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德國總理施羅德:訪華被冷落,回去卻說幸運,待了28小時做了啥?

2024-07-17國際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能夠被稱為「中國人民的朋友」的人不多,除了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外,德國的前總理施羅德也是其中之一。

隨著中國的不斷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感受到了強烈的壓迫感,他們一邊使用各種手段透過打壓中國實作自己的目標,一邊用各種話術渲染中國威脅論。

但德國前總理施羅德根本不相信美國的這些話術,他很清楚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不過是美國這個世界演員的自導自演罷了。

於是在就任後,施羅德主動加強與中國之間的聯系,還鼓勵德國公司在中國建立工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不少助力。

眾所周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訪華時,中國可謂是周到至極,吃穿住行的各個方面事無巨細。按理來說,當我們的朋友施羅德來存取時,應該是使用更高等級的標準來接待。

但他在1999年訪華時,卻面臨了我方的冷落對待,施羅德僅在中國停留了28小時,就乘坐專機匆匆離開了北京。

那麽,1999年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以至於我們要冷待施羅德?他此次來訪華的目的是什麽?施羅德此人對中德關系的發展,又究竟有何重要的貢獻?

【一】

施羅德訪華,卻遭受冷遇

1999年5月,一架德國飛機落在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 上面下來了一個面色凝重的中年男人。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德國總理施羅德。

此時機場並沒有幾個人前來接應,等待在此的幾個中國官員,官位也不算很高。

要知道,美國總統尼克森前來時,不僅專門配備了三軍儀仗隊奏樂,還是中國總理周恩來親自到機場進行迎接。如此對比之下,便讓人覺得施羅德受到了冷待。

畢竟能接待總理級別的人物,最低也得是外交部的副部長。但其實落地前,施羅德便知道自己即將面臨的是什麽樣的場面,他也絲毫不將這難堪的場面放在心頭。

甚至在多年之後提及此事時,他表示,自己不覺得當時受辱了,相反還驚訝於中國政府竟然允許他的專機降落在北京,表示自己真幸運。

原來,施羅德這次前來,並非是為了磋商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而是單純前來認錯。

因為就在他到來的四天前,中國位於南斯拉夫貝爾格勒的大使館,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瘋狂轟炸,造成了三人死亡,數十人重傷的慘狀。

這次事件,無異於羞辱中國國家尊嚴,且侵犯了中國的主權。 畢竟在國際上,人們統一認為大使館就是國家的臉面,轟炸大使館就是向該國進行宣戰。

雖然這事兒是美國人做的,但是打的旗號卻是北約聯盟。

作為北約成員國的德國自然也無法脫清關系,得知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的事情後,施羅德震驚萬分,他沒想到美國人的政治底線竟然低到如此境地。

然而,施羅德無法開脫的是,1998年,他剛上台就決定讓德國加入北約,並參加了針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

雖然施羅德再三解釋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但任憑誰都能看出來,他之所以幫助美國出兵科索沃,其實有著自己的私心:

一是為了徹底解決南聯盟這個曾經的冷戰對手;二是希望借此機會能夠得到美國的幫助,使得德國徹底擺脫自二戰以來受到的各種束縛,從而發展自身的軍事力量。

但在對南聯盟下手前,他怎麽也沒想到,這次行動也能把中國牽扯在內。

至於為何美國不提前通知德國,根源在於德國此時不過是美國的小兵,美國覺得沒必要給他們一個交代。

【二】

為了道歉,施羅德訪華28小時

二戰結束後,德國忙於發展經濟,很快實作了經濟復蘇。 但德國在80年代後卻面臨著「生產過剩」這一問題,本國不少產品都出現滯銷情況。

就在這時,德國領導人將目光投射到了中國的身上,他們知道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開發中國家,人口眾多,必然有能力將自己這部份多余的產能消耗掉。

於是在1972年,西德的領導人便開始同中國進行聯系。十年後,德國領袖科爾更是帶領政府官員前來訪華,一時間兩國外交關系上了一個新高度。

一直到1986年,中國已經一躍成為了德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 在交往過程當中,德國將一部份先進的技術和人才提供給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中國的經濟發展。

90年代末施羅德上台後,一直保持著和中國之間的友好關系,

施羅德時代,中德之間的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最高峰,但這份安寧,被美國轟炸南聯盟大使館事件終止。

施羅德很快意識到,若是此事不能處理好,那必然會給中德雙方的友好關系埋下巨大的隱患,若是中國心存芥蒂,不願再與德國來往,那時德國的經濟必然會受到損失。

到時國內的反對派很可能趁機出擊,對付施羅德及其背後的黨派。

施羅德知道,自己必須去北京,即便外人看到施羅德到達北京時,接待的場面十分不體面。但施羅德毫不在意。

他心裏很清楚,中國政府之所以如此,並非是在針對自己,實則是向德國所屬的北約表達內心的憤怒之情。

而在中德雙方領袖見面後,施羅德被中方領導人的大度所感動。

他在存取當中首先表達了慰問,其次耐心解釋了北約此舉,德國當真不知情。

這事雖然不是德國的本意,但他深感愧疚。

說完這些話後,施羅德害怕自己的誠意不夠,當眾表示回去後一定會督促北約針對這次事件進行詳細的調查,確保將真相大白於天下,還中國政府和無辜枉死的人一個交代。

其實當時,中國領導人非常明白,德國在北約的地位也並不算高,就算他們出言要求美國做這些事情,也不一定能夠達成目的。

【三】

訪談解除誤會,中德加強聯系

1999年,當訪華遇冷的施羅德站在北京的土地上時,在和中方的交流過程當中,他知道,問題的根本還是在科索沃戰爭上。

在同我方領導人協商後,中德雙方一致認同,科索沃危機不應該由某一個國家、組織進行處理,而應該上交給聯合國解決。

5月份,施羅德才剛剛離開北京,在6個月後他又重返中國。第二次存取,雙方探討的中心還是5月的一些遺留問題,雙方交流的範圍從經濟向政治進行轉移。

施羅德吸取了此次中國南聯盟大使館被炸的教訓,向中國做出保證,無論何時,德國都是中國的朋友,不會參加任何會損害中方利益的政治、經濟、軍事活動。

同時在針對主權問題方面,德國堅定認為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德國人將始終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這次會談,雙方可謂碩果累累。除了在政治方面達成了統一步調,在經濟方面的合作也獲得了重大突破。

雙方就化石能源領域簽訂了多個計畫,同時施羅德還推進不少德國公司在中國建廠的進度,如今我們能看到的大眾汽車廠,就是當時會談的成果。

單論施羅德此人,他確實擔得起一句「中國人民的朋友」,在這幾年他甚至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為中國說話。

文中闡述了三個觀點:一是歐洲不應該緊隨美國打壓中國,而應該將其當做貿易夥伴;二是德國需要和中國合作,這樣能夠實作自身貿易輸出量的增長;

三是目前中國已經融入了世界發展格局當中,歐洲應該加深和中國的交往。

雖然施羅德和中國的接觸當中必然有政治私心,但他確實是歐洲國家難得的清醒的政治家。

比起那些又想從中國獲得利益,又想幹涉中國內政,還想騎在中國頭上的政客,施羅德不知道討喜多少倍。

文/月亮泡面

參考資料:

1.【德國前總理將出任俄羅斯石油公司董事會主席】郭倩

2.【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當前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國並延續歐中對話】 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