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你未做完的事我來辦,強森和卡麥隆這「牛津雙傑」果然是哥倆好

2024-05-15國際

自去年11月復出政壇,並「自降身份」擔任英國外交大臣後,卡麥隆的曝光度已經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國際問題的影響力上,他的風頭甚至蓋過了首相蘇納克。

在俄烏沖突問題上,卡麥隆表現出了極其強硬的立場。什麽樣的硬話都敢說,什麽樣的決定都敢做,在國際戰略賽局問題上,甚至有了「越俎代庖」之嫌。

在復出政壇僅僅半年時間裏,卡麥隆已經兩次存取烏克蘭,尤其是在第二次存取基輔時,卡麥隆更是發表了驚人的對俄強硬言論,惹得俄羅斯幾位名嘴憤怒地向其發起了攻擊。

卡麥隆在月初存取基輔時表示,烏克蘭擁有對俄羅斯的反擊權,支持烏克蘭使用英國武器攻擊俄羅斯的境內目標。

對於卡麥隆的言論,紮哈羅娃說,這是英國在借烏克蘭之手發動對俄戰爭。佩斯科夫認為,卡麥隆的言論是在拱火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戰爭。

梅德維傑夫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發文嘲諷卡麥隆和英國,並暗示,若戰爭爆發,會「核攻擊」倫敦。對此,卡麥隆回應稱:不要認為只有你的領土廣闊,文明世界就是我們的縱深。

卡麥隆的這個回應,不僅將梅德維傑夫「懟」了回去,同時也巧妙地駁斥了輿論場上一直以來的一個論斷,即若論核戰,俄羅斯必贏,而英國、法國那點土地面積的國家必輸。

直白地說,當輿論場上充斥著「因為面積大、縱深廣」,俄羅斯在核戰中必勝的說法後,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更有力地駁斥這種明顯不合邏輯的論斷。畢竟,有些國家的面積確實小。而卡麥隆的這個回答卻智慧地解決了這個「縱深」問題。

實際上,卡麥隆的這個說法蘊含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核戰爭的「捆綁原則」。二是「群毆」的事實。不得不說,卡麥隆的這個智慧回應對得起他的「牛津學霸」稱號。

其實,有分析認為,卡麥隆這次「復出」就是奔著這場俄烏戰爭來的。或者說,是在幫助他的牛津同學強森完成心願,即力挺烏克蘭,幹倒俄羅斯。不然的話,他又何必在結束政壇七年後還要自降身份出任外交大臣呢?

顯而易見,卡麥隆復出應該不是為了首相那點薪資。因為,按照強森的說法,首相的那點薪資根本就無法養活他的幾個孩子。因此,有分析認為,卡麥隆之所以復出,有三個原因:

一是英國到了戰略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印度裔首相蘇納克顯然無法完全理解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離岸平衡」戰略。需要一個深諳英國人戰略理念,同時又有豐富經驗的人來把控方向。顯而易見,在英國目前保守派的政治精英中,卡麥隆最合適。

二是英國首相蘇納克擅長經濟,且性格偏軟,在國際舞台上稍顯「霸氣不足」,而做過6年首相,且又人高馬大的卡麥隆顯然更有「鎮場」的經驗和效果。

三是卡麥隆在替強森完成未竟之誌:即支持烏克蘭打贏這場戰爭。而卡麥隆為什麽要這樣做呢?兩個原因:一是強森與卡麥隆並稱英國保守派「牛津雙傑」,哥倆關系好,其理念相似。二是卡麥隆欠強森一個「人情」。

強森與卡麥隆都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雖然不同屆(強森比卡麥隆高兩級),但兩人在校時就相識,並成為了「至交」。所以,在卡麥隆2005年成為保守黨黨首時,立馬就任命強森為「影子內閣」的教育大臣。

正是憑借卡麥隆的「提攜」,才使強森的才華被展現和認可,所以,強森後來競選倫敦市長成功,並獲得了連任。自此後,強森的親民而又「搞笑」的形象便成為了英國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並為他後來成為首相奠定了基礎。

6年的首相任期足以說明卡麥隆的才華和能力。不過,卡麥隆卻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遇到國內棘手問題時不敢「放手一搏」。比如,在他挑起「脫歐公投」,並意外透過後,面對國內的反對意見和歐洲內部的壓力時,他卻不敢強行推進了,於是,他拱手讓出首相職位後「遛了」。

卡麥隆「溜號」後,特蕾莎·梅被趕鴨子上架了,但在3年時間裏,梅首相是毫無作為,導致「脫歐」問題毫無進展。因此,卡麥隆坐不住了,畢竟,那是他惹出的「禍」,也是他的「心病」。於是,卡麥隆私下裏找到強森,請強森「幫忙」。而強森也「正有此意」。

「牛津雙傑」一拍即合後,卡麥隆動用他六年首相積攢的保守派人脈,力挺強森成功當選了保守黨黨首,從而進入了唐寧街10號。上台後的強森以破釜沈舟的心態,將「脫歐」與首相職位「捆綁」,免洗的「制服」了英國內部的「留歐」派和歐盟,有驚無險地完成「脫歐」程式。

強森完成了卡麥隆未竟的「脫歐」之誌,也等於去掉了卡麥隆的一塊「心病」。所以,卡麥隆欠了強森一個「人情」,自然是要「還」的。

論才華、能力和戰略思維,強森沒有任何問題,他的戰略前瞻性甚至不亞於丘吉爾。可是,有才華的人往往也是「缺點」同樣突出。比如,自由散漫就是強森的「軟肋」。所以,疫情期間的一個「派對」和其他散漫行為讓強森不得不辭去了首相職務。

俄烏沖突爆發後,強森迅速做出了不能讓烏克蘭戰敗的研判,並付諸實施了。因此,在西方大國領導人中,強森第一個在電話中告訴澤連斯基:堅持,援助馬上就到。顯而易見,給了基輔政權信心。

強森還是第一個在戰火中存取基輔的西方大國領導人,並因此興起了「基輔打卡」現象。在進攻性武器的對烏援助上,又是強森帶了頭。直白地說,如果不是強森「帶節奏」,現在的烏克蘭局勢不定會是什麽樣?所以,即便是下台了,基輔方面仍然非常尊重強森。

以去年10月份俄軍開始反攻以及「援烏方案」在美國遭遇阻力為標誌,「西方將放棄烏克蘭」、「烏克蘭即將崩潰」的聲音充斥著輿論場。長此以往的話,英國的戰略將「前功盡棄」,強森的心血也將白費。於是,強森找到卡麥隆「還人情」,要求他「出山」幫助蘇納克掌控戰略賽局,把握俄烏戰爭的「節奏」。

強森為什麽讓卡麥隆「出山」呢?卡麥隆又為何答應了呢?因為卡麥隆懂戰略、因為卡麥隆與歐盟熟,因為卡麥隆與美國親近,因為卡麥隆與強森理念相似,也因為卡麥隆「憋了七年」,也想出來體現「價值」了。於是,2023年11月,卡麥隆以前首相的身份出任英國外交大臣。

卡麥隆擔任外交大臣後第一次出訪就去了基輔,回來後就鼓動首相蘇納克與澤連斯基簽署了為期十年的【英烏安全保障條約】。卡麥隆還與法國外長 聯名發表文章給美國施壓,他專程存取華盛頓,還與美國眾議院議長強森「促膝談心」。在美期間,卡麥隆專門拜會了川普,勸說川普不要再阻止「援烏方案」的透過。

更為重要的是,卡麥隆以外長的身份宣布允許烏克蘭使用英國武器攻擊俄羅斯的境內目標,還表現出了不懼核威脅的態度。顯而易見,卡麥隆對俄羅斯的強硬立場與強森如出一轍。可謂是在完成強森未做完的事情。

強森替卡麥隆擺平了「脫歐」難題,卡麥隆現在又在幫助強森完成心願。不得不說,這對「牛津雙傑」還真是「哥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