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那一場「權力的遊戲」算是有結果了。她把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成員名單一公布,之前外界一直好奇歐盟到底誰掌權的問題,這下就有了確切答案。馮德萊恩這一行動就說明,她已經成了歐盟實實在在的當家人了,權力好像比以前還大呢。
美國政治新聞網有訊息說,看馮德萊恩公布的那26名歐委會委員名單就知道,她既穩固了自己的地位,又精心分配權力,從而確保了自己在歐盟裏面的主導地位。
她讓那些支持自己的盟友去擔任重要職位,並且透過一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安排,給她自己在接下來五年任期裏的工作鋪好了路。這麽說吧,歐盟的這場「權力搶奪戰」已經有了結果,很明顯,馮德萊恩是贏家。
其實啊,這次歐委會權力重新分配這事兒,或者說馮德萊恩掌控歐盟,可不是一下子就成的。她花了好幾個月去謀劃呢,一點一點地把那些反對她的聲音給弄沒了。像法國的布雷頓、荷蘭的蒂默曼斯,以前可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到馮德萊恩第二個任期的時候,都慢慢結束舞台了。馮德萊恩的那些對手啊,不是被替換了,就是被擠到邊兒上去了。
馮德萊恩老是越過別的歐盟領導人,直接就做決定,這些決定呢,一般就在她自個兒的「小圈子」裏商量。就這麽著,她慢慢成了歐盟內部的權力中心了。
馮德萊恩宣布第二屆歐盟委員會成員名單的時候,她那「控制欲」又冒出來了。她都沒提前跟歐洲議會好好溝通,就在新聞釋出會上把歐委會成員的各種細節一股腦兒全公布了。這可把歐洲議會惹毛了,都有人指責她這是瞧不起歐洲議會呢。
說起來啊,馮德萊恩在權力之路上的表現,說明她還是有點本事的。她之前跟法國保證過,如果法國把原來的委員布雷頓給撤換掉,那在歐委會就能得到一個更有分量的職位。可實際上呢,法國換來的職位根本沒預想的那麽重要。馮德萊恩這麽幹,讓法國覺得自己被忽悠了。很明顯,馮德萊恩可沒因為馬克龍支持她,就對法國有所關照。
另外,馮德萊恩還使了個「分而治之」的招兒。她能得到更多權力,不只是靠著分配歐委會的職位,還因為她拿分配職位這權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馮德萊恩宣稱,要打破歐盟委員會以前那種「死板的權力結構」,想給每個委員「同等」的責任。這乍一聽好像更公平了,也能更好地推動各個成員國之間合作,可實際上,不少歐盟成員國的外交官覺得,這無非是馮德萊恩進一步穩固自己控制權的手段罷了。
就是說啊,馮德萊恩借著「平等」這個幌子,把權力分散開,這樣歐委會的委員們就各幹各的了,她自己呢,就能在中間操控調控,保證自己永遠是最後拿主意的決策者。
馮德萊恩安排了幾個忠實盟友,像斯洛伐克的謝夫喬維奇、荷蘭的虎克斯特拉之類的人,讓他們當「眼線」,去監督其他委員幹活兒。這麽一安排呢,馮德萊恩就能隨時掌握情況,不讓哪個委員在歐委會裏太厲害,威脅到她的地位。
馮德萊恩搞的這種「分而治之」的策略,在歐盟內部可不是沒引發過爭議的。她的那些支持者覺得呢,這種新權力結構能提升效率。可好多人卻認為,馮德萊恩這麽幹會讓權力過度集中,說不定還會把歐盟委員會的集體決策機制給削弱了,到最後就成馮德萊恩一個人說了算的局面了。
在馮德萊恩玩的這場「權力遊戲」裏,有個人不得不提,就是法國總統馬克龍。2019年的時候,多虧馬克龍和當時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大力推薦,馮德萊恩才順利當上歐盟委員會主席。可馮德萊恩連任之後這次權力重新洗牌的時候,馬克龍的影響力明顯被削弱了。
馬克龍提名斯特凡·塞朱爾內去替換法國原來的委員布雷頓,大家都覺得這個新委員「更聽話」呢。可法國得到的新職位啊,根本就沒有馮德萊恩之前承諾的那麽重要。好多分析人士覺得,馮德萊恩這麽幹,讓法國在歐盟內部的影響力變小了,馬克龍政府也開始擔心了。
總體來講,馮德萊恩搞了這麽一系列操作後,在歐盟確實攥到了不小的權力,可她往後的路啊,可沒那麽好走。咋說呢?她得經過歐洲議會批準,才能正兒八經開啟新一屆歐盟委員會的工作呢。歐洲議會裏頭啊,對她的一些做法早就挺不滿意的了。所以呢,馮德萊恩頭一件要幹的事兒,就是得多去溝通協調,好保證能得到歐洲議會的支持。當然了,在協調的時候,也保不準得做出點讓步啥的。
另外呢,馮德萊恩得和歐盟各個成員國處好關系,得保證每個成員國都肯給她面子,願意接受或者支持她出台的政策。國際局勢越來越復雜了,歐盟碰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多,不管是經貿方面還是地緣安全方面的,這些問題馮德萊恩都得好好考慮。
馮德萊恩要麽接著跟著美國的政策跑,要麽從歐盟自己的利益出發,去跟其他大國處好關系,這兩種情況都將決定歐盟在接下來的五年裏能不能擺脫現在面臨的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