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世界各國分別在何時加入聯合國?日本1956年,德國1973年

2024-04-28國際

聯合國的形成是在抗擊法西斯的戰爭時期,基於反法西斯聯盟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全球性國際組織。透過1944年在敦巴頓橡樹園的會談和1945年初的雅爾達會議,聯合國的基本框架得以確立,英國、美國和蘇聯等國就創始會員國的資格和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問題達成了共識。

關於創始會員國的資格,所有在1942年1月簽署【聯合國家宣言】的國家或者在1945年3月1日之前對法西斯國家宣戰的國家被認定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此外,英國和美國還接受了蘇聯的提議,同意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納入創始會員國,同時,羅斯福和丘吉爾也將此機會用於包括他們各自的殖民地印度和菲律賓在內的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名單中。最終,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達到了51個。1945年6月26日,在美國舊金山的退伍軍人紀念堂,舉行了【聯合國憲章】的簽字儀式,隨著憲章於10月24日正式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在世界多數國家共同努力下,聯合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使命逐漸實作,其會員國數量也持續增加,聯合國的兩次主要擴充套件發生在20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1.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擴充套件

這一時期的擴充套件與亞非拉的民族民主運動緊密相關。這場運動是與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體制共同發展的,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迅速崛起,一波接一波地推進,其最終導致了殖民體制的瓦解和眾多新獨立國家的誕生。這些國家在獨立後陸續加入了聯合國,增強了全球的和平與民主力量。

特別是非洲的獨立運動最為典型。到了20世紀六十年代末,非洲的政治面貌經歷了巨大的變化,獨立國家從二戰前的3個增加到41個,1960年獨立的國家就有17個,這一年也是聯合國會員國增長最多的一年。

  1.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擴充套件

這次大規模的擴充套件是由於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變動——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巨變。1991年12月25日,蘇聯的最後一位領導人戈巴契夫在電視上宣布辭去總統職務,並當場將核武器控制權交給了葉爾辛,標誌著蘇聯的正式解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創始會員國資格和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其他新獨立的國家在1991和1992年分別申請加入了聯合國。

在聯合國會員國的變遷過程中,德國和日本的影響尤為顯著。

二戰後,歐洲出現了並存的兩個德國,東德和西德最初處於敵對狀態,東德建立了長達165公裏的柏林墻,而西德長期實行哈爾史坦主義,即不與承認東德的國家建立或保持外交關系(除蘇聯外)。然而,新東方政策的實施改善了兩德的關系,1972年底,兩國簽署了一項規定兩者平等友好的雙邊基本條約。基於這一改善,聯合國在1973年同時接納了兩個德國為會員國。

而日本比德國更早加入聯合國。當時阻礙日本入聯的最大障礙是蘇聯的反對,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隨著東西方關系的緩和,日本和蘇聯在1956年10月19日簽署了【共同宣言】,重新確立了兩國間的友好關系,為日本重返國際社會掃清了障礙。1956年12月18日,日本正式成為聯合國的一員。

目前,聯合國的會員國已增至193個。可以說,聯合國的成立和持續發展反映了全球人民對和平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