代表離開自己的席位,在大廳中跳起舞來,一時間場面極度歡快,而這也是聯合國歷史上都少有的熱鬧景象。
當然,國民政府代表的心情就不是那麽愉悅了,遠在台灣的蔣介石甚至直接聲稱大會否決了 「逆重要問題」 ,認為這是對【聯合國憲章】的公然背叛,直接宣布 「中華民國代表團」 將不再參加聯合國的任何會議,試圖以此來施加壓力。
而與此同時,國民黨外交官員也開始大打苦情牌,言及中華民國是創立聯合國的 「四大國」 之一,如今淪落到這樣的境地實乃大不幸,希望能夠爭取到其他國家的支持。
蔣介石所做的這一切自然都是無用功,因為此刻就連他們背後最大的支持者美國都 「妥協」 了。
而大家之所以會對提案透過表現的如此激動,實在是因為這是各國努力多年的結果,那麽在中國試圖重返聯合國的過程中,究竟曾經遇到過哪些困難呢?
建國之初,周總理就多次向聯合國方面提出意見,認為聯合國應當立即將台灣當局代表的席位廢除、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
只不過在美國的強勢把控下,聯合國方面一直對此報以沈默。
從表面上看,周總理長期的抗議並沒有在聯合國的湖面上掀起波瀾,可實際上早已有許多在聯合國列席的國家心中被埋下了 「公理的種子」 。
隨後,在蘇聯方面的守望相助,以及眾多亞非歐國家的支持下,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呼聲愈演愈烈,美國迫於當時正在與中國 「會談」 ,也不好表現的過於激烈,從而使中美關系再次破裂。
所以聯合國的局面一度陷入了僵持,而這種情況在 「第93計畫」 中的三大提案提出後達到頂端。
艾爾巴尼亞、緬甸等國家提出了 「23國提案」 ,這個提案的主要內容就是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驅逐國民黨的台灣代表。
澳洲、玻利維亞等國家,則是提出了 「22國提案」 ,該提案主要內容是主張保留國民黨在聯合國中的席位,提出要驅逐台灣當局必須要2/3成員的投票。
至於最後由美國和日本提出的 「19國提案」 則是老生常談,主張同時保留 「中國」 和 「中國台灣」 的席位。
看似第3個提案是兩全其美,讓中國一國掌握兩個席位、增加中國在國際會議中的話語權,可實際上這個提案的用心最為險惡。
為什麽這麽說呢?
因為 「一國一席」 是規定,美日等國家的做法,無疑是在制造 「兩個中國」 ,這是試圖分裂中國,是損害中國國家主權的惡劣行徑。
在聯合國大會正式開始後,針對這三個針鋒相對的提案,聯合國成員們爭論不休,而最後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代表加入到聲伐的陣營中來,大多數國家都認為美日等國試圖制造 「兩個中國」 的提案是錯誤的。
面對局勢的逐漸轉變,蔣介石方面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斃,國民黨代表周書楷就曾經多次狡辯,一方面聲稱他們能取得席位,是因為二戰時期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一貢獻不應被抹殺,另外一方面又宣稱 「只有中華民國政府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台灣當局雖然偏居一隅,可那裏仍然是自由和民主的發聲地」 。
然而,公理雖會遲到,卻絕不會缺席,中國最終還是憑借實力與道義,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益,而國民政府的代表們也只能灰溜溜的離開。台灣及澎湖列島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有這樣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