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撕裂」之戰②|給民眾發錢,花巨資基建,「拜登經濟學」能幫哈裏斯征服選民嗎

2024-10-27國際
▲美國華盛頓,財政部大樓。據視覺中國
拜登的四年任期可以說在美國經濟史上書寫了「令人驚詫」的篇章:在2020年初,美國國債余額規模大約為23萬億美元,經過4年狂飆突進的花錢之後,如今美國國債余額已超過34萬億美元。
「拜登經濟學」並不簡單局限於在疫情期間給居民直接發錢的刺激政策。拜登政府試圖以超大規模的政府開支來主導美國「再工業化」行程,為美國經濟的發展尋找下一個突破方向。「拜登經濟學」作為一個名詞應運而生,也在學術界和輿論界引發了很多爭議。
經過四年時間,美國百姓對「拜登經濟學」的體感如何?美國政府是否把錢花在了刀刃上,居民生活水平是否有實質的提高?對於這些問題的觀感,也將直接決定選民在投票時的考慮。
「拜登經濟學」:
透過加稅和舉債增加政府投資
2023年7月,拜登在美國CPI(通脹指數)數據公布後,在社交媒體發文稱:「我們的CPI終於被控制在了3%以下的水平,通脹問題正在得到解決,這一切都是拜登經濟學的功勞。」
這一表態讓美國嚴肅的經濟學者們感到非常錯愕,因為控制通脹是美聯準的工作任務,而美聯準是獨立於美國政府運作的機構。
從更大層面上講,拜登政府大舉擴大赤字規模,以激進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本質上是會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的通脹壓力。
一個月之後,拜登又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為「拜登經濟學」搖旗吶喊。他表示:「拜登經濟學就是重燃美國夢的另一種說法。過去40年來的涓滴經濟學讓美國夢只在最頂層的富豪之間流行,但我認為所有努力工作的美國人都值得獲得高薪養育下一代,紮根這裏。」
▲拜登高調宣傳「拜登經濟學」
「涓滴經濟學」是美國前總統雷根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重要概念,雷根力主以減稅來刺激供給側的投入,為企業家們創造更有利的創業和經營環境。
雷根政府認為,企業家在取得成功之後,他們創造的財富也會透過「涓滴」的方式流到中下層,最終讓所有社會階層受益。
與之相對的是「拜登經濟學」,其總體特點是與雷根時代反其道而行之,透過加稅和舉債增加政府投資。同時,拜登全面提拔歐巴馬時期的「老人」出任經濟事務方面的官員,其中包括財政部長耶倫在內的多人都是勞動經濟學專家。
居民實際體感:
統計數位遠未反映通脹痛苦
從去年年中開始,拜登政府官員們就反復提出「拜登經濟學」的概念,為今年的選舉提前造勢。更為明顯的是,「拜登經濟學」將很多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投資放在了可以決定選舉結果的「搖擺州」,試圖拉攏當地選民將選票投給哈裏斯。
以【清潔能源法案】為例,大約700億美元的政府投資被放在賓夕法尼亞、亞利桑那、佐治亞、密西根、內華達、北卡羅來納和威斯康辛,占到總投資的約一半左右。這7個「搖擺州」因此被創造出5萬多個就業崗位。
不過,盡管紙面上的經濟指標並不糟糕,但美國老百姓普遍並未感覺到「拜登經濟學」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實際好處,最核心的原因是美國高居不下的通脹侵蝕了居民購買力。
今年3月對上述7個「搖擺州」居民的一份民調結果顯示,56%的受訪者認為過去兩年美國經濟狀況變差,僅有25%的受訪者認為經濟變好;高達74%的受訪者認為,過去一年美國通脹「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顧客在一家雜貨店內購物。據視覺中國
白宮辦公廳前主任朗·克雷因此在一場活動中罕見地批評了拜登。他表示:「拜登每周有兩至三場活動是給橋梁剪彩,但現實情況是雜貨店裏的雞蛋和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太高了,橋梁根本不能解決緊迫的民生問題。」據美國政府官網10月22日釋出的一篇文章報告,美國的雞蛋價格較疫情之前上漲了40%,汽油價格上漲16%,機動車維修和保險的價格上漲更是超過40%。
美國勞工統計局經濟學家史蒂夫·瑞德也承認,很多影響美國人生活成本的價格因素根本沒有被計入CPI數據中。其中,最典型的是房屋按揭和學生貸款的利率不斷增加,讓很多靠信用卡生活的美國人背負了巨大的償債負擔,此外包括家政服務、餐館小費和部份醫療費用都沒有被納入價格指數的計算之中。
模式不永續:
短期「撒錢」難以解決長遠問題
既然拜登政府進行了史無前例地「撒錢」,甚至在疫情期間直接給每一位居民發放補助,那麽這些大額支出究竟流向了哪裏,以至於美國普通居民並沒有感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有權威經濟學媒體撰文指出,目前美國和其他主要西方發達經濟體的通病在於,政府機構越來越龐大和臃腫,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效率卻越來越低,這些屍位素餐的官僚機構使得西方民眾對公共治理的信心越來越低。
文章以紐約著名地標帝國大廈為例,帝國大廈於1930年3月17日動工,1931年5月1日就開始對公眾開放了。在將近一個世紀之前,美國人就有能力用一年時間修建起當時的世界最高建築,而現在的美國政府花費幾年時間也很難完成一個高速公路或者橋梁隧道等基建計畫。
▲美國紐約市第五大道地鐵站。據圖蟲創意
從支出結構上看,盡管拜登政府高調表示要「重建美國的基礎設施」,為下一代美國工人的就業提供基礎,但實際上美國政府用於科研、醫療、教育等方面的財政支出並不多,甚至公共服務領域的就業人數(公立教師、醫生等)還在下降。拜登政府更看重的是向選民發放各種「全民福利」以拉攏選票。
據喬治城大學的一項跟蹤研究,上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的開支約占GDP的25%,如今只占到15%,和福利支出的規模相當。
此外,隨著美國老齡人口激增,養老金支出的規模也被動擴大。研究者還發現,美國政府承諾的各種福利如果要全部兌現,花費規模大約為美國GDP的6倍。
令研究者感到擔憂的是,美國政客們並沒有決心投資AI等長期領域,而是更喜歡用短期擴大開支的方式來「收買選票」,這樣的發展模式顯然也不永續。
紅星新聞記者 鄭直
編輯 何先鋒 責編 官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