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色列的瘋狂之舉
以色列在巴以沖突中的行為可謂令人震驚。首先,在通訊裝置中安裝爆炸物這一行為嚴重違反了國際準則和道德底線。2024 年 9 月 17 日和 18 日,黎巴嫩發生大規模通訊裝置爆炸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據調查,這些爆炸的通訊裝置在抵達黎巴嫩之前就已被植入炸藥,而以色列被指與此次事件脫不了幹系。這一行為不僅對黎巴嫩的基礎設施和民眾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破壞,也引發了全球範圍內對通訊裝置安全的恐慌。
以色列還公開攀咬聯合國。在巴以沖突中,以色列多次襲擊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甚至要求聯合國部隊後撤 5 公裏,否則將不負責突發情況。以色列軍隊向聯合國部隊開火,無疑是對國際法的公然挑釁。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總計有 1 萬余名士兵,來自全球 50 個國家,以色列的行為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
此外,以色列對加薩地區進行了封鎖和轟炸。以色列空襲加薩走廊致多人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婦女和兒童。以軍還突襲並進入加薩走廊的醫院,逮捕數百人。以軍轟炸加薩走廊難民營的學校,造成包括兒童在內的多人死亡。以色列的這些行為嚴重違反了人道主義原則,給加薩地區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
以色列的瘋狂之舉不僅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公憤,也讓其自身陷入了孤立的境地。世界上站在以色列這一邊的國家會不斷減少,一旦美國霸權也開始日落西山,以色列將面臨被清算的命運。
二、瘋狂背後的原因
(一)由來已久的猶太極端主義
猶太極端主義的發展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和發展時期,猶太人開始有組織地向巴勒史坦地區移民。1881 年俄國沙皇遇刺後掀起大規模反猶浪潮,俄羅斯猶太人開始了第一次有組織的 「阿利亞」 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在希特勒統治德國後,幸存的歐洲猶太人大量移民到巴勒史坦。到 1939 年,巴勒史坦地區的猶太人已多達 45 萬人,占當地居民總數的近 1/3,此時阿拉伯人才真正認識到猶太移民對自身生存所造成的巨大威脅,開始積極抵制猶太移民運動,而猶太極端主義也在這種沖突中逐漸發展起來。
猶太極端主義對以色列政策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具有國家行為的 「定點清除」 作為以色列的安全政策正式出台,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猶太極端主義從 「以暴制暴」 到 「以恐反恐」 的轉變。這種極端主義政策使得以色列在處理與巴勒史坦及周邊國家的關系時,更傾向於采取強硬手段,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
(二)國際環境的影響
以色列所處的國際環境復雜且緊張。周邊阿拉伯國家對以色列有著極深的敵意,以色列與巴勒史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之間的沖突長期存在,涉及領土、政治和宗教等問題。以色列此次對加薩走廊的行動引發中東緊張局勢,周邊國家紛紛表態支持巴勒史坦。沙烏地和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重要國家,其表態意味著阿拉伯國家可能將聯合起來對付以色列,這給以色列帶來巨大壓力。此外,黎巴嫩真主黨和阿富汗塔利班也表示準備參戰,讓中東地區的局勢進一步惡化。
國際社會對以色列的行動也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以色列,但同時也面臨著國際輿論的壓力。另一方面,聯合國對以色列的行為表示譴責,認為其違反了國際人道主義法。在這種復雜的國際環境下,以色列的行動受到了多方制約,但也因其與美國的特殊關系而有一定的底氣。
(三)國內政治因素
以色列國內政治勢力的賽局激烈。在巴以沖突中,不同政治陣營對戰爭的態度存在分歧。例如,臺拉維夫爆發的集會反映出民眾對內塔尼亞胡處理巴以沖突方式的質疑和不滿。一些人認為總理在處理沖突時手段還不夠極端,希望他更迅速地發動戰爭;而另一些人則對戰爭的後果感到擔憂。
以色列國防軍在政府中具有特殊地位。基於義務兵役制度及預備役制度的實行,以色列國防軍被視作 「人民軍隊」,在以色列軍政關系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來,兵役問題引發了諸多矛盾與質疑,數次引發以色列政壇震動和公共輿論爭議。同時,以色列國內的極右翼政府試圖推進的司法制度改革,也影響著政府與軍隊的關系,引發了諸多爭議。
三、國際社會的反應
(一)美國的態度
美國在巴以沖突中一直扮演著復雜的角色。一方面,美國堅定地支持以色列,將其視為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早在 1962 年,美國時任總統甘迺迪就用 「特殊關系」 來描述美以關系。2020 年,時任總統川普更是直言,「若不是要保護以色列,我們沒必要待在中東」。拜登政府基本延續了川普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立場,在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後毫不掩飾地偏袒以色列。美國媒體稱,沖突爆發 5 個月以來,美國政府已經秘密向以色列進行了 100 多筆軍售,2024 年 2 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透過總額達 953 億美元的緊急預演算法案,其中約 140 億美元用於援助以色列。
然而,美國的支持並非毫無約束。隨著美國 2024 年總統大選的臨近,拜登政府在巴以問題上的舉措成了影響選情的重要因素。拜登政府極端親以立場引發國內阿拉伯裔和進步選民強烈不滿,多地民眾自發舉行聲援巴勒史坦遊行,甚至有美國空軍現役軍人在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前以自焚抗議。在這種情況下,拜登政府必須在安撫選民和安撫以色列之間找到平衡。此次聯合國安理會透過要求加薩走廊立即停火的決議,美國投了棄權票,一方面引發以色列抗議,為拜登政府調停不利甩鍋,一定程度上回應並安撫選民;另一方面,在以色列軍隊即將殺向拉法之際,讓以色列以美國 「背叛原有立場」 為由拒絕溝通,也能夠為其必將造成平民慘重傷亡的軍事行動盡量減少限制,同時為拜登政府脫責。
(二)聯合國及其他國家的行動
聯合國對以色列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聯合國安理會透過決議,要求立即在齋月實行所有各方均尊重的停火,以最終實作長久、永續的停火;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所有人質,並確保人道準入,以解決其醫療和其他人道需求;要求各方遵守其根據國際法承擔的對其所扣押的所有人的義務。這是自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安理會透過的第一個明確要求立即實行停火的決議。
此外,124 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投下贊成票,透過對以色列的制裁方案。決議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它的政治和道德影響不容小覷,給以色列施加了巨大的壓力。部份歐洲國家開始限制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用實際行動表明態度。
其他國家也紛紛對以色列表示譴責。黎巴嫩看守總理納吉布米卡提要求以色列停止侵略黎巴嫩,並呼籲立即停火。埃及與加薩走廊之間的拉法口岸因以色列多次轟炸被摧毀,埃及方面已將國際援助物資運送到指定地點。約旦、伊拉克、卡達等國向加薩走廊提供援助,以緩和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局勢。
(三)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反應
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在加薩走廊積極開展救助行動。歐盟透過 「海上走廊」 向加薩走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迄今已向加薩走廊運送逾 2000 噸物資,今年還向巴勒史坦追加 1.93 億歐元人道主義援助。阿聯啟動 「英勇騎士 3 號」 人道主義援助行動,向加薩走廊的巴勒史坦人民提供緊急援助,共攜帶 272.5 噸的援助物資,包括食品包和帳篷,並透過建立空中橋梁加強對巴勒史坦人民的支持。
然而,以色列的襲擊繼續破壞加薩的人道主義行動。聯合國副秘書長馬廷庫裏菲思表示,轟炸和拒絕準入在繼續破壞加薩走廊的人道主義行動。全球範圍內對沖突後果如此憤怒是罕見的,為結束沖突所做的事太少了,而有罪不罰也太多了。加薩走廊的沖突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和流離失所,人道主義危機不斷加劇,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救助行動面臨巨大困難。
四、誰能制約以色列
(一)美國的制約作用
美國對以色列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大殺手鐧上。首先,以色列需要美國在聯合國的幫助。全球有 60 來個穆斯林國家,占聯合國成員國的 30%,如果就巴以問題投票,以色列每次都必輸無疑,只有美國能用否決權來幫以色列。這是以色列所必須的國際支持,也是美國制約以色列的最大杠桿。例如,在聯合國安理會透過要求加薩走廊立即停火的決議中,美國投了棄權票,引發以色列抗議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並安撫了選民。
其次,以色列需要美國的經濟和軍事援助。雖然以色列是人均 4 萬美元的已開發國家,軍事科技和能力在全球也能排前十,但畢竟全國只有美國幾個城市那麽小,進行大規模戰爭的話必須要有強力外援才有備無患。美國數十年來對以色列的經濟和軍事支持為以色列的安全和發展功不可沒。最近美國國會透過 140 億美元對以色列撥款法案,另外大家都熟悉的鐵穹反導系統,就是美國和以色列共同研發的。如果美國減少這些支持,以色列的不安全感會大幅增加。
(二)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
國際社會可以透過聯合行動對以色列形成制約。聯合國對以色列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安理會透過決議要求立即在齋月實行停火、釋放人質並確保人道準入。124 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投下贊成票,透過對以色列的制裁方案,雖不具法律約束力,但給以色列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和道德壓力。部份歐洲國家開始限制對以色列的武器出口,黎巴嫩、埃及、約旦、伊拉克、卡達等國也紛紛透過要求停火、提供援助等方式表明態度。
此外,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在加薩走廊積極開展救助行動,歐盟透過 「海上走廊」 向加薩走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阿聯啟動 「英勇騎士 3 號」 人道主義援助行動。全球範圍內對以色列的行為表示憤怒,這也給以色列帶來了一定的輿論壓力。
(三)以色列內部的因素
以色列內部對地面入侵黎巴嫩存在風險考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色列的政策。一方面,如果以色列要從地面進攻黎巴嫩,會面臨很大風險。黎巴嫩真主黨可能會全力反擊,且一旦地面沖突爆發,真主黨可能就會對城市發起攻擊,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目前看來,黎巴嫩真主黨比較克制,但如果地面沖突真的發生,真主黨很可能會轉向攻擊城市,就像 2006 年的那次沖突一樣,當時以色列派遣大量軍隊進入黎巴嫩,結果導致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財產損失。
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士兵數量也存在問題。以色列現在只有大約 10 萬正規軍,一旦發生沖突,會征召預備役軍人,預備役的總數上限是 36 萬。如果把所有能用的兵力都計算進去,以色列現在大約有 40 多萬士兵可用。但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都需要大量的軍隊來維持秩序,這使得以色列在考慮地面入侵黎巴嫩時不得不謹慎評估各種可能性和後果。
五、未來展望
(一)以色列未來發展方向
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以色列未來可能有以下幾種發展方向。
首先,以色列可能選擇調整政策,積極回應國際社會的呼籲,在處理與巴勒史坦及周邊國家的關系上更加謹慎。在巴以沖突中,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和制裁,這使得以色列在經濟、外交等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如果以色列認識到長期沖突的弊端,可能會采取更加溫和的政策,透過對話和談判解決爭端,以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為自身創造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
其次,以色列可能繼續加強自身實力,尤其是在科技和軍事領域。以色列在科技方面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未來可能會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以科技優勢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時,以色列也可能繼續強化軍事力量,以確保自身的安全。然而,這種發展方向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引發更多的沖突。
最後,以色列可能積極參與地區經濟一體化行程。中東地區實作一定程度的經濟一體化,將為以色列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以色列可以發揮自身在科技、農業等領域的優勢,與周邊國家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減少沖突,實作共同發展。
(二)巴以沖突解決前景
巴以沖突的解決前景充滿挑戰,但也並非毫無希望。
一方面,國際社會的調解力度將對巴以沖突的解決產生重要影響。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可以加大調解力度,提出切實可行的和平方案,促使以色列與周邊國家和組織達成和解協定。同時,國際社會也可以透過經濟制裁等手段,迫使以色列和巴勒史坦雙方回到談判桌前。
另一方面,以色列和巴勒史坦雙方的態度和行動也至關重要。雙方需要認識到長期沖突的危害,采取切實措施緩解緊張局勢,減少暴力沖突的發生。例如,以色列可以減少對巴勒史坦人的封鎖和限制措施,巴勒史坦方面也可以采取措施減少對以色列的襲擊和挑釁行為。只有雙方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對話和協商,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此外,文化交流和民間交往也可以為巴以沖突的解決創造良好的氛圍。加強以色列與周邊國家和組織的文化交流活動,打破文化隔閡,增進彼此對對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減少誤解和敵意。同時,推動旅遊合作等民間交往活動,增強民眾之間的直接接觸和了解,減少對立情緒,促進和平友好。
總之,以色列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未來的發展方向充滿不確定性。而巴以沖突的解決也需要國際社會、以色列和巴勒史坦雙方共同努力,透過對話、談判、合作等方式,實作和平共處與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