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4日,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一致投票,決定對中國進口的新能源汽車增加關稅。盡管如此,歐盟似乎也意識到不應完全斷絕後路,投票結束後,歐盟委員會隨即表示願意與中國就這一問題展開進一步的談判。
據中國商務部透露,早在9月20日,即歐盟投票前兩周,中歐雙方的技術團隊已在歐盟總部布魯塞爾進行了多輪磋商。然而,遺憾的是,盡管已經進行了8輪磋商,直至12日中方團隊回國,中歐雙方仍未達成共識。
問題究竟何在?
中國商務部表示,中方在磋商過程中充分聽取了中歐業界的訴求和意見,並多次就歐方的具體關切提出務實且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展現了極大的誠意和靈活性。
在新能源汽車問題上,包括在華歐資企業在內的多家中國車企已授權中國機電商會,提出了代表行業整體立場的價格承諾方案,作為當前中歐磋商的基礎。
這意味著,歐盟當前關註的核心問題是中國出口到歐盟的新能源汽車價格過低,涉嫌傾銷。對此,中方承諾將價格控制在雙方均可接受的範圍內。
然而,歐盟方面是否接受這一務實建議呢?
遺憾的是,中國商務部指出,歐盟方面更傾向於與中方車企進行單獨的價格談判。
其動機顯而易見:與中國政府及整個行業談判,歐盟面臨的壓力將大得多;而與車企單獨談判,則情況相反,歐盟將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從這種角度來看,10月4日的投票更像是歐盟為爭奪磋商主動權而采取的施壓手段。但顯然,磋商隨後的停滯表明中方並未受此影響,甚至對自歐盟進口的白蘭地、豬肉等產品采取了反制措施,同時研究提高進口大排量燃油車關稅,讓歐盟遇到了強有力的對手。
那麽,此時的歐盟該如何應對?
鑒於澳洲之前的經歷,有人曾認為這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無法承受利潤損失,很快就會妥協。但出乎意料的是,這一次歐盟表現出了難得的「硬氣」:
10月11日,歐盟宣布對原產於中國的硬木膠合板展開反傾銷調查。
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23年歐盟進口了約75萬立方米的硬木膠合板,價值3.27億歐元,占歐盟整個膠合板市場的30%,其中相當一部份來自中國。
調查的動機與其他將反傾銷調查作為「貿易戰」武器的國家相似,歐盟方面聲稱這些來自中國的膠合板價格過低,威脅到了歐盟本土木板供應商的生存。
此外,歐盟還認為這些膠合板中有相當一部份來自俄羅斯,違反了美歐對俄羅斯的制裁令。
更絕的是,歐盟此次還采取了一項新措施,即從11日開始登記所有進口的中國膠合板,以便一旦裁定傾銷成立,可以從現在開始追溯補稅,防止中國膠合板在加稅前大量出口歐盟。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除硬木膠合板外,中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味精、鍍錫板等產品也已進入歐盟的「調查」範圍。顯然,這一次歐盟決心與中國硬碰硬。
一些新能源汽車真的值得歐盟如此過激反應嗎?
從歐盟的角度來看,確實值得:
首先,在政治上,由於俄烏戰爭持續,抱緊美國大腿已成為歐盟確保地緣安全的唯一途徑。而美國正忙於反華戰略,若不在反華議題上有所表現,歐盟可能無法獲得美國的保護;
其次,歐盟自身也有牽制俄羅斯的戰略訴求。鑒於中國與俄羅斯的友好關系,歐盟此舉意在提醒中國,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只能二選一;
最後,在產業上,汽車工業是歐盟許多國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涉及1290萬從業人員。即使是對華態度最友善的德國,也無法承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沖擊。
相比之下,白蘭地、豬肉等產品的損失只是小巫見大巫,歐盟自然願意承受這些損失以與中國進行反傾銷調查。
那麽,我們是否應該堅決將這場「戰爭」打到底,即使面臨兩敗俱傷的風險,也要爭一口氣,看看到底誰更強硬?
10月12日,香港【南華早報】就此事采訪了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他表示,中國在對歐盟經貿問題上有一個基本原則不能跨越,那就是決不能放棄歐盟這個大市場。
事實上,2023年中歐貿易總額高達8476億歐元,在中國所有外貿物件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東協,高於美國。值得註意的是,對東協的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將東協作為出口美國的中轉站。因此,歐盟實際上是美國之外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二大經貿合作夥伴。
如今,美國在反華道路上越走越遠,並試圖拉攏歐盟一起反華。我們能眼睜睜地看著我們的前兩大經貿合作夥伴拒絕與我們合作嗎?
爭取歐盟市場是打贏與美國「大國競爭」的關鍵。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一些新能源汽車的出口而因小失大。在歐盟做出相關決定後,我們仍堅持與歐方保持磋商,並在此輪磋商結束後邀請歐方到中國繼續下一階段的磋商,正是基於這一認識。
那麽,我們如何才能與歐盟達成利益共識呢?
霍建國認為,中國應進一步擴大開放,並「鼓勵企業在海外投資」,培育更多的合資企業,將中外實體的資源集中起來,共同開展業務或計畫。
簡而言之,中國和歐盟應抱團合作,各自企業到對方市場投資建廠,在利益共識的基礎上達成真正的相向而行共識。這是解決分歧、同時阻止美國人隨意插手的最佳方案。
現在,問題又回到了歐盟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