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特稿|敘利亞的中國玫瑰

2024-08-24國際
今年10月,90後上海女孩張莎將再度啟程,第五次踏訪古老的中東國度敘利亞,執行她的跨國公益計畫。
最初與敘利亞結緣,只因那句流傳已久的諺語: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而將張莎的心留在敘利亞的,卻是2023年初那場土敘大地震。
2023年1月,張莎只身前往敘利亞旅行,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撥動了她命運羅盤的指標。災難中,人類共通的情感讓善良的女孩從此與該國結緣。她一次次奔赴那裏,為戰亂與災難中的人民略盡綿薄之力,成為一株在異域散發芬芳的中國玫瑰。
圖說:不得不放下尊嚴來領取食物的敘利亞老人。受訪者供圖(下同)
一 結緣敘利亞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發生7.8級強烈地震,在土造成逾5萬人喪生,在敘造成數千人死亡。地震發生時,張莎正在敘利亞第一大城市阿勒頗。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後,阿勒頗成為各方勢力爭奪的重點,飽受戰爭重創,數十萬人被迫撤離,繁華都市淪為廢墟。一場劇烈地震更是加劇了這座古老城市的創傷。從沒有經歷過重大自然災害的女孩被嚇懵了,國內的家人和朋友紛紛發微信慰問,給她提供各種救援資訊。震後第三天,張莎從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飛抵伊拉克,作為土敘地震的親歷者接受了中國媒體的專訪。
圖說:張莎給孤兒院的孩子們物色采購鞋子。
「其實,一開始我就想留在敘利亞做誌願者,但情急之下來不及多考慮,專訪時受到網友提問的啟發,讓我重拾這個念頭。」張莎從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讀書時起,就投身公益,做過自閉癥兒童、白血病兒童救助計畫,在醫院短暫工作辭職後,還去西藏支教過一年。她喜歡環球旅行,在非洲、中東、印度等地旅行時,對難民的生存狀況也有所了解。
當她得知一支中國救援隊即將抵達敘利亞展開救援但缺少醫務人員和轉譯時,馬上與其取得聯系並搭乘航班重返大馬士革。機緣巧合,在伊拉克停留的短短24小時裏,她結識了攝影師孟波。兩人同為旅遊發燒友,共同經歷了土敘地震,看到了戰爭和自然災害的殘酷,也看到敘利亞人民被苦難摧毀家園卻仍然保持社會的道德、內心的美好與愛。於是他們攜手合作,回國後共同發起敘利亞孤兒救助計畫。
圖說:張莎給孩子們采購的學習用品。
二 當地執行人
強震剛過,城市一片混亂。斷壁殘垣中,到處是分離的傷痛。躺在廢墟上的娃娃玩偶,破碎的嬰兒車,以及無助地站在廢墟思念親人的人們……每天,她都能聽到哭喊的小孩在尋找已經失去的爸爸媽媽。
不久,中國救援隊結束救援回國。張莎卻留下來負責發放救援隊留下的物資。國內一些基金會得知後也想方設法找到她,委托其做當地執行人。一個美麗而瘦弱的上海女孩,就這樣承擔了一支誌願者團隊要做的全部任務。每天,張莎從NGO機構集中居住的酒店出發,要麽蹭別人的車,要麽自己想辦法找車,去集中點拿物資發放。有時,她還要到條件好一些的「富人區」先購買食物,再運到偏遠的地方發放。她不懂阿拉伯語,但堅信「當你想要做一件事時,總有各種辦法」。她舉著發放物資的照片,和人比劃「有物資、要找車,我付錢」。漸漸地,有當地人會幫她找車,有人用自己的車幫她運送物資,很多時候都是免費。
每天,她的工作就是買東西、打包、發放,和村長核實名單,確定老弱病殘人員和貧困家庭。發完物資後,還要走訪十幾戶人家,確保物資發放到迫切需要的人手中。做了一個多月誌願者後,張莎成了當地的「名人」。每次她一出現,一群人就會喊著「莎莎」擁過來。她在路邊買小吃時,對方也經常不收錢,還會向她連連道謝。回國後到敘利亞駐中國大使館辦事時,工作人員一聽到張莎的名字就說:「我知道你,家人告訴我你在那裏給很多人發東西。一個中國女性,又叫同一個名字,不可能有第二個人。」
圖說:孩子們收到衣服歡呼雀躍。
三 美好的玫瑰
感動別人的同時,張莎也多次被當地人的善良與堅韌感動。
在那裏,她看到過的一幕震撼心靈:廢墟中搖搖欲墜的房子二樓,兩位老人站在陽台上,遠遠看到攝影師拿起相機時,他們面帶微笑相攜。這是這片廢墟中唯一一戶人家。雖然災難接踵而至,但他們沒有放棄,在陽台上種著花草,在破敗暗淡的畫卷上綻放著希望。廢墟上,常常能看到一朵朵紫色的小花悄然綻放。無論戰火紛飛還是地震侵襲,它們的生命力依然堅韌。只要有陽光和水,就能生長出花朵,就像敘利亞當地人民,在苦難中依然包容美好、有禮有節。
無家可歸的人們前來領取救濟食物時,仍會穿戴整齊,一些老先生把頭發梳得一絲不茍,把皮鞋擦得鋥亮,哪怕皮鞋是開口的。一次,張莎從包裏拿出兩塊餅乾遞給一個小男孩,但他只拿了一塊。張莎說「兩塊都給你」,小男孩卻回答:「請把另一塊分給別的孩子,這種餅乾我沒吃過,他們也沒吃過。」一位在救助名單上出現過很多次的老先生,從未現身。有一天他終於出現了,衣服上都是洞,但胡子修剪得很整齊,褲子也幹凈平整。老先生說太太生病了,確實餓了好幾天,不然的話,他真的不想來領取一份沒有付出任何勞動拿到的食物。
圖說:居住在廢墟上的一對夫妻。
走訪期間,張莎遇到一位年邁的老奶奶,幾乎家徒四壁,不過僅有的家具被收拾得幹凈整潔,床頭還插著一束塑膠玫瑰花。火紅的玫瑰點亮了她的屋子,也點亮了她艱苦的生活。
老人食不果腹,也沒有家人陪在身邊。張莎給了她一些食物和日用品,為了表達感激,她想要把僅有的那束玫瑰花贈送給她。那是她對於生活的愛和希望,她在自己陷入困苦之時,仍想將這份溫暖分享給他人。最後,張莎剪下了其中一朵,小心珍藏。
圖說:老奶奶送給張莎的塑膠玫瑰。
四 戒指與甜品
見過太多眼淚與失去,也見過動人的珍惜與感恩,這對於張莎同樣是一種洗禮,也更加堅定了她的選擇。
一天,張莎剛結束物資發放工作,一名敘利亞婦女抱著男孩走了過來。張莎以為她是來領取物資的,遺憾地擺了擺手。女人沒有離去,用敘利亞語大聲地說著什麽,表情誠懇熱切。轉譯告訴她,女人不是來領物資的,她只是想說聲謝謝,如果可以的話,想和誌願者們合個影。張莎每天會聽到很多很多「謝謝」,但這樣專程、鄭重地前來致謝,仍使她感到驚訝。
圖說:象征愛與和平的玫瑰。
交談中,她得知這位容顏滄桑卻不失美麗的女性原本是位知名演員,拍過許多電影。她告訴張莎,她抱著的是她的兒子,一個腦癱患兒。在這次地震裏,他們失去了家園,如果沒有誌願者們發放的物資,她不知該如何解決她和孩子的溫飽。愈說愈動情,女人的眼眶裏逐漸蓄滿了淚水,她從手上摘下了一枚戒指塞給張莎。「這是我祖父留給我的,謝謝你們中國誌願者能到敘利亞幫助我們,希望你能把這枚戒指,連同我真摯的感謝一並帶回中國。」女演員的面孔與這枚寶石戒指交疊在一起,成了張莎在敘利亞最難忘懷的美麗與哀愁。
張莎還曾看到,賣傳統阿拉伯甜點「庫納法」的老板在生意舉步維艱的狀況下,仍免費給前來乞討的老人們提供食物。張莎留給老板折合約100元人民幣的錢,告訴他「這點錢就當是為更多餓著肚子、但是沒有錢的可憐人而存在」,那個身材高大的敘利亞男人突然留下了眼淚。地震後,許多敘利亞人民失去家園、親人和經濟來源,但孤獨和饑餓中,依然有溫暖的愛在傳遞。
圖說:張莎(左)和孤兒院的孩子們互動交流。
五 重返敘利亞
張莎回國後四方奔走募款,並與北京的一家基金會合作,設立敘利亞計畫專項基金,取名「大地·玫瑰」。
在敘利亞的難忘經歷,令張莎和那片土地有了難以割舍的情感連線。不久,她又返回故地,和當地助手一起在大馬士革四處尋找孤兒院,確定捐助物件。從被懷疑到被接納,她成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莎莎姐姐。剛開始,孩子們對走進孤兒院的東方陌生面孔好奇和害羞,慢慢地一些大膽的孩子會接近她。去的次數多了,孩子們圍著張莎問各種各樣的問題,幫她紮辮子、夾發夾,抱來洋娃娃或者小妹妹給她看,問她「這次會來陪我們多久,下次什麽時候再來」。每次分別時,孩子們戀戀不舍。孤兒院還曾為張莎特別做過一頓超級「豪華」的早餐,很多孩子和她一起吃,吃完以後還為她表演了節目。「我享受到了最高待遇的家宴。」
圖說:張莎(左二)將當地一些流浪兒接到孤兒院。
每次去,張莎都會自己掏錢給孩子們帶上許多小禮物——印有全世界小朋友都喜歡的卡通形象的小內褲、小襪子,或者是小熊貓耳釘、小熊貓項鏈。收到禮物的孩子們歡天喜地。她也會給孤兒院的媽媽們準備禮物,傳統的中式發簪、耳環等,有一次她還背去了一台縫紉機,因為孤兒院有一項縫紉課程,但院裏只有幾台老舊的縫紉機,買新的又非常貴。
張莎一直認為,捐錢固然重要,但捐贈者帶著愛意來和這些孩子相處更重要。「孩子們並不明白給他們捐了多少錢,他們只會覺得,有一個長得不一樣的人,從很遠的地方來跟我們玩,給我穿上一套我很喜歡的衣服,送給我漂亮的禮物。」張莎相信,這將是他們一生中永遠不會磨滅的美好記憶。
一次,她給孩子們捐完運動服之後,一所孤兒院院長給了張莎大大的擁抱。透過轉譯,她才知道院長的道謝真摯動人:「感謝你從萬裏之外而來。不是因為你給我們的孩子捐了衣服,而是讓我們有了很快樂的一天。」
圖說:誌願者和救援隊發放物資。
六 文化的使者
語言不通,卻心靈相通。在敘利亞,張莎不僅是國際人道主義誌願者,也成了文化交流的使者。她喜歡看著孩子們嘴裏嚼著自己小時候吃的大白兔和喔喔佳佳奶糖,糖紙在他們手中被折成各種樣子;孩子們帶著她跳擺在地上的呼啦圈,就像她小時候喜歡跳格子,表演前空翻、後空翻……「自然而然會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你會覺得沒有國別,沒有戰亂,那個瞬間很美好、很溫暖。」她說。
孩子們也因為張莎的出現而喜歡中國文化。「當你做的一些事滿足了人類的共通性時,對方就會對你的文化產生好奇,會試圖了解你的民族和文化。」孩子們會教張莎讀敘利亞的詩歌,讀完後還問她,能不能教一首中國的詩歌?於是張莎教他們念【詠鵝】,一群敘利亞孩子們生硬地發著「鵝,鵝,鵝」的音調,努力念出「曲項向天歌」,那認真的樣子,天真可愛。
圖說:張莎(右)在北京參加分享活動。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為敘利亞創作了歌曲【心跳】,向全世界傳達敘利亞兒童的希望。中英文版本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薛慶國轉譯填詞,上海「愛作劇」劇團制作,42個孩子用歌聲傳遞溫暖和力量。張莎把演唱視訊帶到敘利亞的孤兒院中,一起帶去的還有上海威靈頓國際學校的學生在黑板上寫下的祝福,張莎把它們拍成照片貼到孤兒院的墻上,孩子們非常開心感動。「當時,一個高年級的學生打了個響指,那些低年級小孩子就默契地集體起立——他們開始唱歌,示意我拍視訊。」後來,上海威靈頓國際學校將收到的視訊和孤兒院孩子們在作業本上寫下的祝福和畫作,做了一次展覽。有個12歲女孩看了展覽後,用英文給敘利亞孩子們寫了一封信:「如果你覺得現在的生活像檸檬,我希望你可以把它加一些水,把它做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水。」
圖說:張莎(左)走訪敘利亞困難家庭。
回國後,張莎在北京舉辦了一場宣講會,將她從敘利亞廢墟上撿回來的50公斤鐵皮帶到現場,鐵皮上遍布彈孔。聽眾將她精心準備的玫瑰一枝枝插進彈孔,寄寓著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和跨越國界、超越民族的愛。
這些天,張莎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旅程作準備。除了公益援助,她還計劃在大馬士革種下一片橄欖樹,讓和平的種子在戰爭的創傷和深重的災難中生根、發芽。
新民晚報記者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