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西索歐洲評論|馬克龍的「豪賭」或使歐盟變成「大型滑翔機」

2024-07-10國際
【編者按】
本文是上海外國語大學(SISU,即「西索」)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研究」特色研究團隊與澎湃新聞國際部合作推出的專欄「西索歐洲評論」的第40篇。法國立法選舉塵埃落定後,馬克龍的「豪賭」或許沒有輸,但對歐盟而言就難說了。
當地時間2024年7月7日,法國勒圖凱,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投票站,參加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視覺中國 圖
當地時間7月7日,法國立法選舉第二輪結果出爐,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攜歐洲議會選舉大勝之勢的極右翼國民聯盟在第二輪遭遇了猛烈的阻擊,在國民議會中議席數量遠低於左翼聯盟和馬克龍所在黨派聯盟,而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則異軍突起,成為國民議會第一大黨團。
「新人民陣線」勝利?還是分裂的開始?
從馬克龍解散國民議會開始,為了阻擊極右翼國民聯盟進一步崛起而進行的立法選舉就被外界普遍稱為是馬克龍的「豪賭」。在第一輪選舉後,馬克龍「賭輸了」的聲音就甚囂塵上,也導致了對於法國國民議會隨著歐洲議會繼續「右轉」的擔心不斷增加。
但立法選舉與總統選舉不同的選舉制度給了馬克龍底氣:單論選票數量來看,極右翼國民聯盟依然保持強勢,32.05%的選票使其在總票數上排名第一,但基於法國立法選舉的選舉制度,其所獲議席數量反而排名第三,而獲得25.68%的「新人民陣線」反而在國民議會中獲得最多的議席。
此次選舉之後,左翼「再度崛起」的聲音又出現了,但選舉僅僅是個開始,「新人民陣線」看似勝利,未必能獲得更為實質的成果,這反而可能是「新人民陣線」分裂的開始。
首先是在左翼聯盟內部,除了在反對極右翼、反對馬克龍這兩點上存在普遍共識,在包括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綠色轉型、移民和安全等諸多議題上依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在選後的總理人選上,「不屈的法蘭西」黨前主席讓-呂克·梅朗雄、議員法蘭索瓦·呂芬和法國共產黨書記法比安·魯塞爾等人都試圖奪取聯盟的領導權,並對總理職位野心勃勃。在選舉尚未得出結果時,幾個政黨就已經開始謀劃瓜分「勝利果實」,選後的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其次是左翼的分裂有跡可循:2022年立法選舉中,左翼多個政黨組成「生態和社會人民新聯盟」(NUPES),以期在國民議會中形成一個泛左翼聯盟從而獲得更多話語權,但獲得133個議席、成為當時在國民議會中最大在野勢力的NUPES卻未能形成真正的聯合。諸多議題上的分歧以及各政黨獨立參加國民議會,保持每個政黨「獨立的團體」,使得NUPES只能作為一個持久的「選舉協定」存在,左翼的聯盟更多只是一個選舉的聯盟。無法形成合力的左翼聯盟,未來在國民議會中的話語權可能無法像人們想象的一樣成為「強勢的反對派」。
第三是各黨派內部也對左翼聯合心存疑慮。早在上世紀70年代,左翼政黨中,力量相對最強的社會黨和法國共產黨就曾經試圖聯合起來,並在1972年6月簽署了【共同執政綱領】,然而社會黨成為這一聯盟的最終受益者,不僅保證了密特朗在1974年成為左翼唯一候選人,也奠定了此後社會黨在法國政治生態中的傳統左翼代表地位,與之聯合的法國共產黨則自1970年代末起被邊緣化,直至近幾年才重新刷出存在感。歷史的教訓使得法國左翼各黨派不敢輕言聯合之後的共同執政,也擔心因聯合而導致自身的存在成為問題。
當地時間2024年7月7日,法國勒圖凱,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投票站,參加法國國民議會選舉第二輪投票。視覺中國 圖
選舉制度和左翼的裂縫給了馬克龍操作空間
而對於馬克龍來說,這次選舉雖然使其組建的黨團淪為國民議會內部第二大黨團,但從結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他阻擊極右翼的目標。在歐洲議會選舉之後,法國內政部第一時間釋出了各選區投票結果,雖然極右翼在90%以上的選區獲得第一,但得票超過50%的寥寥無幾,這一數據也意味著在立法選舉中,馬克龍可以利用立法選舉的選舉制度,構建屬於自己的優勢。
按照法國立法選舉的制度,在第一輪投票中獲得絕對多數有效選票且得票總數超過登記選民25%的候選人當選。若一個選區內無人達到此標準,則該選區內所有得票率達到登記選民數12.5%的候選人之間舉行決選,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最多票數的候選人當選。
因此,不論是在立法選舉第一輪投票前主動放棄部份選區,還是在第一輪後率先在部份競爭激烈的選區主動放棄得票剛過12.5%的候選人參與競選資格,並號召組成「共和陣線」阻擊極右翼國民聯盟,都顯示了其在選舉背後避免選票分散而精心的算計。
此外,對於左翼聯盟「新人民陣線」的算計也在其內:即使放任左翼聯盟「做大」,也並不影響馬克龍的施政。
首先是在總理人選上,盡管阿塔爾在立法選舉第二輪投票後立刻遞交了辭呈,但卻被馬克龍拒絕。在立法選舉後,國民議會中沒有真正的絕對多數派,所有對總理的不信任案想要透過均面臨著極大的困難。阿塔爾即使無法獲得國民議會中絕對多數的支持,但只要不是超過50%的反對,也無法對其進行彈劾。對於以「反國民聯盟」「反極右」形象出現的左翼聯盟,即使對阿塔爾不滿,也不可能為極右翼提出的不信任案投下贊成票。左翼聯盟和極右翼深刻的隔閡使其不可能「合流」。
其次是上述所說左翼聯盟即使在選舉中勝利,在國民議會中針對具體議題也會存在分歧,屆時如何各個擊破,使左翼聯盟僅能維持在一個「選舉協定」般的存在,有著巨大的操縱空間。
第三是除了具有深刻隔閡的左翼聯盟和極右翼國民聯盟外,其余的「散票」也不可忽視,將近80個議席使馬克龍完全有能力與其在具體議題上聯合起來超過左翼聯盟。
第四是選前國民聯盟黨魁巴爾德拉聲稱不拿到絕對多數不擔任總理的「豪言」,使得在總理人選上,馬克龍完全可以「打臉」國民聯盟而忽視其試圖「掌權」的訴求。
法國究竟是「右轉」還是「左轉」?
馬克龍憑借「非左非右」的標簽當選法國總統以來,其施政理念上采取更多的是「博采眾長」,即在社會領域,更多偏向左翼的理念,而在涉及經濟等問題上則采用傳統右翼的方案。
此次立法選舉之後,盡管左翼政黨呈現出再次崛起的態勢,但脆弱的左翼聯盟不足以對馬克龍構成威脅,而極右翼則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打擊」,會否一蹶不振還是像此前一樣「越挫越勇」?
相信在經濟狀況無法改善、通脹持續保持高位、購買力無法提高、移民問題依然困擾法國的背景下,後者的可能性更高。而對於法國而言,「左轉」還是「右轉」並非現實問題,更為現實的問題在於,在國民議會中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下,諸多議題將會更難達成一致,尤其是涉及到改革「深水區」的議題上,「為反對而反對」的情況或將更多出現,而如同退休制度改革一樣反復使用憲法49條第三款規定強行透過,則會招致國內外對馬克龍「不民主」的批評,這才是馬克龍要面對的更棘手的情況。
馬克龍涉險過關,對歐洲或是一場「災難」
「涉險過關」的馬克龍,對歐洲而言,或將是一場「災難」的開始。自從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卸任之後,德國的「紅綠燈」政府就因為持續不斷的「內耗」,削弱了朔爾茨在歐盟的話語權,同時也削弱了德國在歐洲的領導力。「德法軸心」變成了「法德軸心」的同時,德國的聲音在歐洲也開始日趨式微,隨之而來的是德國在歐洲的核心利益也逐漸不被重視。
而此次立法選舉,也將法國和馬克龍的「面子」徹底撕破,在國內事務屢遭各黨派阻礙,缺乏有效支持,在歐洲層面也出現馬克龍所在黨團無法獲得足夠多的「話語權」背景下,其作為推動歐洲一體化和歐洲「戰略自主」領導者的角色已經無法繼續維持。
對法國而言,失去歐洲的法國將會在全球治理領域進一步喪失話語權;對歐洲而言,當前的歐洲就如同一架「空客」,法德「雙引擎」依次「熄火」,歐盟這架「大型客機」將會變成一架「大型滑翔機」。滑向哪裏?能否有新的促進歐洲一體化的動力彌補法德「雙擎」依次「熄火」帶來的領導力缺失?是否會進一步導致歐洲變成一個「散而無力」的聯盟?只能等待時間給我們答案。
(薛晟,上海外國語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法國與法語國家研究中心智庫研究員;林嫻徽,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歐洲文明研究」碩士研究生)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薛晟 林嫻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