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馬爾地夫總統穆伊茲上台後,就給印度下了「通牒」,即要求印度把在該國駐軍都撤回去。而現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規定期限的最後一天時,印度終於賴不下去,召回了最後一批軍事人員。那麽,為什麽在撤軍馬爾地夫這件事上,印度沒有再造次呢?
(印度從馬爾地夫撤軍)
一、撤軍馬爾地夫,印度按時完成
按照馬爾地夫和印度雙方之間的約定,5月10日是印度撤軍的最後期限,總共分為三個步驟進行。作為第一步,也就是在今年3月10日,印度撤離了駐紮馬爾地夫最南端阿杜環礁的25名印度士兵。
接下來,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撤回其余剩下的駐紮馬爾地夫的軍人。現在來看,印度已經做到了。根據法新社援引印度的官員報道稱,當地時間7日和10日,分別有50名和27名印度士兵按時撤離。
事實上,對於從馬爾地夫撤軍這件事,印度方面是極其不樂意的。
據了解,從開始撤軍到最後全面撤離的這幾個月時間裏,印度並沒有為結束軍事部署而公開舉辦任何紀念儀式。
(印度總理 莫迪)
當然,印度保持這樣的態度,也在意料之中,畢竟此次撤軍的意義不僅重大,而且在外界看來,頗有種被「掃地出門」的感覺。
要說起來印度從馬爾地夫全面撤軍這件事,其實兩國已經協商很久了,在國際社會上也鬧出不小的動靜。當時穆伊茲成功當選總統之位後,就明確釋出訊息稱,印度必須撤走所有在馬爾地夫的軍隊,且給出的最後時間是在3月15日。
但已經習慣在南亞「稱王稱霸」的印度,可不願意這麽聽話,但奈何穆伊茲態度特別強硬,所有後面印度也就同意了。不過,口頭上雖然「同意」,不意味著印度會采取實際行動。所以,針對撤軍馬爾地夫這件事,印度是能拖則拖。
(穆伊茲)
二、三大因素影響,印度按時撤離
那麽,問題就來了,奉行「拖」字訣的印度政府,為何現如今會遵守兩國商定的程式,完成撤軍呢?原因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首先,是因為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再耗下去只會更被動。
從印度的角度來看,穆伊茲上台後,就在各種場合督促印度,從馬爾地夫撤離,這確實讓莫迪感到很憤怒。但印度如果真的和穆伊茲硬碰硬,那也不是一件好事,畢竟今日不同往日,印度必然會被馬爾地夫的政權有所顧忌。
(印度給馬爾地夫提供的直升機)
其次,穆伊茲在上台後,一改以往首訪國家選擇印度的做法,而是先到訪了阿聯和土耳其,隨即又繼續繞開印度抵達中國進行存取。
此舉已經擺明了馬爾地夫之後在外交政策的態度,按照穆伊茲的話來說,就是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從本國利益出發。
這顯然已經說明,穆伊茲在努力擺脫扮演「印度後院」的角色。 長此以往下去,那馬爾地夫和印度兩國的關系,必然會越走越遠。因此,為了繼續維護「南亞霸主夢」,印度只好維護和馬爾地夫的關系。
(印度外長 蘇傑生)
三、一見到馬外長,開口就是鄰國優先
而印度為維護「南亞小霸王」的稱號,所做的還不止是從馬爾地夫撤軍。在當地時間5月9日,也就是全面撤軍最後期限的前一天,馬爾地夫外長紮米爾抵達印度進行存取時,並與印度外長蘇傑生進行了會晤。
萬萬沒想到的是,當著紮米爾的面,蘇傑生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印度將堅持「鄰國優先」政策。蘇傑生還強調稱,在馬爾地夫有需要的時候,印度將立即提供幫忙。要知道,在莫迪2014年上台後,就提出了「鄰國優先」的外交政策。而現在蘇傑生再次強調,顯然視為是印度的示弱行為表現。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蘇傑生的再三強調,其實上也證明了印度南亞霸主夢的破碎。不過,印度雖然嘴上說的是「甜言蜜語」,但實際上顯然是妄圖給馬爾地夫餵下「砒霜」。
(馬爾地夫外長和蘇傑生會晤)
原因很簡單,在莫迪喊出所謂「鄰國優先」政策的十年時間裏,在對待鄰國的態度上,尤其是馬爾地夫這樣的小國上,印度深度控制著它們的經濟、外交、甚至是政治等等多個領域。在印度看來,自己的體量擺在那,這些小國必然不敢造次。
而且到了現在,盡管軍事人員已經從馬爾地夫撤離,但印度還多留了個心眼,即送給馬爾地夫三架偵察機,並由文職的「技術人員」,替代撤離的印度士兵。由此可見,在和印度這個國家相處上,馬爾地夫始終要保持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