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極端天氣頻發,世界氣象組織警告:氣候變遷影響正重創亞洲

2024-04-28國際
在亞洲,近期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頻頻發生。4月17日,位於沙漠地帶的杜拜突降暴雨,一天的降雨量相當於當地平均一年半的雨量。這場75年來最嚴重的暴雨導致杜拜國際機場關閉三日。在南亞,正在舉行大選的印度,上周多地最高溫度超過45℃;孟加拉國、泰國、寮國、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國許多地區最高溫度也已經超過40℃。
這一切發生之際,正值世界氣象組織(WMO)釋出【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現實似乎在印證著報告中的結論——2023年,受天氣、氣候及水相關危害影響,亞洲仍是世界上受災最嚴重地區。 洪水和風暴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最高,而熱浪的影響變得更加嚴重。
「如果我們不光看某一個地方的災害,而是放在全球尺度,各地都在頻繁出現各種極端天氣事件,這反映了全球暖化導致極端事件頻發和更強的事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告訴澎湃新聞。
4月17日,杜拜突降暴雨,車輛泡在水中(視訊截圖)
海表每升高1℃,強對流事件發生次數提高20%
據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統計,中國今年以來已經出現了13次強對流過程。湖南、福建、廣西、貴州、四川、廣東等地災害影響較重。
4月27日至今,江西南部和東部、福建西部、廣西東北部、廣東等地出現8-10級、局地11-12級雷暴大風和冰雹天氣,並伴有30-50mm/h,局地超60mm/h的短時強降雨天氣,其中27日午後,廣州白雲區鐘落潭鎮、增城區局地遭受龍卷襲擊。
強對流天氣是指空氣強烈的垂直運動而導致的天氣現象,具有突發性、強度大、歷時短、破壞性強的特點,包括雷暴大風、冰雹、龍卷風、短時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
而龍卷風的分布規律具有平原多於山地,沿海多於內陸的特點。在中國,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和廣東為龍卷風多發區。龍卷風主要在夏季和春季發生,其中7月份的發生頻率最高,約占全年總頻次的 1/3。由於常規的氣象探測裝置難以對龍卷風的發生發展進行準確監測和追蹤。
「目前已經有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地區,海表溫度每升高1℃,強對流事件的發生次數提高20%。因此,至少我們可以說,在熱帶海洋地區,氣候變遷和強風暴是有關聯的。」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學者孫劭告訴澎湃新聞。
孫劭進一步解釋道,當地球的氣候系統發生變化時,大氣中的水汽含量也會受到影響。氣候變暖會增加地表蒸發和海洋蒸發,使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增加。這種增加的水汽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水汽供應,促進強對流天氣的形成和發展。
此外,氣候變遷還可以改變大氣環流模式,如增加溫度梯度和變化的風場等。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更頻繁和更強烈的氣旋和鋒面的形成,進一步促進強對流天氣的發生。
「近期發生的這些極端天氣事件與氣候變遷密切相關。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孫劭說。
報告結論「發人深省」:關鍵氣變指標在加速
WMO最新釋出的【2023年亞洲氣候狀況】報告指出,亞洲地區由於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更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
報告強調了全球地表溫度上升、冰川後退和海平面上升等關鍵氣候變遷指標在加速,這將對亞洲地區的社會、經濟和生態系產生重大影響。
2023年,西北太平洋的海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在亞洲許多地區,海洋變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海面溫度的三倍。2023年亞洲年平均近地面溫度是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從西伯利亞西部到中亞以及從中國東部到日本,均出現了特別高的平均溫度。日本和哈薩克均出現了創紀錄的溫暖年份。
降雨方面,2023年,圖蘭低地的大部份地區(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興都庫什山(阿富汗、巴基史坦)、喜馬拉雅山、恒河周邊和布拉馬普特拉河下遊(印度和孟加拉國)、若開山脈(緬甸)以及湄公河下遊的降雨量偏低。中國西南地區發生了幹旱,2023年幾乎每個月的降雨量都偏低,而與印度夏季風相關的降雨量也低於平均值。
在亞洲高山地區觀測的22個冰川中,有20個冰川顯示出持續的品質損失。東喜馬拉雅山以及天山大部份地區破紀錄的高溫和幹燥條件加劇了大部份冰川的品質損失。在2022–2023年期間,天山東部的烏魯木齊1號冰川出現了自1959年開始測量以來第二高的負品質平衡。
「報告的結論發人深省。2023年是亞洲許多國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時出現了一系列極端條件,從幹旱和熱浪到洪水和風暴等。氣候變遷加劇了此類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而最為重要的是影響著人類生活以及我們生存的環境。」WMO秘書長席勒斯特•紹羅說。
洪水造成最多傷亡,熱浪的影響正加劇
根據緊急事件資料庫的統計數據,2023年,亞洲發生的水文氣象災害中,80%以上是洪水和風暴事件。具體而言,2023年報告的事件中,洪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遠超其他原因。在印度、葉門和巴基史坦,洪水是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事件,突顯出亞洲對自然災害事件,特別是對洪水的持續高度脆弱性。
2023年,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總計形成了17個命名的熱帶氣旋。這個數量低於平均值,但仍對中國、日本、菲律賓和南韓等國家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帶來了破紀錄的降雨量。
2023年5月14日,在北印度洋洋盆,極強氣旋風暴「穆查」沿緬甸若開邦海岸登陸,造成了大範圍破壞,報告有156人死亡。
由於台風的影響,中國香港天文台總部在去年9月7日記錄下158.1公釐的一小時降雨量,這是自1884年開始記錄以來的最高值。越南的多個台站在10月份觀測到了破紀錄的日降雨量。
在2023年11月,大雨導致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發生了洪水。葉門同樣出現了大雨,並導致大範圍的洪水。
2023年8月和9月初,俄羅斯聯邦遠東地區遭受了近幾十年來最大災害之一的災難性洪水,大約40000公頃農村土地受災。
2023年,亞洲許多地區繼續發生了極端高溫事件。日本經歷了其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季。中國夏季發生了14次高溫事件,約70%的國家氣象台站超過了40℃,16個台站打破了其溫度紀錄。
在印度,去年4月和6月的強熱浪導致了約110人中暑死亡。在4月和5月,嚴重且持續的熱浪影響了東南亞大部份地區,西至孟加拉國和印度東部,北至中國南部,且溫度打破紀錄。
報告稱,盡管洪水和風暴繼續造成亞洲最多的傷亡和經濟損失,但熱浪對該地區的影響正變得更加嚴重。報告表示,亞洲國家迅速需要資金來調整經濟並應對氣候變遷造成的損害,亞洲開發中國家首當其沖地遭受與氣候相關的逆境,而沒有足夠的手段來應對可預見的災害和氣候變遷日益惡化的影響。
上述WMO報告指出,去年以來亞洲各地極端事件發生的大氣候背景是:2023年是人類有記錄以來(也是許多亞洲國家)最熱的一年。由於氣候變遷和自然發生的聖嬰天氣模式相結合,使太平洋變暖,導致氣溫升高。
孫劭認為,面對這一挑戰,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加強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合作。除了減緩氣候變遷的措施外,還需要加強適應能力,包括改善基礎設施、提高社群抗災能力等。
此外,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也至關重要。透過加強氣象監測、預警系統和氣候模型的建設,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和應對極端天氣事件。同時,還需要促進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的發展,以減少溫室瓦斯排放,從根本上減緩氣候變遷對地球的影響。
來源:澎湃新聞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慧婷